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明
【摘 要】不論是先賢還是古哲亦或是今人,都強調(diào)讀書須有“疑”,方能有“悟”。而處于課堂主體地位的學生卻因為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對“疑”無所知,不會“疑”的現(xiàn)象也很嚴重。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疑”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文章的課題、詞句、矛盾處、留白處以及標點等方面進行“疑”并學會“疑”進而達到“悟”的效果。
【關(guān)鍵詞】疑;悟;方法
清人鄭板橋先生有聯(lián)云:“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這聯(lián)的意思是要從疑處翻悟,而悟又從疑中得,即從書中讀出疑問處,才可能有所感悟。鄭先生強調(diào)讀書有“疑”,方能有“悟”。黃宗羲也曾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边@些先賢古哲們讀書,均注重“疑”,認為讀書必須有疑問,帶著疑問去讀,反復探究,終究才有“悟”的一天。我們語文學習中的求“疑”正與這些先賢古哲們的思想不謀而合?!墩Z文課程標準》(2011)也曾對閱讀提出這樣的要求:“對語文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由此可見“疑”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筆者卻發(fā)現(xiàn)我們的同學上課基本沒有“疑”的習慣。也許是受傳統(tǒng)的接受性的教學的影響,我們學生正在逐步失去個性,增加依賴性,不會“疑”,也不知道從哪里“疑”:要么是面面俱到(無選擇,無重點),要么是提書上現(xiàn)存的思考題,有的甚至還認為:語文一看就懂,似乎沒什么疑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教其有疑”,那么該教學生從何發(fā)疑呢?經(jīng)過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疑”。
1.疑課題
課題是文章之眼,是文章精華的集中體現(xiàn)。有的課題精練地概括了文章的內(nèi)容,有的準確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線。圍繞課題,進行大膽的“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關(guān)鍵,可以窺視文章的內(nèi)容、條理。如在學習小說《心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課題“心聲”進行大膽地“疑”:誰的心聲?怎樣的心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聲?這些“疑”都直觸文本的內(nèi)容和中心,那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去閱讀文本,無疑就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進而從總體上提綱挈領(lǐng)把握文章內(nèi)容,甚至能加速學生對課文的領(lǐng)會。
2.疑詞句
課文中有一些詞句往往能提示文章的主題,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此進行“疑”,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同時也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從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學魯迅的《雪》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但”這個具有特殊含義的字眼進行“疑”:為什么作者要用上這個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但”呢?明明作者挺喜歡南方那陰柔的雪啊,似乎沒有轉(zhuǎn)折關(guān)系,那能不能用“也”來替換“但”呢?通過這樣的“疑”來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與文本對話,進而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感傾向即作者喜歡南方的雪的陰柔,但更喜歡朔方的雪的陽剛、蓬勃與堅強。魯迅的文章思想內(nèi)涵向來比較深厚含蓄,學生對此的理解也一向有些困難,而通過這樣的“疑”,就顯得事半功倍了。
3.疑矛盾
有些課文中的詞句段落,看似前后矛盾,實則是作者獨具匠心之妙筆。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讀書將前后聯(lián)系起來,找出矛盾之處,并從此“疑”,就能引導學生從此“疑”處悟出道理,從而求得正確而深入的理解。在《孔已己》結(jié)尾處有這么一句話:“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很顯然,句中的“大約”與“的確”是一組矛盾詞語,此時就可抓住這一對矛盾詞語進行質(zhì)疑——議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沒有人關(guān)心他,誰能確切地知道他是死了,還是活著,只能說“大約”;孔乙己又是一個好喝的人,只要有一口氣,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來喝上一口的,然而從初冬到年關(guān),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關(guān),始終沒見孔乙己來,看來孔乙己并非“許是死了”,而是“的確死了”這是很合乎邏輯的。這一結(jié)尾處這看似矛盾的詞語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現(xiàn)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無疑這也加強了小說對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訴和鞭撻的力量。
4.疑留白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好多課文的結(jié)尾語止而意未盡,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想象空間。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點進行“疑”,必將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可能還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最后一課》的結(jié)尾處就有這樣一段話: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jīng)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韓麥爾先生將要講什么話,而作者就用“我一一我一一”沒有聲音了,顯然,這是作者留下的一處藝術(shù)空白。在教學中若能引導學生這樣“疑”: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補出韓麥爾先生因哽住而未說出的話。那我想不僅學生的語言能力能得到訓練,學生的思想感情也能得到陶冶。
5.疑標點
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不一樣,它能幫助我們識別句子,辨明語氣,理解課文內(nèi)容,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從標點處“疑”?!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人都到哪里去了?”和“讀書!”這兩句話在文中是安排在冒號和破折號后,又另起一行單獨成段,且前面加上了破折號。這樣標點有何深意呢?要理解其中深意就必須去認真深入地閱讀文本。首先先生的這兩句話單獨成段加破折號,它能起到一個強調(diào)的作用,與感嘆號結(jié)合(甚至問號與感嘆號的復合運用),突出了先生語氣的嚴厲。然而聯(lián)系到前文“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的事實,一位雷聲大而雨點小嚴而不厲的可敬可愛的塾師形象就凸現(xiàn)出來了。
一個“疑”字,直讓讀書人實現(xiàn)從“疑”到“悟”的演變、升華,進而令其從無疑處“教有疑”、有疑處“卻無疑”。學生學會了“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
[2]鄭艷.《提問是一種藝術(shù)》.《遼寧教育》,2005.5
[3] 陳伯懷.《淺談問題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語文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