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車輛在大家生活中使用增多,而伴隨著所發(fā)生的交通事故也不斷增加。本文認為運用痕跡物證破解交通事故的成因、事故過程以及計算車輛的行駛速度,查清交通事實,為警方認定交通事故責任以及對違法者責任追究起到參考的作用。
關鍵詞 車輛事故 事故痕跡 物證 事故鑒定 車速
作者簡介:張文峰,福建南方司法鑒定中心,交通事故鑒定人。
中圖分類號:D918.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48
面對生活中頻發(fā)的交通事故,如何查清交通事實,認定交通責任成為一大難題,可運用痕跡物證來對事故的成因、事故過程及車輛的行駛速度進行分析和計算,從而有效劃分責任,對違法者進行追責。
例一:利用車輛事故痕跡物證鑒定車輛之間是否發(fā)生相碰撞接觸及事故的成因。
2017年€自聙茲罩形紓壯翟趢紫貈漬騹茁范畏⑸盜臼懷雎訪孀駁繳教宓慕煌ㄊ鹿剩斐篩貿(mào)導菔蝗說背∷勞黽俺盜舅鴰檔暮蠊J路⑹保懷盜鏡某翟丶鍬家竅允炯壯檔那胺講輝洞褂辛硪徊懇頁翟謔路⒙范胃澆J鹿實惱櫚閌羌滓伊匠凳欠穹⑸鱟步喲ゼ笆鹿食梢頡?
甲車事發(fā)后:
車頭前側檢見多處表面附著山體樣泥土的碰撞損壞印痕,前保險杠連同前百葉窗變形,受力方向自車前往后。車輛左側檢出多處梳狀挫劃印,見車廂前欄板前移擠壓駕駛室變形損壞痕,受力方向自車后往前。車輛后側檢見表面塵土覆蓋均勻呈自然狀,未檢出明顯碰撞、刮擦印痕。車輛右側見多處表面附著山體樣泥土的碰撞損壞印痕,前橋分離脫落,受力方向車前往后。駕駛艙頂部檢見大面積梳狀挫劃印,且向下扁平變形呈左重右輕損壞痕,挫痕處前部見挫痕走向與車輛中軸線約成45€凹薪牽蟛考旌圩呦蠐氤盜局兄嵯咴汲?0€凹薪恰3盜咀蛑崩撕笄蟯芳旒肭蟯販擲牒郟涸諍笄蟯紛自蕩嶙創(chuàng)旃斡。旌鄞蝦窠鶚裘娌愎甕鴨醪?;且钡a嬗旨旒階派教迥嗤裂鎦實吶鱟補魏郟磺蟯反Γㄇ蟯妨蟯沸ぷ┘旒礱娓階派教迥嗤裂鎦實吶鱟埠邸S儀奧種貧砉艽旒淮ζ屏尋榱輩疾閎尷哂贍諳蟯獗懶押郟旒霉芰硪淮Χ俠牒邸?
勘驗乙車:
經(jīng)勘驗,該車外觀周正,其前側、左側、后側及右側以及上面檢見表面塵土覆蓋均勻呈自然狀,未檢出明顯碰撞、刮擦印痕。
事發(fā)混凝土路面、雙向雙車道的筆直東西走向路段。甲車左側翻,其車廂所載花崗巖石材共6塊(每塊重約5000kg)均掉落在路面上。路面檢見該車由西往東由路面向路右外緊急制動的前左輪呈“s”樣蛇形印跡,但未檢見前右輪制動印痕。路右外山體處檢見車輛碰撞刮新鮮痕跡,撞痕處見巖石掉落至路右的排水溝(以甲車原行駛方向西往東計)。該車制動印跡附近路面未檢見車輛碰撞刮散落物(玻璃碎渣、車輛油漆碎片及車輛底盤附著的泥土等)。
甲乙兩車是否發(fā)生過碰撞接觸及事故成因分析如下:
第一,甲車轉向直拉桿后球頭檢見座與球頭分離痕:在后球頭座孔緣處見梳狀挫刮印,挫痕處見較厚金屬面層刮損減層,且表面又檢見附著山體泥土樣物質(zhì)的碰撞刮痕;球頭處(球頭連同球頭肖座)檢見表面附著山體泥土樣物質(zhì)的碰撞痕。以上痕分述如下:
一是轉向直拉桿后球頭座孔緣處見梳狀挫刮印,挫痕處見較厚金屬面層刮損減層。而事發(fā)路段為混凝土路面。二者相互吻合,證明甲車轉向直拉桿后球頭分離脫落后其座孔緣處曾挫刮過混凝土路面,即甲車在駛出混凝土路面前,轉向先失效發(fā)生了機件事故。
二是甲車轉向直拉桿后球頭座孔緣的梳狀挫刮印表面又檢見附著山體泥土樣物質(zhì)的碰撞刮痕與事發(fā)路右外(甲車原行駛方向計)的山體形成對應。所附著的山體泥土的顏色與路外的山地泥土的顏色相吻合,證明甲車脫落的轉向直拉桿后球頭座孔緣又曾與路右外的山地發(fā)生過碰刮。依據(jù)車輛系由路面向路外運動,也與甲車在駛出混凝土路面前,轉向失效發(fā)生了機件事故相吻合。
三是甲車轉向直拉桿后球頭處(球頭表面連同球頭肖座位置)檢見表面附著山體泥土樣物質(zhì)的碰撞痕與事發(fā)路右外(以甲車原行駛方向計)的山體接觸所致,其附著的山體泥土的顏色與路外的山地泥土的顏色相吻合,符合拉桿后球頭與其座孔分離后,球頭處撞擊路外山地及撞擊后山體泥土附著所形成的特征。與甲車在駛出混凝土路面前,轉向失效發(fā)生了機件事故相一致。
第二,甲車右前輪制動軟管處檢見一處破裂伴簾布層絨線由內(nèi)向外破裂痕,檢見該管另一處斷離痕。以上痕跡發(fā)生在同一管路的不同位置,斷口處與大氣相通其管路內(nèi)壓強與大氣基本相同,依據(jù)壓強理論無法形成簾布層絨線由內(nèi)向外破裂痕,符合破裂痕在前、斷離痕在后所形成的特征,形態(tài)吻合。證明甲車右前輪撞擊山體前其右前輪制動軟管處簾布層絨線已經(jīng)由內(nèi)向外破裂,右前輪制動性能已失效。
第三,事發(fā)路面檢見甲車由西往東由路面向路右外緊急制動的前左輪呈“s”樣蛇形制動印跡,但未檢見前右輪制動印痕。前左輪呈“s”樣蛇形制動印跡符合前輪失控所形成的特征,與以上分析結果相吻合。而(混凝土)路面未檢見前右輪制動印痕與甲車右前輪制動軟管處檢見一處破裂伴簾布層絨線由內(nèi)向外破裂痕相互吻合,證明甲車在路面緊急制動前,右前輪制動軟管該處簾布層已經(jīng)向外破裂,致該輪制動性能失效。依據(jù)汽車理論,車輛左前輪制動抱死,而右前輪制動失效,車輛將向左側滑移,結果卻相反,以上均表明甲車是在該車前輪前部右擺向路右失控后,才采取了緊急制動的。
第四,甲車頭前側檢見多處表面附著山體樣泥土的碰撞損壞印痕,前保險杠連同前百葉窗變形;車輛右側見多處表面附著山體樣泥土的碰撞損壞印痕,前橋分離脫落,受力方向自車前往后。而事發(fā)路段的路右外(甲車原行駛方向計)山體處檢見車輛碰撞刮新鮮痕跡,撞痕處見巖石掉落填滿路右的排水溝。車輛以上痕跡與現(xiàn)場路面右外的山體被車輛碰撞損壞痕吻合,證明甲車的車頭前側、車輛右側曾撞擊、刮擦過路右外山體。
第五,甲車左側檢出多處梳狀挫劃印,見車廂前欄板前移擠壓駕駛室向前變形損壞痕,受力方向自車后往前。而事發(fā)現(xiàn)場見該車左側翻;其車廂所載花崗巖石材共6塊(每塊重約5000kg)掉落在路面上。車輛、現(xiàn)場痕跡相吻合,符合其右側輪撞刮山體時其右側位置高度升高,車廂所載六塊大石塊因慣性前移撞擊、擠壓廂前欄板及撞擊、擠壓后所形成的特征,證明甲車的車廂前欄板曾被其所載大石塊撞擊、擠壓過并發(fā)生了左倒地。endprint
第六,甲車駕駛艙頂部檢見大面積梳狀挫劃印,且向下扁平變形呈左重右輕損壞痕,挫痕處前部見挫痕走向與車輛中軸線約成45€凹薪牽蟛考旌圩呦蠐氤盜局兄嵯咴汲?0€凹薪恰R隕蝦奐7嫌肫涑迪崴氐納喜殼懊媼嬌櫬笫橐蜆唄淶厙胺直鷓乖菔徊斬ゲ考把乖笏緯傻奶卣鰨翁嗆???
第七,進一步檢驗、分析,甲車除以上所檢痕跡外,車輛的后側檢見表面塵土覆蓋均勻呈自然狀,未檢出明顯碰撞、刮擦印痕。而乙車的前側、左側、后側及右側以及上面檢見表面塵土覆蓋均勻呈自然狀,未檢出明顯碰撞、刮擦印痕。結合現(xiàn)場路面在該車制動印跡的附近路面未檢見車輛碰撞刮散落物(玻璃碎渣、車輛油漆碎片及車輛底盤附著的泥土等)。以上車輛及現(xiàn)場的痕跡均相互印證吻合,證明甲車與乙車沒有發(fā)生過相碰撞接觸。
綜合以上,依據(jù)壓強原理、汽車理論及所檢的各痕跡從形態(tài)、特征附著物的顏色等方面均相互吻合,可以認為:甲車緊急制動前(在路面上)發(fā)生了轉向直拉桿后球頭與其座孔分離、脫落的機件事故(轉向失控);造成該車的車頭正面連同車輛的右側發(fā)生撞刮路右外山體的交通事故;致車廂所載大石頭撞壞車廂前欄板及壓塌駕駛艙頂伴車輛左側翻的后果。甲車與乙車沒有發(fā)生過碰撞接觸成立。
例二:利用車輛倒地挫痕及車輛滑移痕跡物證鑒定車速。
2017年€自聙茲諃資眬追中?,€仔⌒涂統(tǒng)翟趢紫貈茁范斡攵幟ν諧擔ê笤貈讇祝┓⑸聞觶斐贍ν諧導菔蝗聳萇思昂蟪嗽眬讇資萇司鴕皆呵讕任扌勞齙慕煌ㄊ鹿省R蠹█仔⌒涂統(tǒng)到艏敝貧鋇某鄧佟>教峁┤縵倫柿希?
€讇準ㄖ行模?017]車檢字第€讇綴盼鬧屑鍬紑仔】統(tǒng)黨繕攏薹肥?;绩茵h焊貿(mào)抵貧閱芊霞際躋蟆讇準ㄖ行模?017]車痕鑒字第€讇綴盼募ㄒ餳簚仔⌒涂統(tǒng)檔惱嬗雬錐幟ν諧檔撓也嗝婢鄝仔】統(tǒng)抵貧〖F鶚嫉閽?1.50m處發(fā)生過正側面相碰撞(也就是€錐幟ν諧擔ê笤貈讇祝┳詟仔⌒涂統(tǒng)登胺膠崠┑纜肥?!拷y(tǒng)檔惱嬗肽ν諧檔撓也嗝娣⑸訟嗯鱟病O殖≌掌ν諧檔牟戀賾〖S胄】統(tǒng)檔鬧貧〖2⒉恢睪希ㄐ】統(tǒng)翟諑紛螅ν諧翟諑酚遙S上殖⊥嫉彌ν諧瞪淼溝賾〖3の?0.20m。
依據(jù)提供的鑒定材料,利用動力學的相關理論、方法,參照GA/T 643-2006《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的有關方法和公式,對涉案車輛進行檢驗,結合道路交通事故現(xiàn)場圖計算€仔】統(tǒng)黨到艏敝貧暗某鄧???
分析說明及計算:
第一,€讇準ㄖ行模?017]車痕鑒字第€讇綴盼募ㄒ餳簚仔⌒涂統(tǒng)檔惱嬗雬錐幟ν諧檔撓也嗝婢鄝仔】統(tǒng)抵貧〖F鶚嫉閽?1.50m處發(fā)生過正側面相碰撞,也就是小客車在迎面距離摩托車一段距離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險情,立即踩剎車。而現(xiàn)場照片,摩托車的擦地印跡與小客車的制動印跡并不重合(小客車在路左,摩托車在路右),從而不在碰撞后摩托車被小客車推著滑行的問題;摩托車與大客車的碰撞接近完全非彈性碰撞,所以摩托車倒地開始滑行的速度V接近也是小客車碰撞后的速度可用以下公式:
式中:V-摩托車開始滑行的速度;g-重力加速度9.8m/s2;Q-倒地摩托車身與路面的摩擦系數(shù),(表B.3)Q=0.55~0.7;Sa-摩托車身倒地印跡,由現(xiàn)場圖得知Sa=10.20m;3.6-單位換算產(chǎn)生的系數(shù)。
將以上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得:V=37.75~42.59km/h。
第二,小客車開始制動至出現(xiàn)制動印跡前的速度:
式中:V-小客車碰撞后的速度;g-重力加速度9.8m/s2;Q-路面附著系數(shù),事故時為干燥混凝土路面,新車,有ABS裝置,制動性能良好,制動印跡帶有混凝土面層被搓剝離成分。依據(jù)國外經(jīng)驗有ABS裝置的一般混凝土路面附著系數(shù)取0.85;由于該車制動無法路試,用同款相近車況的車輛,在事發(fā)接近的道路進行路試,結果測得車輛50km/h的路面附著系數(shù)可達0.95;K-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事故現(xiàn)場被鑒定車整車各輪均見制動印跡,取值1.0; Sa-車檢制動力符合技術要求,小客車緊急制動后在距其制動印跡的起始點約為11.50m處兩車相撞;3.6-單位換算產(chǎn)生的系數(shù)。
將以上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得:Va=62.51~67.74km/h。
第三,小客車開始制動至出現(xiàn)制動印跡前降低的速度(修正值△V)計算:
△V=1/2Qgkt€?.6
式中:g-重力加速度9.8m/s2;Q-路面附著系數(shù),計算中Q取 (0.85~0.95;);K-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取修正值為1.0;t-制動協(xié)調(diào)時間,新車取0.15秒;3.6-單位換算產(chǎn)生的系數(shù)。
將以上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得:△V=2.25~2.51km/h。
第四,小客車緊急制動前的車速V0=Va+△V
V0=64.76~70.25 km/h(取整:65~70km/h)。即小客車事故前的行駛車速為65~70km/h。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