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珣
摘 要:聲樂是一門通過語言傳遞情感的藝術(shù)形式,語言是表達情感的橋梁和基石,在演唱中不可忽視。在對語言的訓練中,帶著感情和狀態(tài)的說話就是朗誦。朗誦和歌唱的狀態(tài)是最為相通的,朗誦的旋律化就是歌唱,因此,在聲樂的演唱和教學中,運用朗誦的手段和方式,有助于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關(guān)鍵詞:朗誦;聲樂;演唱
朗誦,是指清清楚楚的大聲誦讀,它是把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行為活動,它不僅要有清晰的發(fā)音和發(fā)聲技巧,還要有對情緒的感知能力。有人說“歌唱是更高級別的朗誦”,就說明歌唱和朗誦之間,有著極其相似的共性,都是氣、聲、字、情的配合,都要求咬字清晰,歸音圓潤,氣息流暢。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我們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總會讓我們朗誦歌詞了。
一、朗誦有助于歌唱者找到最自然的音色
歌唱時聲音自然、流動、松弛,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方向。演唱中的音色會影響整首歌曲的表達,每個人都有的器官構(gòu)造是聲帶,盡管聲部相同,但音色卻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fā)聲器官,因此都是具有“個性”的。所以,筆者認為,歌唱者應該首先找到自己最自然的音色,才能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角色做出調(diào)整。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句話,“怎么說就怎么唱”,但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初學的歌唱者,較容易去模仿音頻資料或是老師的聲音狀態(tài)。比如:有人認為美聲唱法就是靠后的,空的,渾厚的,所以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在演唱時就摳著唱,導致聲音出不去,空而不實;有人認為民族唱法就是靠前的,尖的,明亮的,所以演唱時擠、卡、捏,導致聲音緊,亮而不透。其實這都忽略了最本質(zhì)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都有屬于自己的音色,最自然的才是最好的歌唱狀態(tài)。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這個最自然的狀態(tài)呢?朗誦便是一個有效的手段,當歌唱者卸下思想的負擔,只是像說話般傾訴出所要表達的歌詞時,這就是最自然的狀態(tài),這時喉部肌肉是放松的,思想是放松的,沒有刻意做作,沒有多余的肌肉使勁,那么這個時候的音色就是屬于歌唱者本身的音色了。
二、朗誦有助于歌唱者清楚的咬字吐字
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在《曲律》中提到:“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由此可見,古人早就對演唱提出了“字正腔圓”的要求。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也說過:“吐字不清的歌者,不可能成為偉大的藝術(shù)家”。無腔不成字,無字便不成歌。歌唱的藝術(shù)主要通過語言來完成,而語言對歌唱而言,主要指咬字吐字,它是通往字正腔圓的橋梁。漢語的咬字講究字頭、字腹、字尾,要求字頭清晰有力,字腹飽滿延長,字尾收字歸音。意大利語中講究元音的連貫,要求每個字唱在氣息上。不同的語言決定了歌曲的風格和韻味,但無論哪種唱法,朗誦歌詞都能讓我們更容易獲得演唱時清楚的咬字吐字,因為朗誦和歌唱都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chǔ)之上的。相比之下,演唱時受旋律和節(jié)奏的影響,往往無法做到在氣息的支撐下連貫的咬字吐字,顧此失彼,而朗誦更容易做到咬字清晰,吐字準確。尤其是一些節(jié)奏較快,咬字較多的歌曲,如果能在演唱歌曲前做一些朗誦的練習,更有利于鍛煉發(fā)聲器官,提高咬字吐字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那歌唱者再演唱歌曲的效果必然會提高。
三、朗誦有助于培養(yǎng)歌唱者的樂感
所謂樂感,指的是一個人對音樂的感覺。說到“感覺”,其實很難用準確的文字和言語來闡釋清楚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實實在在的存在我們的學習中。很多歌唱者的演唱被觀眾所詬病的不是技術(shù)的不足,而是不動情,缺失了人心的打動。那么樂感可以后天培養(yǎng)嗎?筆者認為是可以的。例如多聽音樂會或是音樂賞析講座等,去分析音樂的元素,去感受音樂的風格,從中獲得樂感的提升。在聲樂的學習中,筆者認為朗誦歌詞是一個很好的培養(yǎng)樂感的方式。朗誦是“情”的載體,當歌唱者能把一首歌詞朗誦得跌宕起伏,情緒飽滿的時候,再把這種情感移植到歌唱中去,這就是樂感,因為一首歌曲的旋律的流動走向,基本是與朗誦的情感走向是一致的。例如歌劇選段《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第一句,“啊哥哥,我的好哥哥“,我們朗誦時都會有種傾訴感,仿佛對象就在眼前,”啊哥哥“有種欲言又止,想說又不能說的情愫,接下來”我的好哥哥“,加重了語氣,我們朗誦時都會把”好“字加強語氣,突出對哥哥的愛戀之情,那么朗誦的語氣移植到歌曲中,演唱時便會在”好“字上加強氣息,突出這個字,那再演唱這句時,心中自然清楚歌詞的表達意圖,旋律的情感走向,這就有了樂感。傳達間能與聽眾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共鳴,就能獲得想要的音樂效果。
結(jié)語 朗誦和歌唱的共性在于,他們都是以語言為基礎(chǔ),都是通過語言傳遞情感的藝術(shù)形式。而歌唱是朗誦的旋律化,它有節(jié)奏,有旋律,有音高,朗誦比歌唱更容易做到放松、自然、清楚,所以,在訓練過程中,把朗誦作為一種訓練手段,也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是非常可取的。通過朗誦,能夠讓聲樂學習者更容易找到自己最自然的音色,最放松的狀態(tài),容易獲得清楚的咬字吐字,這樣才能逐步建立起正確的發(fā)聲狀態(tài),更好的把握作品內(nèi)涵,從而傳達歌曲情感。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shù)語言學——講話與歌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薛良.歌唱的藝術(shù)[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9.
[3]張頌.朗讀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4]李建林.論聲樂演唱中的音色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