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玲
當前,國內(nèi)高校外語教育學科基本都以“語言文學”為學科專業(yè)名稱,日語當然也不例外?!叭照Z語言文學”這一學科名稱凸顯出高校日語教育中重視日語語言基本技能培養(yǎng)的目標而輕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問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反映社會文化。荷蘭文化學學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維度”理論,是迄今為止在跨文化交際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文化維度,就是從國家層次的視角來衡量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價值取向的標準。這一理論的提出和應用,為我們提供了了解不同國家之間文化差異的坐標系,使人們可以按照不同文化維度來了解不同國家的差異性和共通性,能更好地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以日語為例,我們可以從國家層面來理解日語的基本特征和日本文化。日語最初來源于漢語,與漢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加之后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增強了日語與英語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日語具有復雜的多重性。在日本社會的傳承與嬗變中,日語又保持了很強的民族性、社會性。這些特殊的性質(zhì)使得日語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既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又不能“望文生義”片面地以漢語的思維去思考和應用,這是日語學習的難點所在。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從跨文化的視角入手,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以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xiàn)適應當今國家形勢的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它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從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狀況而言,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及實施正在成為推動全球化的新動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我國大學日語教學在“一帶一路”偉大藍圖中肩負著培養(yǎng)外語素質(zhì)人才、將中國文化更好地推向全世界的重任。就像英語教育一樣,中國的日語教育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傳統(tǒng)日語教學多半還是為了應試教育開展,衡量教育的水平也是通過日語過級考試的通過率來看的。在日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更加嚴重,日語教學多半還是停留在過往的一問一答的模式中,日語學習者的積極性受到了嚴重的抑制,對于日語的學習也逐漸失去興趣,老師在機械化的課堂教學中也喪失了教學與科研的熱情,使得日語教育最終停滯不前,并且很有可能失去日語教育的最本質(zhì)目的與目標??缥幕浑H研究與日語教育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日語教育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教育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日語人才,促進中日文化的交流。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日語教育貌似已經(jīng)逐漸脫離了這一軌道。因此,日語教育改革必須正視現(xiàn)階段日語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加大跨文化知識的引入、跨文化手段的使用,這樣才能使日語真正成為中日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有力工具。當然,不僅要在日語的教學實踐階段引入跨文化的內(nèi)容,而且關鍵的是,日語研究領域也應該轉換研究的方向與范式,將日語教育研究從最直觀的教學表面層次轉變?yōu)槲幕纳疃葘哟巍?/p>
我國對于跨文化知識融入日語教育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跨文化理念引入到日語教育研究卻是在21世紀才真正興起,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的理論成果有些被運用到日語教學實踐之中,只是文化導入日語教育的有效性問題還是值得令人深思的。趙華敏主編的《跨文化理解與日語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是眾多優(yōu)秀研究成果的代表,該著結合日語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通過中日文化對比研究對日語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探究。本書在結構呈現(xiàn)上分為兩個部分,既有從宏觀層面對文化、語言以及日語教育進行的論述,也有微觀層面對日語教育具體的論述。無論是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本書所詮釋的文化與日語教育的知識都為日語教學實踐提供了指導資料,也同時為跨文化在日語教育中的導入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可以借鑒的資料。
從宏觀的角度對跨文化在日語教育中的導入進行論述,作者主要是從以下兩點展開。首先,本書在全面介紹跨文化與日語教育之前對文化與交際、文化與語言等概念進行了細致地分析,這為日語學習者了解文化導入在日語教育中的具體情況奠定了基礎。在文化與交際方面,該著對文化的界定以及差異性進行了論述。作者認為,人類文明具有多元性,不同的文化存在差異性是情理之中的,正是五彩斑斕的文化為語言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著作還揭示了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提醒日語學習者不能忽視文化在日語教育中的重要性。日語是一門語言,它最直觀的作用就是交際,《跨文化理解與日語教育》簡單介紹了交際、語言交際以及跨文化交際的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日本人的交際特點,還以中日文化在婚姻、飲食方面的不同揭示了中日文化跨文化交際會出現(xiàn)差異的本質(zhì)原因,并給出了中日兩國人民進行正常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的建議,那就是要了解自己、理解對方,還需要在交際的過程中使用移情思維。在文化與語言方面,作者不僅向日語學習者呈現(xiàn)了文化與語言的關系,而且還具體介紹了跨文化交際的研究現(xiàn)狀,進而引出了中國日語學習者的日語學習受到文化影響的問題,點明了文化在日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揭示了文化與交際、文化與語言的關系之后,該著提出了日本文化在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問題,并指出日語學習中環(huán)境構建的重要性。一般來說,日語的學習大多是在日語課堂上完成的,日語學習者很難體會到學習日語過程中的跨文化體驗甚或?qū)擂?,對于文化所造成的沖擊也無法深入感知。因此,作者反復強調(diào)日語教育不僅要關注日語語言、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而且要深入語言交流的實踐,把日語教育真正融入到日語學習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往往是需要在實際的交往中進行具體感知,于那些在日語課堂上教師所講解的日本思想、科學或者藝術這種相對“高級”的文化而言,日語教育最應該做的就是要把教育的目光放在平常生活中的文化交流。
《跨文化理解與日語教育》還從微觀的角度細致地分析了文化在日語教育中的導入,具體闡述了中日文化差異對日語教育的影響。第一,在日語的語言系統(tǒng)中,敬語的發(fā)展程度相當高,這也成為了日語的最大特點。日本人是極其注重禮貌的民族,敬語是日本人在日常交際中對交際的另一方表達敬意的一種語言上的表達方式。對于敬語的教育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比較小規(guī)模的情景練習方面,而是要在較大的場面中體會中日在人際關系、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只有在實際的跨交際中,敬語才能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才能讓日語學習者深刻感受到日本文化中的教養(yǎng)文化與禮貌文化。該著為日語學習者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日語對話禮貌用語以及一些交際禮貌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中日跨文化交際的實現(xiàn)。在禮貌策略的框架體系之下,著作還探討了中日在禮貌研究中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的不同,分析了禮貌策略視閾下的中日跨文化交際成果以及日語教育實踐。另外,在日語的跨文化教育中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不容忽視,那就是說話人的意識差異。意識是一個文化認知上的深層問題,它能夠影響中日兩國人民在實際交往中的效果,一定要將說話人的意識納入到一般的日語教育體系之中才能真正掌握對方的言外之意。中日文化的不同導致交際雙方的意識存在巨大的差異,學習者如果僅僅依靠自己的母語思維分析并理解對方的話語含義,就有可能造成語言理解上的失誤。作者強調(diào),一定要在日語教育中避免日語學習者用母語的固定思維套用日本語言,要學會培養(yǎng)日語學習者用日本人的思維考慮問題的習慣,從而真正確保中日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進行。第二,在日語教育體系中,寒暄語的教學與使用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點。日本文化的產(chǎn)生與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寒暄語的使用上不免出現(xiàn)了一些與漢語共通的地方,我們更應該關注中日文化在寒暄語方面的差異性。作者認為,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固定化的寒暄語表達方式的數(shù)量、寒暄語待遇表現(xiàn)的特征、寒暄語對“內(nèi)”使用的頻率等方面。中日兩國同屬亞洲,都是被認可的“禮儀之邦”,只是兩國在文化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背景、具體的生活習慣存在根本性差異,使得中日在寒暄語方面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雖然,寒暄語所涉及的話題都是一些非正式的、輕松的話題,可以說是為了緩解交際尷尬而衍生的語言存在,但是,在語言系統(tǒng)中,總是有一些語言成分是看似不重要但缺一不可的,寒暄語就是這一種。為了更清楚地體現(xiàn)寒暄語的使用,該著還為日語學習者提供了幾種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交際話題,這些不同的交際話題可以讓日語學習者感受到中日寒暄語的本質(zhì)不同,從而加深對日本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中國日語教育的開展。在具體的日語教育中,教師應摒棄過去日語教育中對于寒暄語的忽視,要正視其在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寒暄語,了解日本文化。第三,《跨文化理解與日語教育》還特別對日漢兩種語言的個別言語行為進行了具體的論述。要研究跨文化在日語教育中的導入問題,就必須時刻抓住日語的特征進行分析,而語言特點在對比之中才能體現(xiàn)地更加明顯、直觀。比如,日漢道歉言語行為、日漢“邀請”言語行為就有很大反差。對于日漢道歉言語行為,作者認為,要擴大道歉語的研究范圍,不能僅僅著眼于道歉語本身,而應擴大到整個道歉言語行為事件之中,考慮到交際雙方的話題。此外,作者強調(diào)指出了中日道歉言語行為不同的原因,那就是中日兩國人民關注道歉言語行為的重點不一樣:在日本人看來,道歉是有禮貌的表現(xiàn),它被當作一種工具來對待;而在中國人看來,他們更加關注的是道歉的實際效果。這實際上就是文化的不同而導致的交際行為不同。在日漢“邀請”言語行為方面,該著引入了大量的實例,總結了日漢兩種語言在“邀請”言語行為方面的不同。對日本人來說,“邀請”言語行為之中多有體諒對方的因素;而對于說漢語的人來說,他們看重的往往是邀請的目的是否達成。針對漢日在實際交往中對“邀請”言語行為認識上的不同,作者又分別對中國國內(nèi)的八種主流日語教科書作深入地探索,并提出了日語邀請言語行為教學的建議。
《跨文化理解與日語教育》一書是對跨文化導入日語教育研究的最好詮釋,作者在中日文化對比的基礎上探究了中日語言上的差別,進而揭示了在具體的日語教育實踐中日語學習者應該注意的跨文化交際事項,以及教師應該注意的日語跨文化教學事項。這些研究為日語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了實質(zhì)性的支持,為日語跨文化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指導。
(作者系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講師?;痦椖浚褐袊V業(yè)大學2017年教改項目“跨文化視角下日語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研究”;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教改項目“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英語專業(yè)二外日語課程體系與教學內(nèi)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