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晶鈺
圓桌論壇
探究靈性痛苦與靈性撫慰
本刊記者/陳晶鈺
編者按: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的老社長袁鐘這樣理解靈性:“靈性是弱小而孤獨的個體在最困難最痛苦時,期望與最強大力量溝通,以獲得至高無上幫助的想象及感覺。”靈性痛苦主要源于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面,患病時身體上的疼痛難以忍受,患者心中充滿絕望、恐懼和無助,此時的靈性撫慰尤為重要。多年來,醫(yī)學專家們除了用醫(yī)療手段治療患者,還一直在嘗試各種靈性撫慰的方法應用于臨床,同時從醫(yī)學人文的角度,寄希望于傳統(tǒng)文化、哲學、宗教或家庭,以幫助患者尋找精神寄托和生存的意義。
2017年7月1日—2日,“醫(yī)學靈性與靈性痛苦研討會”在佛教文化圣地五臺山召開,與會的醫(yī)學專家、護理學專家、哲學專家、宗教人士、愛心人士等共同就“靈性的定義、痛苦產生的根源、靈性照顧的方法、臨終關懷的方式、善終教育”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和研究?,F(xiàn)摘取與會專家主要觀點刊發(fā),以饗讀者。
討論嘉賓
路桂軍 解放軍總醫(yī)院
王玉梅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
鄧 滌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王一方 北京大學醫(yī)學部
焦不急 上海微愛公益服務中心
悲月法師 五臺山佛教協(xié)會
陳景展道長 中國道教協(xié)會
張克祥神父 遼寧天主教
善終教育
路桂軍:在中國死亡是一個惹人忌諱的話題,但身邊卻又每每在看到、在經歷,又因我們大的文化背景下“死亡”相關內容屬于知識的死角,所以每當遭遇都會成為挑戰(zhàn)心靈的痛苦,很少有人能做到從容面對!臨終時刻這一矛盾的凸顯直接影響了逝者和親屬的人生觀和生活質量,如何解決這一心靈痛苦?北美護理診斷協(xié)會把靈性痛苦定義為:“一個人生活的主要原則被打破,而這原則貫穿其一生,并支配著他的身體與精神社會本能?!痹谏鼈€體終結時,本質上是從存在走向不存在,所以他或她迫切想知道的是“自己過去的存在和擁有是否真正的存在”,這就是靈性痛苦。
國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善終:小善終,沒有遭到意外橫禍,無病痛而終;中善終,不但沒有病痛,心中沒有怨氣和內疚,安心離世;大善終,自己預先知道臨終的時間,身心了無掛礙。死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心理健康有賴于人們對悲劇事件的了解,遇到災難性事件可以理性處理。死亡教育可以幫助降低已經習得的恐懼和錯誤的概念。先前對死亡的教育和討論有助于人們應對未來死亡事件。
生命訣別的過程應該是三位一體的,身–心–靈同步或者心–靈先于肉體邁向生命的終點,而不是軀體衰亡之時留下無限的心理遺憾和靈魂的無家可歸。對于臨終患者不要被他的表象所迷惑,從真實的人的立場出發(fā),即使他表現(xiàn)得特別樂觀、豁達,也必須從“他或她怕死怕得要命”為基點進行照顧和護理。唯有愛才能對抗恐懼,唯有愛才能超越生死。所以醫(yī)生除了瓶子里的藥、手上的手術刀和注射器,還有更多的方式溫暖我們的患者,讓生命泊于安寧,讓無準備的生死兩相憾變成有準備的生死兩相安。
東西方靈性照顧實踐經驗
王玉梅:蘇格蘭的靈性照顧是有多學科協(xié)作的團隊,包括醫(yī)生、護士、社工、心理精神學家、物理治療師、靈性照顧師、藥師、營養(yǎng)師、志愿者等。靈性照顧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靈性,以靈性為核心,通過介紹、傾聽、評估、干預、回顧等程序進行。靈性不等同于宗教,靈性包含宗教,宗教只是靈性的一小部分,與宗教照顧不同,靈性照顧通常是一對一的關系,完全是以人為中心的,不對個人的信念或生活方向進行假定。靈性在人性的最深處,靈性需求包括給
予并接受愛、被理解、像人一樣被重視、探索信仰和價值觀、真誠地表達情感、探尋生命意義和目的以及對寬恕、希望、信賴的需要。靈性照顧植根于姑息醫(y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如果病人知道我們仍然關心他們,并且可以分享他的痛苦,那么他們在走完生命旅程的路上會獲得力量和希望。臺灣靈性照顧模式,是趙可式提出的我與天或神、自己、自然、他人這四個關系的和諧共融。醫(yī)院外部的園林設計、內部的裝潢處處都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愛。在盛京醫(yī)院的寧養(yǎng)病房,7年前就開始了由經過靈性照顧專業(yè)培訓的專職醫(yī)務人員做靈性照顧工作,從病人的心理需求為切入點,以專業(yè)靈性量表為工具進行,由專業(yè)心理咨詢師進行指導、跟進。通過接案、收集資料、制定計劃、約定協(xié)議、開展服務、結案、評價、跟進等流程實施。靈性照顧是藝術和科學的完美結合,靈性照顧既是“如何做”也是“做什么”。東西方文化差異對于靈性照顧的臨床實踐不會產生本質上的影響,東西方靈性照顧的臨床實踐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融合。
醫(yī)學靈性的回歸
鄧滌:中國臺灣的趙可式對靈性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靈性(Spirituality)是在與天、人、物、我的關系上尋求共融,尋求永恒生命意義與價值,并在不斷超越的整合過程中達到平安的感受。靈性照顧者在醫(yī)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很難定義在健康領域的靈性到底需要包含哪些內容,直接詢問“患者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或“靈性幸福感”的語言顯得空洞,對于照顧者和患者都難以理解。靈性內容的“空泛化”和“難以理解”,影響了其“可操作性”。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跟患者談什么,要談的是身份認同、有什么希望、人生的意義、道德情懷、跟他人的關系。這些都是靈性的內容。我個人更愿意把靈性用愿望來描述。跟患者這樣溝通,在生命有限的情況下,還有哪些愿望:是否希望無痛地過好每一天,希望我的家人幸??鞓?,希望圓了我的一個夢。也許用愿望來描述更直觀,更方便跟患者溝通,更方便去做靈性照護。
作為一個醫(yī)學專業(yè)照顧者,認可姑息照顧中面臨生命威脅的患者以家庭為中心的靈性需求,分別采用“努力”和“認可”的方式,可以完成的需求要努力去做,不能完成的需求讓患者去領悟生命就是如此,要學會認可這就是生活本身。同時借助包括醫(yī)學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文學治療、芳香治療、園藝治療、團隊照顧等多種手段完成對患者“幽谷伴行”式的有質量的陪伴,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結局。
社會-文化語境中的靈性
王一方:我從哲學上理解靈性是一個現(xiàn)象,一個空間(盡管尚待開啟),靈性干預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從哲學上看靈性是二元的,包括:①本體靈性:自我對靈魂的觀照,包括折磨、煎熬、不安、躁動、懺悔、安魂曲、修煉、安頓、飛翔。②客體靈性:是神靈的觀照,包括神火、圣水、圖騰、膜拜、祭祀、虔誠、敬畏、悲憫、慈悲。③主—客間性:是靈魂與神靈的對話,是二靈馴服的過程,可以緩解醫(yī)患的主客體緊張。對話的過程中有三個境界,與己對話,與人對話,與神對話。
《天堂的證據》一書中講述了一位神經外科醫(yī)生的瀕死復活與靈性世界的開啟,他提出了很多問題和思考:今天的很多現(xiàn)象無法用科學和醫(yī)學的原理來解釋,因為“科學與當下的科學”“醫(yī)學與當下的醫(yī)學”有落差;醫(yī)生、科學家如何面對神性、靈性世界,能不能與宗教雙軌并行。醫(yī)學不能只迷信(生物)技術的價值,而忽視信仰的力量,以及被信念激發(fā)的自然向愈力(奇跡);臨床中醫(yī)生要與宗教人士一起工作,討論靈魂問題,完成神依—魂安的歷程;人的意識有沒有獨立性,靈魂有沒有重量,天堂存在與否,要不要在科學思維下,接納靈性思維。最后的結論是,沒有神秘、沒有圣潔就沒有生命的神圣,醫(yī)學的神圣,純粹的功利化的、世俗化的醫(yī)學走不遠。
那些光 攝影/施 玥 南京醫(yī)科大學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靈性世界存在的社會文化根源是什么,我認為它是生命價值在醫(yī)學中理性與非理性的對話形式,因為:①科學認知與思維方法的不完善,無法揭示或解釋生死、苦難、誘惑的真諦。②人類情感、心理具有比當下認識更為深廣的豐富性、象征性、隱喻性與不可還原性。③人類在演化中存在不斷提升的高階訴求,精神寄托,靈魂安頓,這一點現(xiàn)代醫(yī)學無法抵達,比如意義、神圣、崇高(崇拜)、不朽、永生。
人為萬物之靈
焦不急:叔本華說,“人生就像擺鐘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钡覀兊耐纯鄥s無處安放。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死亡接觸周期包括臨終期、殯葬期、祭念期。在臨終期,醫(yī)生不忍你死,家屬不讓你死,病人想快些死,結果生不如死。我們看起來特別不愿意讓親人離開,可是等到他們真的離開,卻又把他們當作鬼魂,忌諱和恐懼一切與死亡有關的詞匯和場所。在整個死亡周期,如何跟最愛的人告別,以及如何安放我們的哀傷,被遺忘了。
在古典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死亡本是生命的一個部分。儒,舍生取義;釋,生命輪回;道,天人合一。當代生死觀(緩和醫(yī)療)三原則是:重視生命并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死亡,是靈性之最痛,也是生者的一個重大機會,是每一個中國人一生中為數不多接受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告別教育的機會。這個機會,學校、家庭都沒有提供,但醫(yī)療、殯葬、宗教人士當仁不讓、義不容辭。偉大的生命關懷者,偉大的生命教育者,是充滿慈悲的靈性痛苦擺渡者。對死亡,只有敢聽、敢說、敢看,善于、敢于、勇于告別,擁有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生命觀、死亡觀、告別觀,我們才稱得上靈性覺醒的萬物之靈,我們才能夠面對、接受、處理和放下我們的靈性痛苦,幫助每一位失去摯愛的同胞學會告別,提高死亡質量,降低國民痛苦總值(GPP)。
佛教·人生觀
悲月法師: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佛教認為是因無明惑業(yè)產生了煩惱痛苦,根源是對外在事物的錯誤認知,并因此產生了迷茫和執(zhí)著,要想解脫痛苦,就要不斷糾正錯誤認知,放下不必要的執(zhí)著,樹立正知正見。如何解脫痛苦呢,用慈悲、感恩和祈禱。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我們用慈悲心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會感到無限的歡喜。感恩是激勵自我向上、奮發(fā)的方式,因為懂得感恩,不會怨天尤人。一念覺即菩提,一念惡即地獄。當我們感恩生活美好的一面,人生將充滿快樂、溫馨與希望。佛菩薩發(fā)愿解決眾生病苦,表達了佛教對病人的關懷,所以當生病時,祈禱佛菩薩,因為祈禱而有信心,祈禱而生勇氣和感悟,才能更好地面對疾病和治療。“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yǎng)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笨床∫彩桥囵B(yǎng)福報,也是修行,看病救人是最大的功德,所以醫(yī)生也是活菩薩。
道教·生死觀
陳景展道長:道教修行的兩個部分,一個是性,一個是命。性,就是靈識,就是本來面目。命,指的是精炁神,一身之根。只有性、命兩全才能逍遙宇宙,才是真正的究竟之境。無論是性上的痛苦,還是命上的疾病,對于宗教而言,都是一種幻象。怎樣去消除幻象呢,首先個體要認清真實的自我是什么,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當你回歸到最初的原點的時候,幻象就會消除。因為真正的靈性是沒有痛苦的,更多的痛苦、更多的障壁源于我們自性的喪失,所以修行的路就是一條去除的路,要反觀、內照,尋找真實的自我,把不屬于自己的罪孽、污垢鏟除掉。道教以懺悔入門,以懺悔修持,以懺悔終了。不能懺悔的人,就是不能認清自我的人。對于死亡,大部分人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認為死亡一定是悲痛的。其實死亡就像花開花落、潮起潮落的自然現(xiàn)象一樣,如果我們能以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去面對死亡,讓死亡像出生一樣神圣而偉大,可能會挽救很多人的靈魂,因為人在最后的時候來不及懺悔。所以尊重死亡,讓死亡的過程達到一種最大的滿足,就像旅行一樣,在下車的時候帶著感恩。
基督宗教·臨終關懷
張克祥神父: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圣經》是基督宗教的經典,其中有大量篇幅描寫耶穌如何關懷和救治病人。耶穌也經歷了死亡,所以死亡無人能免,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臺灣的單國璽大主教在診斷出癌癥后說,“要把肺腺癌交給醫(yī)師,將調養(yǎng)交給自己,將末期肺腺癌交給安寧療護,把遺體交還給大地,將財富捐給有需要的窮人,將靈魂交給天主?!边@也是基督徒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態(tài)度。宗教的功能之一,就是由死向生,改變人的現(xiàn)世生活態(tài)度,選擇一種積極的角度來面對我們所遭遇的磨難、疾病甚至死亡。
基督宗教的核心教義是信、望、愛。教導人事事感恩,時時喜樂,活在當下。因此,基督宗教更加關注人的靈性層面的需求。靈性是什么?靈性一詞來自拉丁文Spiritus,本意是呼吸,賦予生命之氣。人是由身體和靈魂組成的,靈性是人的屬性,人為萬物之靈。無論有無宗教信仰,人人都有靈性,都需要靈性的表達與成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靈性關懷的提供者,比如醫(yī)生、護士、社工。但是有些特殊的靈性需求,關乎他的宗教信仰,需要宗教的專業(yè)人員配合提供,比如天主教徒臨終時的“病人圣事”,最后的懺悔與寬恕,只有所信奉的宗教神職人員在場才能得到滿足,所以也呼吁醫(yī)療界能理解有信仰的病人,尤其是臨終病人的這種靈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