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維倩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關于對公共物品供求情況的原理分析
呂維倩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公共物品在社會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由于它特有的特征,公共物品成為了公民的新寵。但是由于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走局部發(fā)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道路,且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差異化加大,使得在公共物品供給方面也出現了嚴重的不匹配和失衡現象?;诖?,筆者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公共物品供給和需求方面深入探討公共物品供給失衡的原因,借此希望能為隨后的學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公共物品;需求與供給;公共物品供求原理
公共物品是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的交叉概念,是隨著學術界對政府職能和國家財政等有關“公共”問題的研究而引人經濟學的。它主要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個特點。根據對公共物品的分類,筆者主要將公共物品的供求曲線分為兩類:一類是無需付費物品的供求原理曲線,主要包括純公共物品、免費物品;另一類是使用者付費物品的供求原理曲線,它主要包括擁擠性收費物品和非擁擠性收費物品。在此基礎上,根據兩類的不同屬性深入研究其供求曲線,從而分析其供求不均衡、低效和低質問題。
無需付費使用的公共物品具有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和供給上的非競爭性這兩個特征。企業(yè)無法提供或不愿提供公共物品,使得市場均衡理論在這個領域中很難適用。因此這類公共物品主要是由政府來主導建設提供。但由于政府自身的官僚體制缺陷,政府內部沒有競爭壓力和激勵機制,同時政府服務于公民,其目標不同于企業(yè)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對于這類公共物品的成本并不敏感,其投入供給與需求的強烈程度并不直接掛鉤。另外,由于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兩個主要特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需求同樣不受價格機制約束,由此可見,無需付費使用的公共物品的供求原理曲線很難通過價格機制來控制確定。
依據完全競爭市場下資源有效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在經濟活動滿足前提條件下,可以達到最優(yōu)效率。但在公共物品領域中,如前所述,公共物品并不具有這樣的條件,因此以數量均衡為標志的調節(jié)機制并不能成為反應個體消費者偏好的信號,這就使得無需付費即可使用的公共物品供給總量成為不確定的量,從而無法達到均衡狀態(tài)。這會造成公共物品出現除了供給不足之外還有供需脫節(jié)的現象。
如圖所示(圖3-1-1),在這類型公共物品的需求端中,由于此類公共物品的供給主體大多為政府,而政府的終身目標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一旦政府提煉公民意愿從而明確需求,那么這種需求則是剛性需求,無論其價格或便捷程度如何,政府仍然會提供。這就意味著在此領域中,公民的需求表達機制是無法真正建立的,因此其需求曲線(D)是缺乏彈性的,且邏輯上幾乎是唯一和恒定的。
而在供給端中,政府對于這個領域中的公共物品的價格和成本并不敏感,很多時候是由政府決策者按照一定調查研究和依據來確定其供給
種類、內容和規(guī)模。但眾所周知,就目前而言,由于諸方面復雜性和困難性原因,我國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給在很大程度上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tài)(S1),與此同時,由于“政府失靈”,或“晉升錦標賽”所導致的重復建設等等問題又會出現某些特殊物品局部過剩(S2)。
圖3-1-1
根據以上供求原理曲線分析:為使這類型公共物品能夠盡可能達到均衡,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兩方面:第一要盡可能建立公民的需求表達機制,使決策者能夠根據公民參與和意愿來決定此類公共物品規(guī)模,真正做到以公民需求為基準,使S1,S2這兩條供給曲線盡可能靠近D;第二我們要盡可能降低公共物品供給成本,使供給價格盡量下移(P)。
圖3-1-2
上文已分析了無需付費物品的供求原理曲線,接下來筆者將討論使用者付費物品即準公共物品中擁擠性收費物品(如:俱樂部產品、高速公路等。)和非擁擠性收費物品(如:城市的水電、加密電視等)的供求原理曲線。
正如以上所述,基于市場失靈問題的存在,政府做為公共物品供給的主要主體,而政府的供給主要按照決策者決策來確定供給內容和規(guī)模的。因此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缺乏彈性、垂直的直線。如圖3-1-2(S)所示。
對于需求方而言,由于擁擠或非擁擠的收費物品可通過使用者付費這一措施來將一部分公民排除在消費范圍之外、因此我們大致可以確定公民的個人偏好,并且公民的消費曲線也大致可以由價格機制來決定,所以筆者認為此領域中的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線大致是一條向下傾斜的直線(D)。但是此類收費公共物品的總需求曲線區(qū)別于私人物品的總需求曲線,私人物品的總需求曲線是單個消費者需求曲線的水平相加而得到的,可收費公共物品的總需求曲線則是由單個公民的需求曲線(DA、DB)的垂直相加而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每一個公民消費的都是
同一個公共物品總量,因而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量都與總量相等。另外,對這個總消費量所支付的價格(N、L)是所有付費消費者所支付價格的總和(T)。
對于供給方而言,上面主要討論的是政府作為供給方的情況,如上圖的供給曲線(S)所示。但是目前基于多元主體供給大部分準公共物品,在擁擠收費物品和非擁擠收費物品的供給主體已不單單局限于政府主體提供,市場,非營利組織,或私人自愿供給。為了提高公共物品供給的集約化程度,當引入多元供給機制時,公共物品的供給受市場價格機制的影響,那么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如圖中的(S’)所示。
以上討論都是建立在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線已知的條件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線并不一定是已知的。因為單個消費者并不常常清楚自已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價格,更不用說去準確的表達他們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價格的關系。再者,就算消費者清楚地知道自已對公共物品的偏好,也不會真實的表達他們的意愿,因為大家想要少支付成本或不支付成本,想要做免費的搭便車者。因此,為了提供公共物品供給集約化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公共物品供求表達機制,其次要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盡可能的用較低的成本提供較高質量和數量的公共物品。
F
A
1006-0049-(2017)17-0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