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 連續(xù)7年,青年時報的大記者帶領小記者參與兩會報道采寫,并在報紙上開辟“牛牛跑兩會”專欄,以小記者稚嫩卻不失真情實感的兩會新聞報道稿件,同樣能夠打動人、與讀者產生共鳴。換了一雙眼睛看兩會,讓兩會新聞更鮮活。
關鍵詞 兩會小記者;“牛牛跑兩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4-0144-03
從2011年到2017年,從杭州到北京,從12人到69人,由青年時報組建的一支名叫“牛通社小記者”的采訪團隊,閃亮地出現在了全國兩會和浙江省兩會的會場、各個駐地賓館。他們在大記者的帶領下,認真地準備采訪提綱、老練的現場提問追問、靈活的現場應辨,得到了參會代表和委員的肯定。
在媒體變革下,青年時報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打造了一個品牌欄目,培養(yǎng)了一大批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yè)培養(yǎng)接班人,在社會各界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也體現了媒體人的擔當。
1 品牌發(fā)展上有前瞻性
參與兩會采訪的“牛通社小記者”,是一支由強兵強將組成的臨時性采訪隊伍。之所以能夠在近幾年的采訪中成為媒體追訪對象、獲得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夸獎,離不開青年時報多年來對牛通社的品牌建立、發(fā)展方向上的前瞻性。早在2008年,紙媒尚處于朝氣蓬勃的生存環(huán)境中,尤其是都市報。當時的青年時報居安思危,依托共青團浙江省委會“娘家人”的優(yōu)勢,將年輕讀者定位為主流讀者群,以不同的年齡層次對新聞產品的不同需求,打造更為貼心的新聞產品。針對于廣大的少年人群,當時的青年時報決定創(chuàng)立小學生通訊社團隊,以杭州為中心,以小學為站點,以熱愛寫作、有做記者理想的小學生為對象組建的公益性小記者團隊,取名為牛通社(注:報社的LOGO是一頭牛,取名的時候意為“青年時報少年通訊社”)。旨在通過整合報社的各種資源,為小記者提供各類實踐活動,給他們提供一個“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的環(huán)境。
由于定位準、資源整合到位,“牛通社”這一品牌迅速在杭州主城區(qū)的所有小學中扎根生存,通過學校推薦、考核,每年的小記者團隊人數保持在萬名左右。通過幾年來雙休日、節(jié)假日組織的各類公益性活動的歷練,小記者的能力得以成長,為參與采訪兩會這樣的時政性報道打下一定的基礎,并且儲備了具有一定采訪寫作能力的人才。
2011年3月,12名小記者通過學校推薦、牛通社筆試和面試等環(huán)節(jié),從5 000多名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牛通社首批跟隨著大記者赴京采訪的小記者,用他們的童眼仔細地瞧一瞧“兩會”到底是什么樣的,藉此開啟了浙江小記者走出浙江省直接采訪全國兩會的先河。這趟為期5天4晚的采訪,小記者雖然采訪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人數不算多,但是,他們的收獲是豐盛的,特別是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時,得到了正在工作的媒體記者關注。在溝通交流中,小記者長了見識、尋找到了差距,也默默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相應的作品,當年還只是在《青年時報》每周為小記者開設的《牛通社》周刊中以特刊的形式予以呈現。
首次試水采訪全國兩會,在省內小學生以及家長、老師中得到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于是,從2012年開始,在浙江省人大與浙江省政協的大力支持下,小記者能夠像大記者一樣持證參與浙江省兩會的全部議程。“牛牛跑兩會”品牌欄目應運而生,并且成為了青年時報兩會報道中著力打造的特色版面。同時,將每年赴京采訪全國兩會視作為每年牛通社最重要的活動項目之一。從紙媒日漸衰落的情況來看,青年時報通過對這部分小讀者人群的培養(yǎng),以互動的方式與這些小讀者以及他們的家長形成了有效的黏性,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對固定數量的讀者人群。對于自身發(fā)展來說獲得了相應的穩(wěn)定性,自身品牌以及知名度隨之得以較大的提升。從媒體的長期發(fā)展來說,這是一個可喜的多贏局面,而且有助于報社在傳統(tǒng)媒體處于“寒冬”的大環(huán)境中靠著自身的特色平緩度過。
2 新聞內容上有突破點
總結多年小記者參與兩會報道采訪,他們的表現不僅讓兩會報道從形式上變得生動了,而且也讓兩會報道的內容更為豐富了,還能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親民形象在不經意間得以提升。
以2013年的全國兩會為例。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新晉獲得者莫言,第一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全國兩會。作為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的新委員,同時又在前一年剛獲得舉世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他自然成為了所有媒體記者都想采訪的對象??墒?,他就是緘口不言,拒絕接受媒體的任何采訪。哪知道,被媒體譽為“全國兩會始終未言”的莫言,在駐地賓館偶遇3名牛通社小記者后,小記者用他們的魅力“撬”開了莫言的“金口”,幸運得得到了莫言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首次采訪機會,而且還來了一個大獨家。他不僅耐心地回答了小記者的提問,還把自己會講故事的小訣竅傳授給了小記者,教導他們如何寫作,最后還給小記者寫下了祝福語。這段采訪經歷與內容,被新華網等多家國內媒體轉載報道,成為了當天最炙手可熱的兩會報道內容之一。小記者成了大記者眼中的小明星,誰都沒有想到,這幾位小不點能夠獲得一次寶貴的可遇而不可求的采訪機會,同時善于把握這份幸運,用符合他們年齡特征的話語,道出了全國中小學生最想問莫言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個最實用的寫好作文的“寶典”。
對于采訪對象的選擇、對于提問內容的把握,小記者的所言所行并不亞于專業(yè)的媒體記者,同時,質樸的童言童語讓人莞爾一笑,娓娓道來的寫作風格讓人覺得更有親近感。這樣的例子,在6年的兩會采訪中舉不勝舉。能獲得這樣的效果,與小記者以采訪兩會為光榮使命,事先會緊緊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然后在大記者的指導下準備采訪提綱密不可分。他們的話題面涉及廣泛,既有如何減輕學習負擔、指出教科書中存在的錯誤等學業(yè)中存在的困惑,又有如何治理霧霾、讓人民群眾吃到安全的食品等社會關注度極高的熱點話題。他們的表現常常讓接受采訪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覺得喜出望外,因為從小記者的提問中能夠看出來,他們平時在生活學習中觀察入微、善于思考,如果不好好地回答都有點說不過去了。為此,在回答小記者的提問時,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也是極其認真的,他們帶著最真誠的心,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回答,沒有官話、套話,字字珠璣、句句實在,這恰恰是普通讀者最喜聞樂見的內容。在報道形式上,小記者將采訪背后的花絮、采訪后的收獲等以感言的方式,以生動活潑的文字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更加形象、直觀地從空間上構畫出了全新兩會報道,拉近了兩會與普通讀者的距離,自然而然地展現了一個更為親和、親民的兩會會風,提升了兩會報道的意義。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小記者在采訪政協委員張明華時,《人民日報》還進行了報道。endprint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小記者采寫的兩會報道,從內容上來說能引起同齡人的關注,與同齡人之間產生共鳴,擴大了兩會報道關注人群的年齡層次,構建了一個新的輿論導向新格局。
3 媒體責任上有承擔力
牛通社小記者在成立之初就有了明確的定位。它的存在就是利用媒體自身的優(yōu)勢,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補充,帶領一群有寫作愛好或想提高寫作水平的孩子,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認知社會、接觸社會,用心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事物,用心聆聽身邊的聲音,豐富寫作的素材,提高社交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良好的品質,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這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媒體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媒體教育引領責任從原來的思想上往行動力上的拓展,尤其是以廣大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團屬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看到那些參加過兩會采訪小記者采訪感言、看到他們成長中的收獲以及對一屆一屆小學生參與兩會采訪的熱情渴望時,一切的動搖、疑惑便不存在了。
組織小記者參與兩會采訪,現實意義已不再是一次普通的采訪,一次普通的實踐教育,而是一次很好的體驗式公民教育,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成長經歷。為此,在專業(yè)的記者帶領下,小記者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活動得以踐行。通過實踐,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國家歷史、政體結構、政治生活,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日常實踐意識。在采訪前,不少小記者會向身邊的同學、老師、家人收集問題,有的小記者還會對收集到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尋思解決的方法,這恰恰體現了他們的責任心、主人翁意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激發(fā),并且如同瓜熟蒂落般自然地落實到了行動中,體現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與采訪對象的溝通交流中,小記者從對方的談吐中增長了見識、拓展了思路、開闊了心胸,眼里識得發(fā)展難、心里裝得百姓苦,面對未來的漫長道路,能夠眼明心亮,充滿靈氣更有底氣,從而樹立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采訪后,小記者進行總結,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學會了明辨是非、互相學習、彼此包容,也明白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的道理。他們還會在學校的安排下,進行國旗下的講話或廣播發(fā)言,分享他們的心得體會,用所感所想以及寶貴經驗在無形中去影響身邊的同學、家庭成員,樹立了積極向上、勤學奮進的好榜樣。
在整個采訪的過程中,大記者就是小記者采訪的引領者、帶路人。這些正是作為媒體社會責任上擔當的表現形式之一,用新聞實踐去教育人、影響人、感化人,并且為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yè)培養(yǎng)接班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