■文 / 盧 欣
“聚力強社”合作社系列報道十二 張殿錫:讓鹽堿地變成“米糧倉”
■文 / 盧 欣
張殿錫在自己的基地種出了品質好的水稻,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里是昔日的“不毛之地”。
吉林省長嶺縣北正鎮(zhèn)土地面積增加了,糧食總產上升了,環(huán)境也更加優(yōu)美了,已經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米糧倉”;舉目遠眺,阡陌縱橫擺,稻苗綠油油。然而,昔日這里卻是幾乎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當時有人這樣形容這塊土地:晴天白茫茫,雨天淚汪汪,不見一粒糧。
讓鹽堿地改變模樣的是長嶺縣潤禾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張殿錫。在這里,他引進了新品種、先進的種植技術,帶頭成立了合作社,下一步還想把北正鎮(zhèn)其中一個村子的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統一規(guī)劃、統一種植……這里距理想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還遠嗎?
潤禾合作社有120戶農戶,基地900公頃,500公頃種植水稻,400公頃種植雜糧。其中,500公頃水稻基地主要由張殿錫種植,農戶主要種植雜糧,合作社為成員提供涉及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服務。
在合作社中,由張殿錫種植的大米獨具特色,由于口感好、品質高等優(yōu)勢,在行業(yè)內得到了一定認可。這些大米還沒有正式注冊品牌,在對外銷售的時候只是用合作社名稱“潤禾”作為品牌,但不僅不愁銷,而且價格也比市場價高0.2元/斤。
其實,稻花香大米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知名的品牌,在當地有很多農戶種植東北稻花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其他品牌找出一條生存之路實屬不易。
不過,張殿錫種植的水稻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張殿錫介紹說,在他的水稻田中有一半養(yǎng)殖鴨子。這些鴨子在長到15天—20天的時候(一般為每年的6月20日—7月10日)放入稻田,到了9月10日左右,也就是鴨子該吃稻穗前,就趕出來。
在水稻田中養(yǎng)鴨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直接用鴨子的糞便當做肥料,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讓水稻品質更好;二是鴨子可以吃掉稻田里的雜草;三是稻田里養(yǎng)出的鴨子,肉質非常好,價格可以賣得更高。張殿錫說,這些鴨子從水稻田里趕出來之后,養(yǎng)一段時間,到了冬天銷售,能賣到50元/只。
其實,張殿錫的水稻種得好,還不只這些,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品種好。張殿錫曾引進多個水稻品種在基地試種,試種后發(fā)現,吉宏6號更適合這塊土地。吉宏6號是目前吉林省審定的第一個香型水稻新品種,在產量、品質、抗性等方面都非常不錯,特別是在食味值和回生性等方面優(yōu)勢明顯,具有純真米香的味道。而這塊基地上種植出的吉宏6號,無論是口感還是品質等方面,都充分發(fā)揮出了其自身的特性,甚至比原來更好。
二是科學種植。張殿錫說,合作社在種植基地使用了一項新技術(產品),即吉林省匯泉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水(肥)智控緩釋技術產品——“抗旱寶”。這種技術的好處是,可以集水(肥)緩釋、節(jié)本增效、生態(tài)環(huán)保等多功能為一體。北方地區(qū)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缺水狀況較為嚴重,合作社的種植基地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水(肥)智控緩釋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不同程度干旱少雨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影響,節(jié)約農業(yè)用水高達50%以上,大旱之年可以緩解半月以上的絕收危險,極大地緩解了農業(yè)嚴重缺水問題。同時,這種技術對于化肥的利用效率有很大提升,可以直接減少一定的化肥使用量,可以減輕由此造成的環(huán)境面源污染,改善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
張殿錫之所以使用這種技術,還因為它很好地協調了水和肥的應用效果,在實際應用中對于農作物的產量提高非常明顯,一般對比增產都在10%以上,部分情況下增產高達40%。此外,它的使用成本不高,回報至少是投入的2倍—3倍。
三是保護性耕作使基地越種越好。由于張殿錫種植的這些土地承包期限是50年,因此,他倍加珍惜,希望能在這些年里種好這些土地。在種植過程中,通過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術及地表覆蓋、合理種植等綜合配套措施,減少農田土壤侵蝕,保護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以獲得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協調發(fā)展。張殿錫說,在耕種的過程中使用的一些保護性耕作技術,使這些耕地越種越好。
張殿錫在自己的基地種出了品質好的水稻,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里是昔日的“不毛之地”。
提起松原市長嶺縣,很多人會想起那一片白茫茫的鹽堿地。早在2002年,長嶺縣委、縣政府就提出了在鹽堿地上進行“沙壓堿”造農田的構想。當時北正鎮(zhèn)進行了7公頃的實驗,種植了紫花苜蓿。由于缺少技術與經驗,又沒有足夠的水源作保證,結果失敗了。
面對失敗,他們深入思索,決定繼續(xù)尋找機遇,引進技術,變廢地為良田。在招商引資的實踐中,終于迎來了機會。2006年下半年,張殿錫來到這里,并確定實施方案。
2007年3月,開發(fā)大軍轟轟烈烈地開進了這片茫無人煙的鹽堿地。寒風凜冽,寒氣襲人,星星點點的帳篷在疾風中支撐著,小小的窗口映出淡淡的微光。天道酬勤,當年就開墾了142公頃,插秧70多公頃。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經過科技改造,水稻產量當年就達到了4500公斤/公頃。有專業(yè)人員感嘆,這簡直就是奇跡!2008年,開墾總面積已達到400多公頃,目前已達500公頃,也就是說張殿錫如今種植水稻的基地全部由鹽堿地開發(fā)而來。
談到如何成功開發(fā)鹽堿地,張殿錫表示,除了自己和開發(fā)大軍的努力,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長嶺縣不僅克服重重困難把電源接到項目區(qū),修起了道路,當地國土部門還在項目區(qū)打了幾十眼井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從當年來到長嶺縣,張殿錫種植水稻已經有10年了,但他認為,就發(fā)展合作社來說他做得還不夠。按照張殿錫的說法,合作社目前還不夠規(guī)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發(fā)展。他希望,下一步,能帶動更多的當地農戶通過種糧致富。此前,他與北正鎮(zhèn)一個村的村委會協商,準備把全村的土地全部流轉到合作社。
張殿錫說,流轉全村的土地可以把這些分散的土地整合起來。不一定全部種植水稻,到時候合作社重新統一規(guī)劃,根據市場調整種植結構,這才能提高種植效益,讓當地的老百姓能夠通過種田獲得更高的收益。
欄目編輯:孫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