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堂
摘要:如何在現(xiàn)有的《生活與哲學》教材基礎上,結(jié)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的原則,把成語與哲學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有機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化抽象深奧為具體有趣,是值得探討的。
關鍵詞:成語故事;哲學;課程資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人文工程,它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自己所面對的學生和知識基礎上,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我在《生活與哲學》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其中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富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并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
一、架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提出思想政治課“要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蔽以诟叨渡钆c哲學》的教學中,在充分挖掘課本資源的同時,把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成語故事引入教學,與教材中抽象的哲學知識生動、形象地相結(jié)合起來。嘗試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來構(gòu)建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社會的課程模塊,使課堂不僅實現(xiàn)知識轉(zhuǎn)移和傳遞,而且讓學生主動地沉浸在體驗知識的過程中,讓“生活”走進課堂,在理解具體知識中充分做到“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鮮活的題材中。同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學科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理性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激發(fā)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
任何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都必須考慮是否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動力,產(chǎn)生學習興趣?!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講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時,我先講了“東施效顰”的成語故事:“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她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tài),在人們眼里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西施的鄰村有個丑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tài)。人們見了,覺得東施更加丑陋難看”。
講完這個故事后,我問了學生們一個問題:“西施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請同學們說說這四大美女的各自特點。”我話音剛落,同學們就七嘴八舌說開了:西施“沉魚”,貂嬋“閉月”,昭君“落雁”,玉環(huán)“羞花”,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我又問:“是不是都完美無缺呢?”沒想到同學們小聲討論了一下,就有了結(jié)果:西施耳朵很小,王昭君腳很大,貂蟬有狐臭,楊玉環(huán)體胖。于是,我趁熱打鐵:“請同學們快速閱讀一下教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這四大美女身上是怎樣體現(xiàn)出來的?”毫無懸念,學生就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我話鋒一轉(zhuǎn),接著問同學:“我剛才講的東施效顰的故事里,東施錯在哪里?同學們先不要急著告訴我答案,請你們也通過一個成語來揭示其中的道理”。課堂上的氣氛幾乎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許多同學躍躍欲試。我讓同學們把相近的成語寫在黑板上:“鄭人買履、按圖索驥、邯鄲學步、對牛彈琴、削足適履、照本宣科……”最后我做了總結(jié):這些成語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事情死板、教條,不從實際出發(fā),不顧事物各有其自身特點,生搬硬套。我接著說:“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呢?請同學們也以成語來告訴我?!庇谑牵n堂上又是風起云涌: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量體裁衣、隨機應變……
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小結(jié)一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就要求我們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解決辦法,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毫無疑問,該知識點的教與學不僅是快樂的,而且是成功的。
三、潛移默化促成長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本身就是一種真實、有價值的課程資源,關鍵是怎樣去激活從而加以開發(fā)利用。尤其是在發(fā)揮政治學科德育教育功能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成語故事正好符合了中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是一個有效的切入點。
但丁曾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在講到人生觀和價值觀時,我講了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勢利小人曹邱生恭維季布說:“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我問學生:“季布之所以轉(zhuǎn)危為機,得益于什么呢?”成語故事本身就是答案,是空洞的說教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政治學科教師,只有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與實踐中的積極探索,立足于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能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只有當學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時候才能實現(xiàn)”,圍繞課程目標,開發(fā)課程資源服務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參考文獻:
[1]徐繼存.論課程資源及其開發(fā)與利用[M].學科教育,2002(2)
[2] 劉旭東.校本課程的理念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3] 辜偉節(jié).略論地方課程開發(fā)的基本思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
[4]葉平.研究性學習的資源建設[M].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9)(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2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