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潔
市里舉辦“信息化教學能手”競賽,我有幸被學校推薦參加。我選擇的是《天火之謎》一課。學校為此成立了以徐金貴校長為組長的專家組,帶我共同走上了探索“天火之謎”、探究有效學習活動的實踐之旅。
初次探究:基于文本與學生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邏輯起點。為了準確對文本進行解讀,專家組沒有急于進行教案設計,而是帶著我一起討論提煉教學目標。
《天火之謎》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揭開雷暴秘密的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學題材文本?!帮L箏實驗”是文中敘述的重點。作者通過描述風箏的巧妙設計、放風箏的環(huán)境、實驗的過程,表現(xiàn)了富蘭克林敢于質(zhì)疑、追求真知,勇于探索、不怕犧牲的科學精神。正是因為這是文章的重點,課后練習還要求復述,我把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確定為對風箏實驗的學習,并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個指向于內(nèi)容,一個指向于學生的言語活動,似乎科學合理。但專家組認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高年級學生學語文不僅是理解文章內(nèi)容,更要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所以“目標一”應該從表達手法對內(nèi)容的表達效果進行考量,既不單純感悟富蘭克林的精神,也不機械進行側(cè)面烘托的技巧傳授,而是走向言意共生的境界。教學目標的提出,我們不僅要關(guān)注文本,還要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在文本與學生的落差分析中準確定位。課文提出了復述的要求,而“風箏實驗”一段從風箏設計、環(huán)境、實驗過程三條線索交替向前,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以往學生對復述的理解大多為變相地背誦,這樣去復述這一部分內(nèi)容顯然不恰當。怎么突破學生的學習難點呢?專家組建議借助示意圖準確把握作者的行文構(gòu)思,同時擺脫課文的束縛,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再次探究:聚焦實踐能力的“學習活動”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專家組帶著我,進行了修改、磨課、再修改、再磨課的過程,一路艱辛,但收獲多多。
原稿中高頻率的提問實際上是我按照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把教學內(nèi)容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然后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進入預設的答案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學生的學習收獲僅僅是教師的給定,而非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專家組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應該利用電腦強大的操作性,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朗讀文字、品析文字、欣賞文字,順勢感悟這是一只精心設計的風箏,是一次非常危險的實驗,進而體悟這是一位敢于質(zhì)疑、追求真知、勇于探索、不怕犧牲的富蘭克林。
板塊二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年級提出“能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崇敬等感受”的復述要求。但學生與目標之間是有落差的,也正是因為落差的存在,學習才有了意義。我們不能只注重學習的結(jié)果,關(guān)鍵要看學生是否學會了學習。所以專家組提出以“示意圖”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以往學生對復述的理解大多為變相地背誦,示意圖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跳出了課文的束縛,完全是用自己的語言在描述。所以,課堂上精彩紛呈。有的學習小組的學生,對復述的角色進行了分工,合作進行復述;有的學生扮演富蘭克林,講述風箏實驗的故事……這樣,既是對文章“意”的把握,也是對“言”的學習與
提升。
板塊三
我原來認為,總結(jié)與作業(yè)是在課外,只要做個樣子就行。專家組卻認為:這一板塊與上一板塊相比,是更深層次的學習。從表面上看,都是復述課文,但實際上學習的難度是不一樣的。板塊二的示意圖是師生共同建構(gòu)的,究竟示意圖是什么、怎么畫,學生還需要繼續(xù)學習。還有,復述課文的前提,是對全文行文脈絡要有把握。我剛開始沒有注意這一點,只能把學生逼到死背課文的路子上去。所以專家組修改為:先通過一個微課,從本課的示意圖展開到學習示意圖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己嘗試為《天火之謎》繪制一份獨特的示意圖,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有了風箏實驗示意圖的基礎,又有了微課的方法引領,課堂上涌現(xiàn)出很多的精彩作品。我又布置了課后實踐,“借助繪制的示意圖,將《天火之謎》的故事講給小伙
伴聽”,讓學生對復述進行
鞏固。
【反思】
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所以在教學目標的確定過程中,不能只考慮文本,進行文本解讀,而要關(guān)注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落差,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恰當?shù)膶W習活動。這節(jié)課示意圖的引入,就是基于文本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設計。示意圖區(qū)別于結(jié)構(gòu)圖的簡單理性和思維導圖的紛繁瑣碎,不僅可以展現(xiàn)文章的脈絡,還可以清楚地呈現(xiàn)作者的思考和寫作的技巧,在表現(xiàn)形式上也更形象、更活潑、更有趣、更有創(chuàng)造性。本課生成的風箏實驗示意圖,能幫助學生從復雜的文字中理解風箏的外形與原理、環(huán)境的惡劣與危險,從而領會寫風箏和環(huán)境都是為了更好地凸顯人物精神。學習微課后創(chuàng)作示意圖,學生可以現(xiàn)學現(xiàn)用,從而鞏固和深化知識點。
教是為了學。所以,課堂教學中“教”不能只是給學生提要求,只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結(jié)果,更不能只關(guān)注知識的傳遞,而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脈絡展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引導、支持。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低效活動和無效活動,大多活動是從教師教的角度思考與推進,而沒有從學生學的角度展開,學生的深度學習沒有發(fā)生。在歷經(jīng)五次的修改磨課中,我才真正意識到有效的學習活動是著眼于學生語言學習的實踐活動。余映潮老師曾提出了實踐活動的層次,他說:“學生的實踐活動‘層次要高。如,語言學用、積累的活動,文意、段意的概說,結(jié)構(gòu)、層次的分析,對字詞句表現(xiàn)力的品析活動,對字詞句段的表達作用及表達效果所進行的分析活動,學習資料的手記、整理與分析,課與課之間的多角度比讀,課文美點欣賞,等等,形式多樣?!北竟?jié)課的三個學習活動,我在活動中帶領學生體驗、領悟、品味,圍繞示意圖從生成、理解、實踐三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學習活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的改革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法,從教學方案到教學細節(jié),都應該安排形式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而有效的學習活動必然是著眼于言語素養(yǎng)提升的,能讓學生得到根本、長足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