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蓮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考地理命題日益注重對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考查,如何在地理教學上引導學生學習地圖、利用地圖,將地圖教學貫穿于地理知識傳達的始終,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對于地理教師而言,正確認知地圖所承載的作用和價值,是引導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地理教學;地圖應用;教學策略
很多對地理學科理解有所偏差的初中生,會習慣于將地理視作一門只需要背誦、牢記的“文史型”學科,卻忽略了地理知識當中大量的需要理解、分析和思考的部分,僅靠記憶是無法掌握的,而地圖的存在恰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科的與眾不同,感知這一學科樂趣的關鍵性存在。如何在課堂上將地圖巧妙地穿插在各種知識當中,讓學生在看似枯燥、乏味的文字性內容中找尋到形象、直觀的內容,就是廣大地理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一、地理教學過程中地圖所“扮演”的角色
(一)提升學生邏輯思維的催化劑
教師可以利用地圖為學生講解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使之感受地圖當中各種符號、規(guī)律的對應關系。比如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的密或疏可以理解為地勢的陡與緩,這屬于地圖中潛藏的知識點,可以通過觀察地圖發(fā)現(xiàn)和意識到的潛在性結論。所以此類地圖一旦提問“哪一側容易登山?是否適合發(fā)展種植業(yè)?”等問題時,學生通過讀圖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利用地球公轉示意圖,學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地球公轉的特點,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同時結合公轉圖還能說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晝夜長短等自然地理現(xiàn)象;能解決生活中房屋朝向,樓間距多大等各種的問題,體現(xiàn)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通過這種讀圖析圖提升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充分體現(xiàn)了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
(二)鍛煉學生想象力的助推器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觀察地圖時,可以將地圖當中的各種圖形輪廓進行形象化的描述,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使學生通過合理想象將其與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進行關聯(lián),例如在學習中國行政區(qū)域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把云南省想象為開屏的孔雀,將黑龍江省想象為一只天鵝,同時從孔雀聯(lián)想到傣族的孔雀舞,從天鵝的“黑白分明”聯(lián)想到黑龍江的“白山黑水”,這樣不僅認識了云南省、黑龍江省的位置及輪廓特點,還連帶性地理解了云南省的人文環(huán)境以及黑龍江省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強化學生的直覺思維,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記憶深刻。
(三)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引擎
對地理學科屬性認知存在偏差的學生,不但會將知識和圖像被動割裂,更會覺得知識乏味無趣,自然產生不了對這一學科的熱情。而新教材中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分布圖,示意圖,景觀圖、漫畫圖等,加上大量的活動探索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成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引擎。例如在學習到世界人口、人種、氣候等內容時,人口分布圖,三大人種圖片,世界世界氣候分布圖,各種氣候景觀圖的出現(xiàn)可以讓學生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和規(guī)律,這不僅有助于增加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比單純的文字講解效果更佳,還能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的地理學習習慣。
二、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地圖
(一)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地圖
“閱讀”并不是一種僅對于文字而生成的行為,相反,地圖作為一種視覺性的語言,更需要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認知和感受其中表象,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圖中蘊藏的深層次的語言。
首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順序。先看圖名(確定這幅地圖所要表達的主題以及涉及的內容)、再看圖例(不同圖例表示含義不同)。以上圖為例,首先明確這幅地圖的主題為“亞洲的氣候類型”,知曉其重點,然后觀察圖中不同顏色所代表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明確了這些基本信息之后,再通過觀察可以歸納亞洲氣候的特點,各種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等。這種“讀圖一觀察一歸納”的方法不僅能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讀圖習慣,還培養(yǎng)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及歸納信息能力。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納入關于某一條經緯線、關于某條河流的專題訓練。如在亞洲氣候分布圖中,可以納入北回歸線所穿過的不同氣候帶,穿過亞洲的哪些分區(qū),赤道附近主要氣候類型等,不僅有助于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還訓練了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再次,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地圖的關聯(lián)性和整體性訓練,以點帶面,以局部閱讀整體,以表象閱讀隱藏信息。如看到一條鐵路線,連帶性地“看”到其所穿過的主要地形區(qū),溫度帶、農業(yè)區(qū);看到等高線圖,“看”到地勢高低、坡勢陡緩;看到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看”到該氣候的特征等。
(二)培養(yǎng)學生語言“畫”圖能力
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45分鐘課堂的后半段,往往是學生思維比較活躍、關注度和興奮點高速轉移的時期,這時課效較低,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加強對學生“畫”圖能力的訓練,即根據文字描述,進行地圖刻畫,以“畫”地圖的方式,說出文字當中所有潛藏的信息,感知其中所有的圖像語言。例:“2016年8月5日,巴西里約奧運會正式開幕,而此時北京的晝長情況為——”從題目的文字信息來看,渉及地球公轉的知識,根據文字信息可以從腦海中調出的圖像內容為:地球公轉示意圖,二分二至的時間,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guī)律;
二分二至將太陽直射地球的狀況劃分為四個區(qū)間: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冬至~春分;
不同區(qū)間擁有不同的太陽直射條件,造就了不同的晝夜長短狀況。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文字信息繪出相應的太陽公轉示意圖,同時在圖上標出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然后對應所給時間(8月6日)找到在圖上的位置,從而判斷出北京的晝夜長短。這種教學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折問題的能力,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三)提升學生剖析地圖的能力
這里所謂的“剖析”并不是指對地圖的深度分析,而是對某一類地理信息匯總式的解構、記錄、總結。例如在認識中國主要山脈時,可采用如下的教學策略:
首先,根據教材描述讓學生在空白的中國地圖上繪制我國主要不同走向的山脈;其次在學生已有的記憶基礎上,根據圖像填寫名稱,根據山脈名稱落實地理位置,判斷山脈的走向,將重要的山脈緊緊烙印在記憶當中。
同理,不僅是中國主要山脈,主要河流以及主要鐵路干線等都可以按照此種方式進行教學,實現(xiàn)復雜地圖分類剖析。
總而言之,熟練運用地圖是學好地理的基礎,對于地理教師而言,通過精心的課堂設計,有效的地圖涉獵,長期而穩(wěn)定的實踐訓練,對學生提高地理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更好地運用地圖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需要地理教師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88.
[2]李敏.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4):121.
[3]鄭潔.地圖在初中中國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27-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