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
【摘要】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小兒靜脈輸液風險預防和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1月10日~2017年1月10日在本門診輸液室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327例設為對照組, 選取2017年1月11日~3月10日在本門診輸液室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333例設為實驗組。對照組靜脈輸液過程中未開展品管圈活動;實驗組靜脈輸液過程中開展了品管圈活動。對比兩組靜脈輸液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靜脈外滲發(fā)生率3.00%低于對照組的8.2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針頭堵塞發(fā)生率1.80%低于對照組的5.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核對差錯發(fā)生率0.60%低于對照組的2.7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藥方錯誤發(fā)生率0低于對照組的2.1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發(fā)藥錯誤發(fā)生率0.30%低于對照組的2.4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品管圈活動有助于降低小兒靜脈輸液的風險,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品管圈;風險管理;靜脈輸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4.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children. Methods There were 327 children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receiving from November 10, 2016 to January 10, 2017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333 children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receiving from January 11 to March 10, 2017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dur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dur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Intravenous infusion risk events occurrenc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intravenous infiltration as 3.00% than 8.2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needle clogging as 1.80% than 5.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checking errors as 0.60% than 2.7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incidence of prescription error as 0 than 2.14%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dispensing error as 0.30% than 2.4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is helpful in reducing risk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children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linical nursing work.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Risk management; Intravenous infusion
品管圈即品質管理活動小組構成的管理圈, 是由相似或互補工作性質的人們組成的團體[1]。全體成員相互合作, 共同解決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并完成相關的課題, 這種活潑的品質管理形式不僅能夠分析現(xiàn)存問題, 還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2]。靜脈輸液護理風險即是指在靜脈輸液時可能發(fā)生的不安全事件[3]。小兒靜脈輸液護理過程中, 由于門診輸液環(huán)節(jié)較多、治療時間不集中、工作量較大、患兒配合程度低和靜脈細小等因素的影響, 輸液過程中的可能會發(fā)生藥液外滲的風險, 給患兒造成痛苦, 嚴重者會導致醫(yī)療糾紛[4]。如何降低小兒靜脈輸液過程中的護理差錯和風險是兒科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本門診開展了以“降低小兒靜脈輸液風險”的課題, 并成立了相應的品管圈, 對小兒輸液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全面評估, 并制定了合理的防御方案, 這些方案經(jīng)過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效果良好。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10日~2017年1月10日在本門診輸液室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327例設為對照組, 年齡20 d~8歲, 平均年齡(4.00±1.34)歲, 其中男167例, 女160例, 體重8~30 kg, 平均體重13.29 kg, 靜脈輸液部位:頭82例, 手170例, 足75例。選取2017年1月11日~3月10日在本門診輸液室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333例設為實驗組, 年齡29 d~8歲, 平均年齡(4.10±1.42)歲, 其中男169例, 女164例, 體重8~30 kg, 平均體重14.50 kg, 靜脈輸液部位:頭76例, 手172例, 足85例。兩組患兒輸液方式采用常規(guī)外周靜脈輸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體重和靜脈輸液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實施方法 對照組靜脈輸液過程中未開展品管圈活動;實驗組靜脈輸液過程中開展了品管圈活動, 具體如下。
1. 2. 1 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小組成員共10名, 平均年齡37.1歲。本科學歷8人, 大專學歷2人。職稱結構中主管護師8人, 護師2人。其中護士長擔任輔導員, 副護士長擔任圈長, 要求圈內所有成員熟練掌握品管圈活動的原則與方法。
1. 2. 2 明確活動主題 組內針對兒科靜脈輸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并根據(jù)經(jīng)驗和醫(yī)學知識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最終確定本次品管圈活動的主題為:提高輸液安全, 杜絕危險[5, 6]。旨在將小兒靜脈輸液過程中的風險降到最低, 給患兒提供最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
1. 2. 3 具體措施 在輔導員和圈長的組織下, 集中組員開展討論, 輔導員需要對組員的思路進行一定的引導, 并鼓勵小組成員發(fā)散思維, 提出更多的問題和想法。最后根據(jù)實際工作中的經(jīng)驗與總結, 提出小兒靜脈輸液護理工作中可能或經(jīng)常出現(xiàn)或存在的護理風險問題, 并制定出相應的預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1. 2. 3. 1 確定護理風險問題 根據(jù)實際工作中的經(jīng)驗與總結, 確定導致小兒靜脈輸液護理工作風險的原因有以下4點。①部分醫(yī)生字跡潦草, 導致病歷和藥方字體難以辨認, 另外電子處方操作時有手誤現(xiàn)象。門診護士工作繁忙, 容易亂中出錯, 且工作環(huán)境嘈雜、擁擠, 大量的病例容易使護士疲憊不堪, 對患兒不夠細心, 導致出錯。②小兒年齡尚小, 難忍痛楚, 不配合治療, 容易引起針頭移位甚至脫出, 造成外滲[7]。③藥物更新速度快, 種類繁多, 名稱復雜, 容易引起混亂, 導致醫(yī)生、護士或藥劑人員給患兒用錯藥物。④陪同家長缺乏醫(yī)療常識, 若醫(yī)護人員不在時輸液出現(xiàn)狀況, 難以處理, 造成危險。
1. 2. 3. 2 制定預防風險的方案 在對患兒靜脈輸液護理風險內容進行總結后, 組織成員集體分析患兒靜脈輸液護理風險的預防和解決措施, 優(yōu)化患兒靜脈輸液的流程, 并明確各個部分工作人員的工作任務和責任。①制定輸液護理流程:小組應該針對患兒的靜脈輸液護理內容進行全方位地總結, 包括患兒的信息查詢、藥物核對、注射觀察、及時換藥、注射準備、過敏試驗、消毒止血等多個緩解的護理內容, 加強與各部門之間的聯(lián)系, 確保醫(yī)囑的正確, 要求護理人員必須遵循相應的規(guī)定完成護理流程[8]。特別強調在輸液流程中要做好接單收藥-配藥-穿刺-觀察的全程監(jiān)管, 以及多方位的查對。實行編號制度, 給患兒發(fā)放輸液序號牌, 號牌一式2張, 1張跟隨輸液單, 1張交給患兒, 查對時至少采用3種
以上身份核對方法。②完善靜脈輸液穿刺操作流程:給小兒輸液的具體細節(jié)非常重要, 盡量避開非正常的皮膚部位, 避開手腕、腳腕、活動度大的關節(jié)部位。盡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復穿刺, 且要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以便觀察有無流血或者腫脹部位, 穿刺成功后使用彈力繃帶進行保護固定, 并告知患兒和家屬要減少活動。輸入高滲藥液時, 嚴格掌握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 并加強護理人員的巡視工作。③加強對藥品的管理:對藥品的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藥品擺放和有效期管理兩個方面。針對外觀相似但種類和規(guī)格不同的藥物要貼好警惕標簽, 并要按照規(guī)定條件放置, 切不可將藥物混淆。藥房還要實施藥品有效期管理, 在每個藥柜張貼分管人的姓名, 每月要進行1次藥品清查管理, 不同有效期的藥品分類登記。把距有效期3個月以內的積壓藥品分發(fā)給其他藥房使用, 促進藥品更快消耗或者退回藥庫。若有效期僅為3個月, 則在有效期剩余1個月內的藥品要進行報損處理, 避免失效藥物出庫。④加強對兒科護理相關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對護理人員、醫(yī)生和藥劑師的培訓和教育包括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兩個方面。加強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 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和操作技能需要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加醫(yī)院及科室的各類培訓, 并鼓勵其學習有關新藥品的知識, 以保證患兒的用藥安全, 避免用藥風險的發(fā)生[9]。工作人員的責任感也很重要, 患兒的生命安全大于天, 需要加強對護理人員職業(yè)道德教育, 使其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 為患兒提供健康的醫(yī)療服務。⑤對患兒家屬進行相關的醫(yī)療指導:對兒科病區(qū)進行指導宣教工作, 使患兒家屬具備醫(yī)療常識, 若出現(xiàn)問題來不及告知醫(yī)療人員, 可自行處理傷處, 降低輸液風險, 提高輸液安全性。同時醫(yī)護人員要負責的提出患兒離開醫(yī)院或診所的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最大程度的確?;純旱慕】?。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小兒靜脈輸液時出現(xiàn)局部有0.5 mm以上的腫脹即靜脈外滲的次數(shù), 記錄輸液過程中由于血液凝固導致針頭堵塞出現(xiàn)的滴入不暢、無回血的次數(shù), 記錄在執(zhí)行護理操作過程中未嚴格按照操作標準出現(xiàn)的紕漏或錯誤的次數(shù), 記錄醫(yī)生處方開錯的次數(shù), 記錄藥房發(fā)藥出錯的次數(shù)。以記“正”字為標記標明每項指標的發(fā)生次數(shù), 最后通過統(tǒng)計得出兩組患兒靜脈輸液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的幾率。endprint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錄入Excel表格進行整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靜脈外滲發(fā)生率為3.00%, 低于對照組的8.2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針頭堵塞發(fā)生率為1.80%, 低于對照組的5.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核對差錯發(fā)生率為0.60%, 低于對照組的2.7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藥方錯誤發(fā)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2.1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發(fā)藥錯誤發(fā)生率為0.30%, 低于對照組的2.4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品管圈活動是一種既嚴謹又活潑的科學管理模式[10]。在本次研究中, 品管圈活動不僅提高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使大家主動自發(fā)參與品管圈活動, 還提高了醫(yī)護人員的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了大家的團隊意識和工作效率。此外, 品管圈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兒輸液過程中事故的發(fā)生率, 靜脈外滲率和針頭堵塞率明顯下降, 說明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能力明顯提高, 核對差錯、藥方錯誤以及發(fā)藥錯誤的幾率也明顯降低, 說明了醫(yī)護人員的道德素養(yǎng)又有了新的提升。開展品管圈活動不僅使醫(yī)護人員贏得了患兒和患兒家屬的信任, 還減少或避免了患兒再次穿刺的痛苦, 提高了護理質量。因此,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 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谷. 北京市部隊醫(yī)院醫(yī)療風險管理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第三軍醫(yī)大學, 2010.
[2] 何紅英. 門診靜脈輸液風險人員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進展. 醫(yī)學信息旬刊, 2011, 24(2):825-826.
[3] 王婧婧, 李尕梅, 周雪榮.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小兒靜脈輸液外滲中的應用. 西部中醫(yī)藥, 2015, 28(11):120-122.
[4] 胡鵬, 占婷婷, 舒嬋娟, 等. 品管圈在小兒頭皮靜脈穿刺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6(1):121-124.
[5] 朱云燕, 李挺, 鄭燕娜. 品管圈在小兒靜脈輸液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中醫(yī)藥管理雜志, 2016(6):106-107.
[6] 鄧玉嬋. 開展品管圈活動控制小兒靜脈輸液藥液外滲發(fā)生率的效果探討. 中國臨床護理, 2015, 7(1):37-39.
[7] 高秀娟, 劉金霞, 曹譯丹, 等. 品管圈活動在小兒靜脈輸液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新醫(yī)學, 2014(11):1067-1069.
[8] 江曉琛. 應用品管圈活動降低小兒靜脈輸液外滲發(fā)生率.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4(35):117-118.
[9] 喻萍. 品管圈活動在小兒靜脈輸液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健康之路, 2016(5):264-265.
[10] 楊方芬. 品管圈管理在降低小兒患者靜脈輸液外滲率中的應用. 當代護士旬刊, 2016(10):179-180.
[收稿日期:2017-0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