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俗詞慣語乃至史傳掌故,流布經(jīng)年已經(jīng)深入人心,要推翻或者提出異議,需要更為翔實可靠扎實的史料作證。關(guān)于“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的出處,通常以為出于明代畫家徐渭的《青藤山人路史》。
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云南土官派緬伯高向唐皇進(jìn)貢天鵝,途中天鵝洗澡飛走,只掉下鵝毛一根。緬伯高帶著鵝毛進(jìn)獻(xiàn)唐皇,說明因由,以求唐皇寬恕。其面見唐皇說的話中,“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遂成名句流傳下來,由此詩文傳頌不衰。
錢鐘書在寫作《管錐編》時,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的出處進(jìn)行了考異指偽,質(zhì)疑《青藤山人路史》所記錄的這個典故出處,“不知徐氏何本”。他懷疑五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以后,民間即有“千里送鵝毛”這一俗諺,因此也才有了歐陽修在《梅圣俞寄銀杏》中“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這句,其后,蘇東坡黃庭堅等也引用入詩。北宋書法家黃伯思在考辯晉人紀(jì)瞻的書法中,發(fā)現(xiàn)“千里送鵝毛”這句俗諺已經(jīng)進(jìn)入了偽貼。所以,《青藤山人路史》所記“千里送鵝毛”這個出典,不過“徐氏逞狡獪,追造故實,以(淳于髡)當(dāng)出典……”
那么,淳于髡這個典故又是怎么回事呢?淳于髡獻(xiàn)鵠一事,出自《史記·滑稽列傳》,原文為:“昔者,齊王使淳于髡獻(xiàn)鵠于楚,出邑門,道飛其鵠,徒揭空籠,造詐成辭,往見楚王。”其后《魯連子》和《尹文子》等都有類似的故事記錄,其關(guān)鍵在于“造詐成辭”的“辭”究竟是什么?即淳于髡在丟失了鵠之后,在面見楚王時究竟怎么說的?!妒酚洝返挠涗浫缡牵骸拔嵊谈菇g頸而死,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鵠,毛物,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睕]有提到送一根毛這個問題,倒是楚王表現(xiàn)得很大度。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賜之,財倍鵠在也?!?/p>
那么,“千里送鵝毛”這句話,是不是徐渭在《史記·滑稽列傳》的基礎(chǔ)上踵事增華,自己加上去的呢?極有可能。原因一是其典故中所說的緬伯高其人,除了他的《青藤山人路史》外,再無記載;其二,徐渭的母親是云南人,出于對母親的感情,他在“編寫”《青藤山人路史》時愛屋及烏,將“淳于髡獻(xiàn)鵠”的事引過來作為自己的史料,改個名字換個地點(diǎn),也是文人慣用;其三,歐陽修在宋朝,即已在詩文中率先寫出了“鵝毛贈千里”這樣的句子(或許,歐陽修所稱之“鵝毛”是另有所本,非天鵝羽毛),沒有成為這句俗諺“之母”,反倒是身在明朝的徐渭,成了這句俗諺的發(fā)明人,實在是件非常怪異的事。
不從治史的角度去考證的話,徐渭給中國人留下的這個俗諺,實在足夠美好,但“文傳”不同“史證”,徐渭的《青藤山人路史》比起《史記》來,被采信的價值當(dāng)然是不能及的。如果五季時期真有“千里送鵝毛”這個俗諺存在的話,其出處之所本,倒是給后來的文史考證留下一個新的課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