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 買鵬
摘 要 中國傳統(tǒng)道家文化歷來的主張是貴雌守柔、知虛守靜、謙下不爭,與儒家思想中積極進取的陽剛色彩相對立,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陰柔之美。此種陰柔之美中,蘊含著道家豐富的人生智慧,這對于主體有效正視和解決現(xiàn)代化所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應對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高效率所帶來的信仰缺失、精神迷茫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老子 德 陰柔 不爭
作者簡介: 劉恒,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買鵬,河北大學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30
一、老子之“德”
“道”這個基本范疇,是老子全部哲學的基礎。在老子哲學中,“道”具有四重含義:生成義、本體義、規(guī)律義、價值義。本文重點分析“道”的生成義和本體義,以引出老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的基本范疇“德”。老子在第一章講過,“無”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萬物的母體。道是萬物的本源,道分化而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期花生出萬物。生成義可以知道,“道”產生萬物,世間萬物都是由“道”所創(chuàng)生出來的。本體上可以知道,“道”是天地的發(fā)端,是萬物的母體。是天地萬物得以存在的根據(jù)?!暗馈本哂行味系奶刭|。“道”作為老子哲學的基礎,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老子開篇第一章就表述了“道”不可以說出來,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道”了。雖然形而上的道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畢竟是客觀存在著的,它是天地萬物得以產生與存在的根源。“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老子》第五十一章)“道”通過對萬物持續(xù)不斷的影響來促使萬物得以發(fā)展。
“道”是形而上的,當它作用于形而下的萬物時內化于萬物,成為各物的屬性,這便是“德”。魏人王弼有云“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崩献拥摹暗隆本哂嘘幦崦赖膶傩裕渲小白匀粺o為、守柔、不爭、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都表現(xiàn)出一種與儒家思想中積極進取的陽剛色彩相對立的獨具特色的陰柔之美。老子陰柔之德的高明之處在于圣人不妄為、不私為,順任萬物自然而然的去發(fā)展,同時等待時機,凡事都會物極必反,當事物的發(fā)展走向自己的對立面時,自己要抓住時機,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就像老子所說的,“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保ā独献印返谌拢⒁獖Z取的,必須先給予。柔弱終將勝過剛強,魚兒不能離開江河湖海,大國重器不可以隨便向別人炫耀。老子通過辯證的角度來告誡人們要明白萬物具有“陰柔之德”,了解并熟知萬物的“陰柔之德”再輔之以合理的方法,就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
二、老子陰柔之德的哲學基礎
(一)本體依據(jù):反者道之動
“道”這個基本范疇,作為老子全部哲學的基礎,有著自己獨特的運動方式?!胺凑撸乐畡印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遵循著一個不變的規(guī)律在運動變化,那就是“反”。“反”就是事物間的對立轉化。在當時那個年代,老子發(fā)現(xiàn)了樸素的辯證法,并且將其運用到了自己的思想中。老子認為世間萬物在達到一定條件后會向著相反方向變化:當全天下的人們都知道事物美的時候,丑的觀念就緊跟著產生了。當全天下的人們都知道善的時候,不善的概念也會隨之而產生。老子從經驗世界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道理,有與無、難和易、長與短、高和下、前與后都是會相互轉化,相反相成的。(《老子》第二章)還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ā独献印返谖迨苏拢牡溨?,有幸福潛藏在里面,幸福之中,亦有災禍潛伏于其內。老子用通俗的語言來總結經驗世界,并得出規(guī)律,即世間萬物都是在不斷地對立轉化的運動中得以變化的。
老子正是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規(guī)律,才勸誡主體不要執(zhí)著于進取、爭先、自貴,而是要人們懂得“自然無為、守柔、不爭?!边@些陰柔之德?!胺础笔恰暗馈钡倪\動。老子反復強調,委屈,反能夠保全,彎曲,反能夠伸展,低洼,反而能夠充盈,破舊,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能夠多得,貪多,反而會感到迷惑。這便是道的運動即“反”的效用。很多人堅持這一原則,不自我表揚,不自我炫耀,不自己夸獎,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彰顯自己,獲得長久,正因為自己不與別人相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跟他相爭。
天道亦守護“反”的原則。天道就像拉弓,當弓箭拉的高的時候自然應該向下拉拉,靠下的自然會向上舉舉,多的會減損一些,不足的會增加一些,這些都說明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驗證了“反”是“道”的運動這一規(guī)律。萬事萬物都處于不斷的對立轉化的運動中,人們只有學會并運用上述陰柔之德,才能達到以其不爭,全天下人都爭不過他的效果。
(二)價值依據(jù):弱者道之用
老子明白,暫時的剛強有可能在短期內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柔弱才是王道。“弱者,道之用?!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叭酢边@個概念在老子哲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道”的作用。從價值立場上講,老子哲學是為“弱者”考慮的。人剛一出生的時候,作為一個嬰兒來說,他是極其柔弱的,然而他卻充滿無限的生命力,毒蟲不會傷害到他,猛獸、兇鳥不會攻擊他。小孩子身體柔軟,拳頭卻能握的很緊,不知道成年男女交合之事,小小的生殖器卻能勃起,精氣充足。整天嚎叫、哭泣,嗓子卻不會嘶啞,這是元氣充足的緣故。然而人到中年人、老年甚至是剛剛去世的時候,他們身體堅硬,骨頭容易斷折,沒有生機于活力,是衰敗的代表。同理,在與人類世界相同的自然世界中,萬物草木剛萌生的時候是柔弱的,雖然柔弱,卻有無限的生命力,狂風吹不倒小草,暴雨折不了柳枝,然而等到草木死的時候就變得僵硬、枯萎了,莫說狂風暴雨,即便是輕風小雨,也會把干枯的小草、柳枝攔腰折斷。赤子、嬰兒也好,剛萌生的萬物草木也罷,它們都是“柔弱”的,卻擁有無限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fā)展前途;成年人、老人或者是干枯的小草、柳枝,它們都是“剛強”的,然而卻是衰敗的,逐步走向死亡的。老子曾大聲疾呼“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強暴的人不得好死。從價值意義上肯定守弱而否定用強。老子反思人生經驗,并總結現(xiàn)象世界的經驗,看到事物總是向相反方向轉化,柔弱最終會勝過強暴。“弱”是“道”的作用,雖然事物暫時是柔弱的,其內在卻包含有無限的韌性,以及遠大的生命力,它終究會變強大的。
經驗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例證:人活著的時候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外在的表現(xiàn)卻是柔軟的,當他死亡之后,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此時,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卻是僵硬的。草木也是這樣,活著的時候,身體若軟,富有生機,死后身體僵硬枯槁,破敗不堪。用兵之道,亦是如此。戰(zhàn)場之上,過于逞強、輕敵就會遭到失敗,樹木強大就會遭到砍伐,自恃強大就會處在下面,甘居柔弱,反而可以處在上面。
普天之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攻擊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它。守弱勝于逞強,守柔勝于好剛。老子從“人、草木、水”等這些現(xiàn)實的例子中明白事物的陰柔之德,并勸誡主體做人不可逞強,身段要軟,要像水一樣做到以柔勝剛。
三、陰柔之德的具體表現(xiàn)
(一)水與陰柔之德
“上善若水?!保ā独献印返诎苏拢├献邮滞瞥纭八?,認為水最具陰柔之德。世間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老子崇尚陰柔,而水最具陰柔之德,所以,老子哲學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水的哲學。普天之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攻擊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它。守弱勝于逞強,守柔勝于好剛。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在天下最堅硬的地方縱橫。所以老子認為,水是最符合“道”的。
老子從自然現(xiàn)象當中發(fā)現(xiàn)水最具陰柔之德,陰柔之德也不是柔弱無力之德,它含有無限的生機和堅韌不拔的性格。水看似柔弱,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以其堅韌的品格戰(zhàn)勝剛強的對手。老子曾嚴厲警告統(tǒng)治者“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從價值立場上肯定柔弱而否定用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就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的位置,正因為它處于低的位置,所以才能使眾多的河流歸附它。這便是水的“陰柔”之德。只有具備“陰柔”的德性,才能駕馭世間萬物。才可以成為天下的“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保ā独献印返诎苏拢├献铀恼軐W,是陰柔的哲學,是圓通的哲學。水有不爭之德,正因為柔弱不爭,它符合了天道的原則,天道就是這樣,守護柔弱的,抑制強暴的,越是強暴,越是不會長久,水因為柔弱,因為它不爭,所以全天下都沒有什么能夠戰(zhàn)勝它。水具有“七善”,它的性質和作用最接近于“道”。水十分柔弱,但是具有謙下、不爭等特點,這正符合了事物的陰柔之德,用之于人類社會,可以更好地解決沖突、消弭是非、減少欲望實現(xiàn)和平。
(二)嬰兒與陰柔之德
老子“貴雌守柔”,老子從經驗世界中發(fā)現(xiàn)嬰兒亦具“陰柔之德”,他說,知道雄健的力量,卻甘心守住雌柔的狀態(tài),守住雌柔的狀態(tài),成為天下的溪流。成為天下的溪流,永不流失的德性就不會離開你,由此再回歸到嬰兒的狀態(tài)。這便是老子主張的“返本復初”。嬰兒具有“陰柔之德”,人們回到嬰兒的狀態(tài),便具備了“陰柔之德”。
嬰兒骨弱筋柔,身體看似虛弱,但卻能把拳頭攥的很緊。整天哭喊嚎叫,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嬰兒體內元氣充足。圣人保持陰柔之德就會像嬰兒一樣,毒蟲猛獸都不會傷害他。老子通過對小孩子柔弱特性的觀察了解到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道理。水和嬰兒具有相同的柔弱特性,老子以此來闡釋陰柔之德。此處,嬰兒與水相比,更為接近人類社會以及人生,也充分突出了嬰兒弱小生命的頑強生命力。嬰兒作為新生命、新事物,筋骨柔弱,但充滿強大的生命力,這便是“道”的作用。
老子深知,人們浮躁、急功近利,根本不會甘心像嬰兒一樣,反而最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他這樣發(fā)問:精神、形體與道貫通為一,能夠使它們不分離嗎?聚斂精氣神,守護柔弱的狀態(tài),能像嬰兒一樣嗎?嬰兒具備陰柔之德,從本能上亦表現(xiàn)出柔弱的狀態(tài),成人世界中很少有人像嬰兒一樣守持本性,老子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勸誡主體要專氣致柔如嬰兒,從而摒棄雜念,致虛守靜,保持與道同一的境地。《老子》一書中多用嬰兒來比喻人之本性,一種最純真的狀態(tài),一種陰柔之德。“復歸于嬰兒”則是人生迷途中的人們找回最純真的自我。
(三)女性與陰柔之德
老子在經驗世界中,亦發(fā)現(xiàn)了女性所具有的陰柔之德。老子在文章中不厭其煩的通過對“雌柔”、“牝”、“母”等概念的闡述來反復論證其陰柔之德。弱小的可以勝過強大的,柔弱的可以勝過剛強的,天下的人都知道,但是卻不能夠做到。老子在總結現(xiàn)象世界的經驗時,看到剛強者易死,柔弱者長生,事物剛柔之間不斷向相反方向轉化,因此極力推崇符合陰柔之德的東西如和女性相關的“雌柔”、“牝”、“母”。
“知其雄,守其雌”(《老子》第二十八章);“天門開闔,能為雌乎?”(《老子》第十章)老子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人們都在“爭雄”,不斷地追逐利益以滿足一己之私,造成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老子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學習女性的陰柔之德即“守雌”。老子說,谷神是不會死亡的,她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母性,是生殖器之門,是天地的本根,它若有若無,其作用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老子那個時代,人們常用“溪谷”來比喻女性的生殖器,并以此來隱喻事物的產生、生成與增長。老子極力推崇符合陰柔之德的東西如和女性相關的“雌柔”、“牝”、“母”。天下所歸往的,正是天下雌柔的地方,雌柔常常因為虛靜反而能勝過剛強。這是老子因為陰柔之德可以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tài)來使事物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女性的陰柔之德對于現(xiàn)實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梢詭椭藗儨p少欲望、解決沖突、消弭是非、實現(xiàn)和平。天下萬物皆有其根源,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得到了萬物的母體就可以認識具體事物,認識了具體事物,然后守住萬物的根源,就可以避開危害。“母”便代表了女性,表現(xiàn)出女性所具有的陰柔美。上述論述中把女性的“雌”與“天地根”聯(lián)系到一起并且指出了“牝常以靜勝牡”這一規(guī)律,進一步強化了效法女性之陰柔之德的作用。
四、陰柔之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古代圣人:無為、去戰(zhàn)、息兵
老子的陰柔之德作用于政治時體現(xiàn)在圣人清靜無為、去戰(zhàn)、息兵。老子告誡統(tǒng)治者最好的治國之術是無為而治,作為一國之君應當時刻記住要以百姓心為心,國君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百姓就會自化、自正、自富、自樸。這樣下來就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老子強調治理國家應當像烹飪小魚小蝦一樣,不能頻繁地來回翻動。國君治國如果瞎折騰、朝令夕改,這樣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圣人治國應當堅持清靜無為之道。老子也說過,
兵器是不祥的東西,有道的國君不會輕易使用它。這體現(xiàn)了老子去戰(zhàn)、息兵的陰柔之德的思想。老子清靜無為、去戰(zhàn)息兵的思想是針對當時統(tǒng)治者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野心而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以至于民不聊生、社會動蕩而提出的。針對當時統(tǒng)治者草菅人命的做法,老子嚴重警告統(tǒng)治者“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并不怕死,不要總是拿死亡來要挾他們。當老百姓不懼怕統(tǒng)治者的壓迫的時候,則統(tǒng)治者就要面臨最大的危險了??傊?,治理國家應當遵循把“柔弱”放在首位,把“強大”放在末位,重視“柔弱”的力量。老子以具體的利害關系來勸誡國君們要愛護百姓、減少私欲,清靜無為的治國,同時去戰(zhàn)、息兵,與民休息,這對當時乃至今后的統(tǒng)治者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指導。勸誡統(tǒng)治者要摒棄“剛強”,堅持“柔弱”的生存哲學,在治國理政當中要愛護百姓、減少私欲,同時去戰(zhàn)、息兵,與民休息,這對當時乃至今后的統(tǒng)治者運用“柔弱勝剛強”的陰柔之德來治理國家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指導。
(二)現(xiàn)代人:重構信仰、回歸自然
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做事應當取法于大地,因為大地可以取法于天,天可以取法于道,道純任其自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人類的所作所為都應當順應“道”的規(guī)律,做事要合乎“道之自然”的狀態(tài),他們主張回歸自然,不逞人類小智之能,而是要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其終極目標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完全遵循了老子的陰柔之德,以自然無為、守柔、不爭、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方式做到人與天、人與地、人與人之和諧相處。然而,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高效率,經濟快速發(fā)展,國防科技大踏步前進,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提高,然而人們卻面臨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等諸多精神信仰問題以及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污染、人類被技術綁架等諸多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正視并解決此類問題還需向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中汲取力量??v觀老子五千言,其實就能發(fā)現(xiàn)解決之法,學習并運用老子陰柔之德,自然無為、守柔、不爭、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方式來回歸自然,同時從自然界中學習地、天、道等運行規(guī)律,人們就可以重拾內心之寧靜從而摒除外在之喧囂,重構信仰、回歸自然。
陰柔之德不是權謀詐術,而是天地間之大德。陰柔之德也不是柔弱無力之德,它含有無限的生機和堅韌不拔的性格。自然無為、守柔、不爭、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些陰柔之德符合“道”的運動規(guī)律。主體遵循道的規(guī)律并且效法水、嬰兒還有女性等具有陰柔之美的具體物象,終將達到大道合一的境界。此時主體發(fā)揮陰柔之德保持謙下不爭,最終會達到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李振綱.老莊易三玄淺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李振綱.中國古代哲學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任繼愈.老子新譯(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沈香萍.老子陰柔美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