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昊天
司馬懿奪權——國祚將移
近來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lián)盟》的熱播,讓三國歷史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和以往三國題材電視劇不同的是,《大軍師司馬懿》以晉宣帝司馬懿的發(fā)跡史為主線,再現(xiàn)了這位三國亂世的最后贏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如今上部《軍師聯(lián)盟》已經(jīng)完結,下部《虎嘯龍吟》將于秋季播出。在播出之前,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下部會發(fā)生哪些精彩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里面,司馬懿主要干了兩件事:
一是在諸葛亮六出祁山時與其斗智斗勇,雖說不止一次被蜀軍打敗,甚至險些命喪火海,但最后好歹還是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讓諸葛亮收復中原、匡扶漢室的雄心壯志化為泡影。
二是在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死后發(fā)動兵變(此次兵變史稱“正始之變”或“高平陵事變”)誅殺大將軍曹爽等宗室把持了魏國的軍政大權,為其孫子司馬炎代魏滅吳奠定基礎。
由于《三國演義》以劉備集團為敘事主線的局限性,對于司馬懿兵變奪權后魏國內部發(fā)生的權力斗爭一帶而過,兵變之后司馬氏父子就牢牢地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直至司馬炎登基稱帝,一統(tǒng)三國。
事實上,“高平陵事變”的確讓司馬懿奪得了魏國的兵權,但還沒有到足以代魏稱帝的地步。司馬氏代魏立晉,是在“高平陵事變”之后,歷經(jīng)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經(jīng)營,在晉武帝司馬炎手中最終完成的。
淮南三叛——魏國的反擊
在此期間,忠于曹魏皇族的勢力并未坐以待斃,他們先后策動了三次軍事反抗,意圖挽救危在旦夕的曹氏江山。
因為三次舉事的地點都位于淮南的軍事重鎮(zhèn)壽春,故而史書上稱之為“淮南三叛”。
為什么是淮南?
各位回顧一下《三國演義》的情節(jié)便不難發(fā)現(xiàn),司馬懿在奪權前一直在和諸葛孔明斗法,也就是說,在魏國的軍事部署中,司馬懿負責的是對蜀漢政權的作戰(zhàn),而在當時吳蜀聯(lián)合抗魏的國際形勢下,魏國不得不面對東西兩線作戰(zhàn)。
既然司馬懿已經(jīng)成為西線對蜀漢作戰(zhàn)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那么東線對孫吳政權的戰(zhàn)爭,則由司馬懿派系之外的將領來指揮。換言之,淮南地區(qū)是司馬氏力量的薄弱所在,鎮(zhèn)守此地的將領大多是曹魏的?;庶h,成為反抗司馬氏的大本營。
王凌之亂
“高平陵事變”后,司馬懿以謀反罪名誅殺曹爽三族。此后不久,鎮(zhèn)守壽春的大將王凌被晉升為太尉,位列三公。
王凌,字彥云,太原人士,說起他的家世,絕對的名門望族,別的不說,他的伯父正是那位用美人計除掉了董卓的王允王司徒。王允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殺害后,他逃回老家,后來應曹操的征辟入相府為官,在魏國同孫權的幾次大戰(zhàn)中立下軍功,受封南鄉(xiāng)侯。
王凌早已官居三公之一的司空,足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曹爽敗了以后又晉升為太尉。王太尉和他那位伯父一樣,鐵了心要當舊朝皇帝的忠臣。眼見司馬懿權勢日盛,魏帝曹芳大權旁落,王凌與外甥令狐愚密謀,另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帝。
嘉平三年,孫權下令封鎖涂水,王凌以此為由,奏請朝廷出兵伐吳,意圖乘機興兵討伐司馬懿。
因出兵的請求遲遲沒有得到回復,情急之下,王凌派人把計劃告知兗州刺史黃華,希望能得到援助??上趿杷蟹侨?,他派去的使者楊弘和黃華一起向朝廷告密,司馬懿遂親率大軍問罪。
自知不是司馬懿的對手,王凌不戰(zhàn)而降,在押赴洛陽的途中自盡,司馬懿下令誅滅王凌、令狐愚三族,尸首示眾以儆效尤,王凌等人意欲擁立的楚王曹彪也受牽連賜死。
剿滅王凌是司馬懿生命中最后一次率軍出征,同年六月,司馬懿病重,夢見王凌的鬼魂索命,年逾古稀的司馬懿在病痛和噩夢中去世。次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晉景帝)被魏帝加封為大將軍,總領魏國朝政。
文欽、毌丘儉之亂
正元元年,又一次“衣帶血詔”在皇宮中上演,和當年的漢獻帝劉協(xié)一樣,年輕氣盛的魏帝曹芳因不滿司馬師專權,與岳父光祿大夫張緝,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等人密謀罷黜司馬兄弟,代以夏侯玄為大將軍。
計劃中途敗露,李豐、夏侯玄、張緝皆被處死,張緝之女張皇后也被迫自盡。朝中曹氏、夏侯氏親族和他們的支持者多被肅清。
而曹芳的命運比漢獻帝更為悲慘,事后不久,司馬師以郭太后(不是郭照)的名義把他趕下了皇位,改立東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髦為皇帝。
司馬師鏟除異己的專橫行徑激起了揚州刺史文欽的不滿。正元二年,文欽聯(lián)合東吳,舉兵討伐司馬師,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率部響應,兵進項城。
司馬師親自帶兵迎敵,文欽手下的將士家小多在北方,無心戀戰(zhàn),東吳的援軍又遲遲未能趕到,叛亂很快被平息。毌丘儉死于亂軍之中,文欽逃亡到了東吳,二人留在魏國的族人全部被殺。
出征之前司馬師患上了眼瘤,眼睛經(jīng)常流膿,平叛過程中文欽之子文鴦率兵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竟然致使眼珠從眼眶中震了出來。
文欽兵敗后,司馬師因眼部過于疼痛死于許昌。其弟司馬昭(晉文帝)迫使魏帝加封自己為大將軍、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次年又進為大都督、高都公,把持魏國軍政大權。
諸葛誕之亂
司馬昭掌權后不久,曾經(jīng)跟隨司馬師平定文欽、毌丘儉之亂的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又一次在壽春舉起了叛旗,并派兒子到為質以求救兵。
要問曾為司馬師立下大功的諸葛誕為什么要造司馬昭的反,據(jù)說是因為他與之前被誅殺的宗親夏侯玄交情頗深,又看到王凌、文欽先后覆滅,惶恐不安,暗中收買人心,訓練死士被司馬昭發(fā)現(xiàn)了,這才被迫起兵的。
順帶一提,那位與諸葛誕交情不淺的夏侯玄,就是司馬師原配夫人夏侯徽的哥哥。
為了打敗這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將,司馬昭從各地調集了二十六萬大軍,將壽春團團包圍,同時分兵抵抗東吳援軍。
泰山太守胡烈派兵燒光了吳軍的糧草,迫使其班師回朝,孤立無援的諸葛誕在死守壽春數(shù)月后,彈盡糧絕,兵敗伏誅。同在城內的吳將于詮戰(zhàn)死,余眾皆降。“淮南三叛”就此全部以失敗告終。
連續(xù)三次軍事反抗失敗,魏國內部忠于曹氏的武裝力量土崩瓦解,魏境內的士大夫轉而擁戴司馬昭,建國僅僅數(shù)十年,曹魏政權徹底落入了司馬氏之手。
代魏立晉——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甘露五年,眼見朝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昭手中,傀儡皇帝曹髦發(fā)動了一次毫無意義的垂死掙扎,和前任皇帝曹芳相比,曹髦的反抗顯得那么的魯莽,可憐和沖動——他集合了宮中的侍衛(wèi)和太監(jiān),拿起兵器沖向司馬昭府。
曹髦永遠不會知道,在他走出宮門的下一秒,他最親信的近臣王沈、王經(jīng)就向司馬昭告知了事變的消息?;蕦m門口,在司馬昭心腹謀士賈充的命令下,武士成濟拔劍刺入了曹髦的胸口。曹魏皇室對司馬氏的最后一次反撲,就這樣可笑的結束了。曹髦死后,司馬昭誅滅成濟滿門,立燕王之子曹奐為皇帝。
國內反對勢力被鏟除后,司馬昭乘勝發(fā)動了吞并蜀漢的戰(zhàn)爭。趁蜀軍主力與鐘會對峙于劍閣之際,鄧艾以奇兵偷渡陰平,直搗成都,后主劉禪出城獻降,姜維聞訊后投降鐘會,蜀漢遂亡。
司馬昭挾滅蜀之功,進位晉王,加九錫。蜀漢滅亡后的第二年,司馬昭病逝,長子司馬炎即晉王位,曹魏政權開始進入倒計時。
咸熙二年,就在司馬昭去世短短四個月后,司馬炎迫使魏國末代皇帝曹奐退位,即皇帝位,改國號晉,完成了司馬代魏的最后一步。
貴族社會的來臨——兩晉南北朝
司馬炎稱帝十五年之后,晉軍揮師南下,攻滅東吳。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群雄逐鹿的亂世。
于后世而言,司馬氏取代曹魏,絕不僅僅只是一次簡單的改朝換代,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和意義,甚至超過了司馬炎統(tǒng)一三國。
首先是士族門閥的崛起,司馬氏在出仕過程中從豪族逐漸上升為士族,其政治盟友陳群和門生鐘會等也是名門望族出身,司馬氏父子在執(zhí)政期間,也大多提拔士族出身者為官。
說白了,司馬氏代表的正是士族門閥的利益,所以司馬炎代魏稱帝的實質,是士族戰(zhàn)勝了曹魏軍事貴族集團,奪取了國家政權。起于東漢,興于三國的士族政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終兩晉之世,士族依靠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壟斷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命脈,皇帝淪為士族的利益代言人,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南北朝。
隋代以后因戰(zhàn)亂和科舉制度的問世,士族門閥才開始衰落,經(jīng)唐高宗廢王立武、完善科舉和武則天上臺后的政治大清洗,皇權再度集中,士族一蹶不振,直到唐朝末年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再有就是禪讓制的變質,比之曹丕篡漢,司馬代魏無疑要殘暴血腥得多,司馬師廢曹芳,司馬昭殺曹髦,就連后來晉明帝在聽說自己的先祖奪取天下的舊事后,都羞愧的用被子捂住臉。
更為惡劣的是,此舉開創(chuàng)了禪讓(或者說奪權)過程中誅殺前朝皇帝的先例(曹髦之死)。東晉之后的南朝開國皇帝在受禪后,無不盡誅前朝皇族以絕后患。致使南北朝宮廷斗爭極其慘烈。
半個世紀來連續(xù)兩次禪讓也讓皇權的合法性受到質疑,秦漢以來世人奉若神明的皇權形象大打折扣,后世的野心家以此為范,加入了這場血腥的權力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