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璐 姚慶華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180例早期結直腸癌中醫(yī)證型分布規(guī)律臨床分析*
宋 璐1姚慶華2#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結直腸癌 中醫(yī)證型 分布規(guī)律 瘀阻證
結直腸癌(CRC)作為消化道常見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本次研究180例早期結直腸癌患者,運用相應統(tǒng)計方法,結合文獻分析,得出結直腸癌患者中醫(yī)證型分布情況。
1.1 病例來源:本次調查的病例來源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就診于浙江省腫瘤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結直腸腫瘤外科、介入科等多個科室。
1.2 研究標準:分述如下。
1.2.1 診斷標準:西醫(yī)為病例活檢明確占位性質為結直腸惡性腫瘤,并且癌細胞穿透結直腸粘膜肌層浸潤至粘膜下層,但未累及固有肌層,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均為早期結直腸癌[1]。中醫(yī)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朱文鋒主編《中醫(yī)診斷學》、周仲瑛主編《中醫(yī)內科學》等,結合相關專家的臨床經驗,專家咨詢,制定中醫(yī)證候調查表。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癥狀分級量化表”,共30個變量分別用X1-X30表示,對于能夠分級的癥狀劃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級,用0、1、2、3分值表達。
1.2.2 納入標準:經病理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結直腸惡性腫瘤患者,患者意識清楚,能做一般溝通交流。
1.2.3 排除標準:無病理診斷的結直腸惡性腫瘤患者;患者神志不清楚或有交流障礙,不能回答問題者;不愿意參與本研究者;中醫(yī)證候資料不全者。
1.3 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1.3.1 樣本量估計:為確保有效數學處理,多因素分析需要觀測數至少是變量數目的5~10倍[2]。本項研究變量是30,故需要樣本量n=30×(5~10)=150~300,實際納入觀測病例180例,符合樣本量要求。
1.3.2 調查內容:參與調查人員依據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設計了《結直腸癌中醫(yī)證候臨床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病史、臨床表現、有關檢查、中西醫(yī)診斷及辨證。
1.3.3 調查質量:病例納入標準、疾病的診斷,至少應由2名專業(yè)醫(yī)師共同做出。由于中醫(yī)的四診信息因調查者不同而有所差異,參與調查人員應相對固定,且接受統(tǒng)一操作培訓。
1.3.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聚類分析得出主要證型,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證型聚類結果:通過收集180例患者癥狀、體征等四診信息,將患者四診信息作為變量標準化后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3-4]。剔除<5變量,將其余30個變量輸入SPSS22.0運用系統(tǒng)聚類進行分析,結合聚類分析樹狀圖及中醫(yī)臨床專家辨證,得出早期結直腸癌患者中醫(yī)證型分為四種[5],如表1所示。
表1 證型聚類結果
2.2 基本分布:本次臨床研究共納入180例病理確診為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其中瘀阻證62例,約占34.4%,年齡58.5±15.0歲,病程103.7±83.2天,該證型比例最大;其次是脾腎雙虛證52例,約占28.9%,年齡60.4± 11.7歲,病程114.4±115.0天;濕熱證39例,約占21.7%,年齡57.1±12.0歲,病程104.1±83.4天;肝腎陰虛證27例,約占15%,年齡59.4±13.5歲,病程110.4±110.8天。經χ2檢驗,年齡P值<0.05,說明年齡對這四種證型有顯著差異;病程P值<0.05,說明病程對這四種證型有顯著差異。
2.3 各癥狀、體征比較:根據制定的中醫(yī)證候量表,收集180例患者出現的癥狀、體征23項。其中瘀阻證出現頻次最高的主要癥狀、體征:面色晦黯、惡心嘔吐、腹痛拒按、大便變細;脾腎雙虛證出現頻次最高的主要癥狀、體征:面色萎黃、乏力倦怠、少氣懶言;濕熱證出現頻次最高的主要癥狀、體征:脘腹脹痛、惡心嘔吐、食物不振、失眠、里急后重、畏寒怕冷;肝腎陰虛證出現頻次最高的癥狀、體征: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煩熱、乏力倦怠。
癌的產生是機體在外因和內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隨之產生氣滯、血瘀、痰凝、濕濁、熱毒等變化,蘊結于臟腑,日久形成的一種惡性疾病。結直腸癌在中醫(yī)學中可歸屬于“腸蕈”“鎖肛痔”“積聚”“臟毒”等。《素問·生氣通天論》:“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薄端貑枴ぴu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倍嗅t(yī)證候是對內外因素互相作用而發(fā)病之后,正邪交爭所形成的某一階段表現及機體的反應狀態(tài)等疾病現象的概括。證候是疾病狀態(tài)下的臨床類型。運用辨病-辨證模式可全面評估患者病理狀態(tài),提高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結直腸癌中面色晦黯、腹痛拒按、惡心嘔吐、大便變細、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等瘀阻癥狀較為明顯,證型統(tǒng)計也以瘀阻證最多見。早期結直癌患者具有病程短、藥物干預少等特點,因此,癥狀及體征等中醫(yī)四診信息較中晚期結直腸癌單一,瘀阻證多以單一證型出現,也可與濕熱證、脾腎雙虛、肝腎陰虛等證型兼挾出現[6]。本次臨床研究也發(fā)現早期結直腸中腹痛隱隱、畏寒怕冷、大便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癥狀、體征也比較突出,證型以脾腎雙虛型為主,兼以肝腎陰虛型。從而表明早期結直腸癌不單單存在實證,也有虛實相夾癥狀及證型。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運用活血化瘀、清熱利濕之藥,尚要顧及脾腎,不可過用寒涼之藥。同時,注意虛證予以培補正氣。
一方面,早期結腸癌患者感受外邪或內傷飲食,導致濕熱內生,濕熱互結于腸道而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阻滯,久之痰血凝滯發(fā)為腸癌。另一方面,脾虛濕盛日久傷及腎臟,導致脾腎雙虛,氣血津液運行失常,加劇了濕濁、痰凝、血瘀等產生。這也表明早期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證型變化復雜性及多樣性。通過本次臨床調查研究及數據分析,結合中醫(yī)文獻對癌的概述,再次論證了結直腸癌的產生與濕濁、血瘀、痰濁、氣滯等密切相關。因此,早期結直腸癌中醫(yī)治療側重從瘀而治和從虛而治。從防治方面講,可以通過觀察父母甚至家族的生命歷程,包括先天機體(包括基因層面上)的不足和后天不良生活習性,推測是否存在癌癥的易感性,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而辨證治療要求因人而異地調整五臟的偏倚,這都是防治癌癥的重要理論[7]。本次臨床研究主要探索早期結直腸癌的證型及癥狀、體征。由此推及存在上述癥狀、體征及證型的正常人群,一方面,進行早診斷、早發(fā)現、早診治;另一方面,經過辨證論治,及時給予中醫(yī)中藥干預,改善糾正易患體質,預防腸癌的發(fā)生,即達到“未病先防”[8]。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結直腸癌中醫(yī)癥狀、體征表現不一,即可表現血瘀、痰濁、濕熱、氣滯等實證體征,也可變現為氣陰兩虛等本虛癥狀,科學、標準的聚類分析方法結合中醫(yī)專家辨證提示早期結直腸癌雖在呈現單一證型,但是在放療、化療、手術等治療方法及其他因素的干預下,結直腸癌證型多表現為復合證型出現,表現為本虛標實的癥狀、體征。其中,瘀阻證和脾腎雙虛證較常見,其次是濕熱證和肝腎陰虛證。由于中醫(yī)專家辨證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觀性,臨床中針對早期結直腸癌的證型分布研究,還需要大樣本的收集,進行進一步系統(tǒng)、正確的數據分析。
[1]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1):1177-1191.
[2]蔣知儉.醫(yī)學統(tǒng)計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253-256.
[3]劉卉,鄭妍.聚類分析在中醫(yī)藥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8(12):56-57.
[4]張世君,齊冬梅,李運倫,等.中醫(yī)證候規(guī)范化研究中無監(jiān)督方法探討[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27(3):377-379.
[5]王國娟,余文燕.大腸癌中醫(yī)證型規(guī)律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3):838-839.
[6]王曉戎,袁孝兵,李平,等.大腸癌中醫(yī)證候分布臨床調查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3):377-399.
[7]葉應陽,于天啟,林一峰.中醫(yī)惡性腫瘤體質研究之我見[J].新中醫(yī),2016,48(1):10-11.
[8]柴可群,王德玉.化痰祛瘀解毒法在肺癌治療中的運用探討[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3,38(6):26-28.
2017-02-22
浙江省中醫(yī)藥科技計劃項目腸道菌群在脾虛濕阻型結腸癌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編號:2017ZZ004
# 通訊作者:姚慶華,E-mail:danfer10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