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滿樓
生逢亂世,末日江湖,激烈而曲折的故事背后,更是一部宗師的成長史。
南拳與北拳
中國拳術向來有“南拳、北拳”之分,就特點而言,北方拳術大開大合,講究力量與勁道,其中如八卦掌、長拳、形意拳等,往往威猛有余而機巧不足,其氣勢有如北方之山川大河;南方拳術則講究技巧與速度,力道相對陰柔,其中的代表如詠春拳、洪拳、鐵線拳,其招數(shù)的快捷靈動似乎更符合南方人的身體稟賦。
宗師之外,更有宗師,江湖之外,更有江湖。按電影中的敘述,北方拳派代表、八卦掌門宮羽田是民國后有新思想的武術家,他反對以往陳舊的門戶觀念而主張武術南北融合、共同進步,他之所以率眾弟子南下舉行換屆大會,就是想借隱退之機傳位給南派武術大家,以實現(xiàn)“北拳南傳、南拳北傳”的夙愿。但讓宮羽田感到意外的是,非但南方武林人士對此不能理解,就連其弟子也同樣心存疑慮,結果一場混戰(zhàn)下來,南派詠春拳葉問雖然擊敗宮羽田及大弟子馬三,但最后卻敗在了其女宮二的“八卦六十四手”之下。
由于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民國實際上是中國武術的最后一個黃金時代,在這樣一個英雄輩出、風云際會的亂世,武林中也絕不止電影中所展示的“詠春、八極、八卦和形意”四種拳術,按宮羽田的想法,實際上是以推動“中華武術”為名目,在“南北合作”的倡議下謀求武林同道一起支持南京政府,共御外敵。
對此,南派代表葉問明顯不予認同。宮羽田以一塊面餅作喻,稱:“拳有南北,國有南北么?”葉問答:“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強求全,等于故步自封。在你眼中,這塊餅是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所謂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進步。真管用的話,南拳又何止北傳?”換言之,在葉問的眼里,勉強求全、統(tǒng)一武林不過是“量”的拼湊,與其搞毫無原則的“一團和氣”,倒不如重視武術本身“質”的“和而不同”。一場對話下來,二人境界及對政治的看法,高下立判分明。
葉問的宗師之路
民國武術大師中,以詠春拳而聞名的葉問出道較晚但知名度最高,這似乎應歸功于這些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的功夫片。以事實論,詠春拳在近代南北拳派中的歷史并不算長,其最初名聲也不顯著,因其傳承一向有門檻,如葉問師爺梁贊即不愿多教人,詠春拳當時又被人稱為“少爺拳”甚至“娘們?nèi)?,因富家女子也會練以防身?/p>
葉問生于1893年,廣東佛山人,其年少時家境優(yōu)渥,七歲時師從詠春拳第三代傳人陳華順學習拳法并成為其關門弟子。從身材上看,葉問并不見佳但其天賦極高,這倒與詠春拳的特點頗為適應。詠春拳講究“來留去送”、“甩手直沖”,格斗時注重保護身體中心線,并以最快的速度反擊敵人進攻,所謂“舍己從人、后發(fā)先至”,并不以力氣而以速度見長。
葉問習武時為佛山貴公子,學成后以自我修煉為主,四十歲前收徒極少。日本侵入廣東后,葉問為避戰(zhàn)亂而至香港,后定居于此。由于戰(zhàn)后生活窘迫,葉問在港廣授門徒,詠春拳由此廣泛流傳,發(fā)揚光大。在此過程中,葉問門徒中出了一個名滿世界的功夫明星李小龍,其對詠春拳乃至葉問聲名的顯著提升也是不爭的事實。
李小龍的功夫注重實戰(zhàn)技擊,在投入詠春門下后,葉問并不反對他繼續(xù)練習其他拳法,因為他深知,一個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實力,習武者只有在實戰(zhàn)中才能不斷地完善與強大,正如電影中說的,“功夫,就兩個字,一橫一豎。錯的,倒下;對的,站著”,其開明的態(tài)度,對李小龍創(chuàng)立“截拳道”影響至深。
二十世紀是個朝代更迭、劇烈變幻的混亂年代,從1900年拜入師門到1972年病逝于香港,葉問既是時代的參與者,也是時代的觀察者。所幸的是,葉問擁有寬廣的胸襟與不懈的韌勁,他既不桎梏于傳統(tǒng),也不汲汲于名聲,經(jīng)過多年的人生磨礪與際遇后,葉問最終選擇俠隱于市,了卻江湖。在其后半生,葉問以一人之力,把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一代宗師”,可謂實至名歸。
宮寶田與“武士會”
在一個備受列強欺辱的年代,像宮羽田這樣的武林人士產(chǎn)生“一統(tǒng)”的想法也并不奇怪。民國前后,諸多江湖豪客與武林人士都曾參與革命,一些危險性較大的暗殺、爆炸等行動均不乏其身影。國難當頭之際,宮羽田希望江湖人物能再次鼓勇而出,為國效力,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愛國義舉。
影片中宮羽田所領導的“中華武士會”,歷史上確實存在。按王家衛(wèi)的說法,這個成立于民國元年的組織,表面上看是個武術團體,但實際上帶有革命黨人的暗殺傳統(tǒng),受同盟會的影響很大。從1912年正式成立到1928年中止活動,“中華武士會”貫穿整個北洋時期,此后被南京國民政府官辦性質的“中央國術館”所取代。
作為北方武林的代表宮羽田,其原型是曾任大內(nèi)侍衛(wèi)總管的宮寶田。宮寶田生于1870年,山東乳山人,其少年時在京城某糧店為人幫傭,后拜在八卦掌尹福門下。經(jīng)過5年的勤學苦練后,尹福之師、八卦掌掌門董海川認為宮寶田天資卓越,是習練八卦掌的奇才,于是決定親授其八卦秘宗和八卦拳譜,宮寶田由此成為正宗八卦游身連環(huán)掌的第二代傳人。
學成不久,宮寶田入宮為侍衛(wèi),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時,宮寶田與眾侍衛(wèi)護送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往西安,由于其辦事得力,期間被賜“黃馬褂”一領。清廷即將覆亡之際,宮寶田見國事日非,后辭去宮中差使并返回山東老家。
宮寶田身長體瘦,面目蒼黑,習練格斗,精悍異常,有“猴宮”之美稱(又稱“宮猴子”)。宮寶田的八卦掌以“硬掌”聞名,“動作剛猛、多穿點,尚直勁,出手講究‘冷、脆、快,富強抖力”。除八卦掌外,宮寶田還擅長輕功,其綽號“宮猴子”即由此而起。
回到家鄉(xiāng)后,宮寶田廣傳八卦武技,門徒遍布整個膠東半島,其成名弟子有上海王壯飛、廣西姜勝伍、臺灣劉云樵等,在第三代傳人的努力下,八卦掌在大陸與臺灣地區(qū)開枝散葉,廣為流傳。1943年,宮寶田因病去世,終年73歲。
(摘自《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