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杜 安
下水大佛:海能法師未竟之作?
圖 文/杜 安
◎大佛與山融為一體
縱觀全國各地景區(qū)景點,因佛而成名者數不勝數,而以大佛而聞名者,恐怕只有樂山。樂山大佛舉世聞名,殊不知在貴陽市郊,同樣隱居著一尊大佛,傳說與樂山大佛頗有淵源。
大佛“隱居”在貴陽市北郊16公里白云區(qū)都拉鄉(xiāng)下水村,故稱“下水大佛”。網上資料顯示,下水大佛高70米,頭高16米,比樂山大佛的頭還高4米(按,樂山大佛實高14.7米,若資料屬實,則下水大佛頭部比樂山大佛高1.3米)。
傳說唐朝時期,雕鑿樂山大佛的海通法師與其師海能法師黔中云游至貴陽都拉營,正遇沙姥河水泛濫,村莊良田被淹沒,老百姓無家可歸。其間,他們出家的地方——樂山凌云寺西壁三江也是水患嚴重,于是,師徒二人商量在沙姥河大橋東南側和樂山凌云山西壁三江各刻一座大佛,以鎮(zhèn)河妖。
老法師年老體弱,不便再長途跋涉,留下來負責下水大佛的雕鑿。弟子海通和尚,年富力強,就趕赴樂山,負責樂山大佛的刻鑿。下水大佛開鑿不久,老法師病逝,這尊石佛,成了老法師的未竟之作。直到本世紀初,當地政府籌資對佛像局部稍加鑿刻,下大水佛才得以現出真身。
下水大佛是不是唐朝海能法師的未竟之作,恐怕難以考證。而半個多月前,攜家人二度參佛,我卻又有了新的發(fā)現。
我們順著佛像石山下的河岸漫步,漸漸遠離大佛。不經意間回頭,我居然又看見了一尊佛,一尊巨形睡佛!這尊巨形睡佛,仰面朝天,躺臥在沙姥河側畔。睡佛的頭,即是下水大佛所在的山體,身子和腿部,則由下水大佛毗鄰山體組成。整個睡佛,渾然一體,意趣天成。更為絕妙的是,觀者若是在運動之中觀賞大佛和睡佛,每每變換角度或改變距離,所見之佛,無論面相或是形體,則又有顯著不同:佛相或飽滿、或滄桑、或睜眼、或閉目,佛體或半露、或全顯、或枕于水泮、或仰臥大地,正可謂“佛有千面”,“佛中有佛”。
20世紀80年代末,廣東順德縣鶴鄉(xiāng)農民潘鴻忠到樂山旅游,無意中拍下樂山大佛所在山體全景照。回家鄉(xiāng)后,突然發(fā)現照片上的山形宛如“健男仰臥”,遂聯系記者,寫成《樂山巨佛發(fā)現記》,引得媒體爭相報道,轟動一時。時至今日,鮮為人知的下水大佛身后,筆者竟然也發(fā)現了隱形巨佛,這一機緣巧合,能否為貴陽新添又一處神奇景觀呢?
記得發(fā)現下水雙佛那日,晴空萬里,唯現一縷浮云,如絲如絮,牽連起佛像與對山上挺立的一棵孤樹。人力天功,妙合無間;感慨之余,題詩一首:
眾仰佛千面,獨持樹一身。
執(zhí)守兩不忘,無非一片心。
責任編輯 袁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