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時間觀中,占據(jù)時間觀念主導地位并不是純粹的物理測度時間,古人對時間的認知而往往以空間化的形式來闡釋。從方位隱喻結(jié)構(gòu)模式看,中國古代的四方觀念中衍生出一系列連鎖反應(yīng),時間與空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在我國古代歷來重視時間,但也不曾輕視空間,反而在一種濃厚的“空間方位情結(jié)”之下,時間依附于空間,時間的表達往往通過空間來完成。那么,中國古人的時間觀念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這些觀念的背景下又蘊含著什么樣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呢? 本文擬通過一系列表示時間的漢字來對我國古代將時間空間化表達的時空觀進行初步的探究。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古代;時空觀
首先人們對于空間有一定的認識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時間,時間可以說是對運動的丈量。[1]同時,《說文壹部》“壹,專一也。從壺,吉聲。”通過物化的表達直觀明了的闡述了“一”的特殊含義,“壹”字的形象是“葫蘆”,用葫蘆渾然一體,盛物不外泄的特征表示天地混沌初開的狀態(tài)。后世老莊所言‘混沌、‘恍惚等描述天地的解釋,無不與‘壺同源。這些解釋共同呈現(xiàn)出遠古先民們對宇宙的認知,天地萬物初生初生之時如混沌一片的狀態(tài),在混沌的狀態(tài)下自然也就最早的時空觀,這種原始的認識保存了下來就成為“一”的含義。
一、空間概念的形成
遠古時期,先民對時空的認識僅僅是處于天地混沌時期,隨著人們認知能力的提高,于是便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時空的一些方位詞。本文以“東南西北”為主要例子,第一這四個詞有方位變化的意思,同時也包含了許多文化內(nèi)涵。
1.方位詞“東”
“囊”是方位詞“東”的初始含義。外形上來看,兩邊張口的布袋,中間裝物后扎緊?!墩f文》中“東”的解釋為:“動也,從木”。官溥認為:“從日在木中,凡東之屬皆從東?!盵2]意思是說,早晨太陽出來的時候也是萬物萌生之時?!对娊?jīng)·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盵3]而后在方位上“東”又引申為向東,往東?!墩f文》中關(guān)于“扶?!弊值慕忉專骸伴?,樽桑,神木,日出所也?!薄渡胶=?jīng)》等古典文獻中的“扶?!闭沁@種“日所出”之神木,許慎所云“東”字所從的“木”,正是指這種扶桑神木東”。綜上所述,“東”是用草木所代表的太陽升起之處。
2.方位詞“西”
許慎《說文》:“鳥在巢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為東西之西,凡西之屬皆從西?!盵4]有兩種關(guān)于“西”的解釋,有一種是把“西”理解為“棲息”的“棲”,意思是太陽落山在西邊,鳥兒們也回到巢中。其二把“西”看做是打水用的陶罐。太陽下山之后,在外勞累一天的人們回到家中要做飯。所以,意思源自于陶缶外形中的“西”被理解為太陽下山的地方。
3.方位詞“南”
許慎《說文》:“草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5]在表示方位的意義上,“南”指南方。《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盵6]進而“南”又引申為向南,往南。陽光照射在南方,大地萬物的生長都需要太陽照射的陽光,大地萬物都有陽光的照射,所以萬物才能生機勃勃地上漲,在其后也形成了以“南”為尊的觀念。而南方的光照時間比較長,我們可以觀察到,南方由于光照時間比較長,所以草木豐茂,比較旺盛,而北方由于光照時間比較短,所以草木枯黃,比較荒涼。
4.方位詞“北”
“北”這個字很像兩人背對背,當然藝術(shù)一點來看,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和他的影子,一般在正午時間,影子的方位都是向北。所以古代人們對地上影子正對的方向為“北”。因此在表達方位時,“北”指北方,與“南”相對。而后“北”又引申為向北,往北。綜上所述,在四方方位詞并不是單純的空間方位詞,而四方方位即為“東、西、南、北”則是以太陽為參照物而定位的:太陽初升的方位是東,太陽下山的方位是西,陽光照射的方位是南,陽光不充足的方位是北。太陽作為外部參照物的四方空間體系,因此“東南西北”作為方位詞和太陽有著很密切的關(guān)系,而后便就出現(xiàn)了基本文化內(nèi)涵。
三、古代陰陽觀念與時空觀
1.方位詞與古代時空觀
在古人的觀念里,太陽是神圣的,是坐標,于是便有了“東、西、南、北”。那么從認知的考量上,我們可以推知對太陽在空間運動的感知應(yīng)該是先民們最直觀的感受。太陽在不同位置上的運動給古人以不同的感官體驗,在這樣的感官體驗之下,古人誕生了對天地萬物變化的最初認識。這種認識就是早期的陰陽觀念,陰和陽最初的含義就是來源于太陽的變化。如《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易·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边@時“陰陽”的概念已經(jīng)從初始的描述日光向背的形象表述中抽象出來,更加具有普遍性意義。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都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方面,而這些都可以用陰陽屬性加以概括。比如我們因為朝向太陽的一面光亮、溫暖,屬陽,背向太陽的一面就陰暗、寒冷,因而屬陰。其后,幾經(jīng)推演引申,于是將天地中萬事萬物的循環(huán)都開始用用陰陽來解釋。
2.古代時空觀下的生產(chǎn)生活
農(nóng)業(yè)作為古代社會的主要生活方式,關(guān)系到先民們的生存,所以不可避免的受到重視和關(guān)注。有規(guī)則的四季更迭對先民們來說關(guān)系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所以調(diào)和陰陽就變得十分有必要了。所以為了取悅“天”、“帝”,民眾往往會在陰陽二氣的轉(zhuǎn)換的節(jié)點上舉辦盛大的祭祀儀式。這種以盛大祭典成為了人們調(diào)和陰陽,醇化四時的變通。《周禮》中的天子宗廟四時祭包括祠、禴、嘗、烝,這四個祭名見于《大宗伯》和《司尊彝》。即四時祭祀都必須嚴格對應(yīng)相應(yīng)的季節(jié)舉行。
結(jié)語
上古時期,民眾認識水平有限,對時空的認識大多來自于直觀的感受。因而,時間的掛念大多來源于空間化的表達中,在空間的隱喻下,人們逐漸接受了時間的流動。這種時間的流動被抽象化的描述,這種思維從此牢牢駐扎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觀念里面,根深蒂固,左右著中國人對待萬物和自身的理解,并深刻影響著日常思維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shù)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2]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126.
[3]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87.
[4]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247.
[5]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127.
[6]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254.
作者簡介:王中加(1993.09—)男,籍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民俗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