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洪江
有作家說,人生需要讀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這種看法的正確性顯而易見,然而就不同時代、不同個體而言,這三本書未必都能讀到,也未必都能讀完。因此,我認(rèn)為,讀人生的這三本大書,是因時而變、因人而異的。
“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異曲同工之處?!白x萬卷書”即如讀“有字之書”,這些“書”對人類具有啟迪作用。
首先,可以增長人的知識。古往今來的大學(xué)者,學(xué)識淵博,即得益于閱讀了大量有字之書。其次,讀有字之書,可以開闊視野。人有了知識并不等于有了開闊的視野,通過讀前人、圣賢之書,可學(xué)習(xí)、借鑒他們的為人處世和看問題的方法,從而幫助自己提升認(rèn)知力。再次,讀有字之書,可陶冶人的情操。不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通過讀書,都可以獲得教化,使善者更善,使惡者變善。但讀了有字之書后能否有上述幾個作用,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
時代的列車行駛至今,人類空前注重讀有字之書,尤其是那些經(jīng)典之作,它們?nèi)绶柿弦粯?,改善著人生貧瘠的土壤?/p>
但并非所有人都好好讀過“有字之書”,那些沒有讀過有字之書的人,人生也并非荒漠,那是因為,人生是否富有并非以是否讀過“萬卷書”為唯一衡量標(biāo)準(zhǔn),“行萬里路”亦可讓人生變得富有。這“行萬里路”即如“無字之書”,是社會閱歷、處世經(jīng)驗等。古往今來,不少人流芳百世,他們并非都學(xué)富五車,而是以他們的閱歷、處世經(jīng)驗和美好人性給后人以啟迪。如歷史上的“二十四孝”者,他們讀的都是“無字之書”,卻也逐漸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因此,如何讀人生大書,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
不管是“有字之書”還是“無字之書”,都必須是好書,只有好書才能將人生貧瘠的土地澆灌得肥沃。人如果想要境界更高,還需要讀“心靈之書”——人的情操修養(yǎng)、境界悟性之書。人,有了知識不等于有了文化,有了文化不等于有了境界?!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吾日三省吾身”“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知其不可而為之”等境界,并非每個讀書人都能有。古往今來的圣賢、高人,他們之所以不同于凡人,就在于他們能夠讀“心靈之書”。讀“心靈之書”,是在讀“有字之書”“無字之書”讓人生貧瘠的土地肥沃之后,讓肥力不過剩而保持平衡的自我超越性修煉。這本大書,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努力去讀,但不是人人都能讀好,不是時時都能讀好。
人要讀三本大書,這是一種理想化追求;人生確實需要讀有字、無字、心靈三本大書,但并非人人都能讀透。讀人生的這三本大書,是因時而變、因人而異的。
點評
文章提出“讀人生大書,需因時、因人而異”,觀點新穎。對“無字之書”的概念界定和作用分析完整到位有層次,對“心靈之書”提出“人,有了知識不等于有了文化,有了文化不等于有了境界”的看法,因而每個人讀書的過程和收獲不同,有思辨性。
不過文章在論證“無字之書”和“因時而異”時思路不夠清楚,沒有有效表達出文章的思想主題,對“時”的不同與變化缺少細(xì)致分析。在講到今人時,說“空前注重讀有字之書”,后文又緊接著說“并非所有人都好好讀過‘有字之書”,拿“‘二十四孝者”作論據(jù),邏輯上有些混亂。endprint
中學(xué)生天地·高中學(xué)習(xí)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