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蓮華
一
此時,我坐在北京西站的候車室里,等著十點去廣州的高鐵。整個候車室里都是人,回蕩著南北各種腔的音調。候車、排隊、檢票,一趟車剛出發(fā),又一趟車做好了準備;一群人剛離開,又一群人涌入。聚散匆匆,人們都在路上,人生又何曾不是時時在路上?
此次,我和同事將去廣州中山參加一個培訓,雖然路途遙遠,但機會難得。感激學校能給我們這厚待的同時,我也憧憬著本次培訓能開拓眼界,提升認知,收獲多多。
說來慚愧,近十年來,我竟然是第一次參加此類活動。如果可以找一個借口姑且安慰一下自己的話,也許是由于不思進取而產(chǎn)生的職業(yè)倦怠,也許是生活繁忙而總無閑暇時間,也許是少有業(yè)績不被看好而無機會可談……但其實,這些真是借口,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所致吧。
坐在去往廣州中山的高鐵列車上,偶爾抬頭看看車窗外的風景,心有絲絲愜意。由北到南,風景變換,綠意漸濃。看那田頭的一片水,看那路邊的幾叢樹,又見遠處幾幢紅頂?shù)姆课?,心中詩意油然而生。是呀!人生永遠在路上,風景漸次在眼中,詩意偶然在心生。無論身行何處,不要辜負所有,對于擦肩而過的種種,別忘了偶爾微笑著回眸。
今天的天氣很好,午后更是陽光明媚。車廂里干凈舒適,有的乘客在午休,有的在看手機,有的在小聲談論。我左右的兩位同事都在看書;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不時跑上過道,口里自語著他的自語,惹得大概是他的爺爺?shù)睦先艘宦暵曁蹛鄣泥凉?;我臨近座位上還有兩位外國黑人乘客一直睡著,很是愜意。他們大概是來自非洲吧,他們那里是否也如我們這里一樣,這般溫馨祥和呢?
一車廂的人也屬擦肩了,雖然下車后都沒有任何的甚至目光的交集,但曾經(jīng)遇見過,是否也是因了我前世的五百次回眸呢?想著這些本屬虛妄之談卻令人珍惜感念之佛家禪思,心里信感舒暢與豁然。再把目光投向窗外,遠處沒有遠山,但那更遠處,讓人遐思無限。
二
從廣州南站下車,又匆匆登上了去往中山的D3809次列車。經(jīng)過一宿又一天的3000多公里的行程,馬上到達目的地了。雖旅途疲累,但心情無比興奮。因為無論是這個城市,還是“三新”作文,對我而言都屬“人生若初”,這種欣喜與憧憬足以讓人忘卻煩憂。
晚7:30順利到達中山,一下車,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拔衣劦搅撕5奈兜溃 卑橹鴮拰捓蠋煹囊宦曮@喜,我們的腳步也踏上了偉人孫中山的故鄉(xiāng)。恰是剛下過一陣微雨,車站內人也不多,廣州中山以一種樸素而淡雅的方式迎接著我,感覺這城市真的不錯。
是的,是海的味道,是一個城市的味道,是很親切的味道。
說到“親切”,感受最深的自然便是陳彪老師的同學楊先生的盛情款待了。一桌當?shù)靥厣朗?,更兼一壺自釀青梅酒,飽餐,豪飲,然后品味,只覺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氤氳于周圍,醉意盎然。
楊先生說,中山這個城市是很講究飲食的,可以說是廣州省飲食文化的中心,從今日品嘗的幾道特色菜來看,確實名不虛傳。紅燒乳鴿的肉滑,鹽水蝦的清淡,清蒸魚的鮮美,客家釀豆腐的純嫩……舌尖上的美食美味,如這又飄起的江南絲雨浸潤了旅程的疲憊。
廣州中山,我來了,我?guī)е狈降馁|樸,感受著江南的溫存。
三
一早就拿到黃厚江先生的《作文課的味道》這本書,心中竊喜,與我昨日大談中山的舌尖上的“味道”不謀而合,看來,今天我們要品味這教與學之作文的“味道”了,但愿這美味在我們口中,能品出屬于自己的味道。
早早地來到會議場地——中山市實驗中學,美麗安靜的校園,到處充溢著歷久沉淀的厚重典雅的文化氣息。
昨晚從網(wǎng)上查閱了中山市實驗中學的介紹文字,其中有這樣的評價:“中山市實驗中學是中山市直屬高中,市重點建設的學校,它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蓬勃的生機和輝煌的前景。”今日一見,才覺評價絕非虛談。學校的校訓為“飲水思源,寧靜致遠”。為何以此為校訓呢?我先前還心存疑惑,直至在學校走了一圈,又結合網(wǎng)上介紹的學校相關資料,才覺校訓內涵之深遠。學校的前身為香山縣立師范學校,是在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倡導“興學育才”“師范宜急辦”的情況下創(chuàng)辦的,這應是它最初的“源”,這里凝聚著一代偉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后又幾經(jīng)更名,可謂一路風雨播撒一路花海,花開至今已香滿中山實驗校園。
如今正值人間四月,校園花開嬌美,良木蔥郁。樓房設計布局層次井然,幾處院中之院曲徑通幽,廊腰紆回。同行的老師們都感嘆:校園真像是一個公園。真的,校園中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似乎都洋溢著靈氣,不論是一個小角落、幾級石階,還是幾個勵志或提示的文字,都是景觀,讓人不自覺地駐足留戀。而更讓我怦然心動的是,走著走著突然就發(fā)現(xiàn)了主院東側的一大片荷塘,荷塘四周的樹木也如朱自清的那片荷塘一樣蓊蓊郁郁。樹木掩映中的荷塘如整個校園里的一處閨閣,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透著羞澀。
試想,在這樣的校園里,誰人能不靜心?靜下心來,誰人能不思考?思考過后,誰人能不讀書?讀書之后,誰人能不關注人生?所以“寧靜”過后,自然“致遠”!
走在別家的校園里,我感觸頗深。或許是地域差異吧,我覺得北方校園缺少了南方學校的園林之美,而貧瘠的校園環(huán)境是否也是讓學生變得浮躁的原因之一呢?期待我家鄉(xiāng)的校園也如這般春意盎然,文韻彌漫。
四
“三新”作文研討會終于在我們的期盼中拉開了序幕,各路大咖與會,八方人馬匯集,盛會 空前。
開幕式上可謂“專家學者名流大咖紛紛致辭聲情并茂,東西南北滿座同仁人人端坐群情 激昂”。
何謂“三新”?“三新”即新思想,新探索,新課堂。那么這股“新”風是如何化為春雨,滴滴滋潤久旱的學生作文的園田的呢?請看我們的專家學者們怎樣用他們的智慧詮釋“三新”的精彩內涵,用他們的辛苦為我們獻上作文教學的“饕餮盛宴”。
(一)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endprint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馮善亮給我們端上了第一道珍肴——《基于問題解決的作文教學》講座。馮老師把枯燥理論具體化,把具體問題形象化,逐層深入地把寫作教學“從哪里出發(fā)?到哪里去?距離多遠?如何到達?”等問題在這樣簡短的時間里給我們解析得清楚明白。
那么從起點到終點距離有多遠呢?正是:
弄清起點先摸底,分類歸納析成因;
有的放矢破障礙,開發(fā)微課策略新。
聽了馮老師的講座,我第一次對自己引以為傲的“我是語文教師”產(chǎn)生了一絲慚愧和不安。這么多年,我們很多人以“為了高考”為借口,不僅忽略了學生的“起點”,更沒有關注每個學生應該達到的“終點”,只顧匆匆忙忙地帶著學生趕赴一場又一場考試,而忽視了路邊的很多美麗的風景,使學生的眼界里缺少花草樹木,只有一座又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山,而且是一片荒蕪。所以,我們不應該趕著學生爬一座光禿禿的荒山,而更應該放慢腳步,引領每個學生去欣賞他們身邊的風景,哪怕只是一片枯葉,因為枯葉也有春天。
(二)尋找春天的蹤跡
尋找春天的蹤跡,從一片枯葉開始,精彩竟然這樣無與倫比。
還記得我們在微信里轉發(fā)的那篇《我只想淺淺地教語文》嗎?我們今天有幸聽到了本文的作者肖培東老師的公開課“尋找春天”。肖老師用他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召喚孩子們走進春天的世界,從一片枯葉開始尋找春天的蹤跡,春天的故事開始上演?!按禾?,不是只有一個季節(jié);春天,不是只有一種綻放?!彼眠@優(yōu)美而富有哲思的詩句開啟了孩子們的思緒,觸動了孩子們的真情,使孩子們在他們純真的世界里描繪春天的鳥語花香,訴說春天的動人篇章。
是的,春天不是只有一個季節(jié)。她是夏日遮擋驕陽的林蔭,是秋風蕭瑟中落葉的輕唱,也是冬寒雪飄后的暖陽。
春天不是只有一種綻放。她是孩子清眸中遙掛天邊的紙鳶,她是老人皺紋里歲月鑲嵌的微笑,她饋贈拼搏者一束鮮花,她留給失意者一份堅強。
此時恰逢春天,不知不覺地,我們也被肖老師帶進了他的春天,和他的學生一起在他搭建的文學的寫作平臺上盡情地描畫綠葉露珠、春澗流水、孩童歡笑,萬馬奔騰……
聽肖培東老師的課,正是:
春風化春雨,
春雨潤春芽,
春芽發(fā)春枝,
春枝開春花。
我想,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撐開每個字詞的張力,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感動,去創(chuàng)作。其實,如果你有心,那么,每個學生都是詩人,應該讓語文課有詩,課堂上有 詩人。
(三)解讀漢字,書寫真情
欣賞品味了重慶特級教師李永紅的課題為“文字·聯(lián)想”的示范課后,深受啟發(fā)。他帶著學生從猜字游戲開始,開啟了聯(lián)想的大門,然后引領學生走入豐富的聯(lián)想世界,剖析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去發(fā)現(xiàn)我們祖先融進文字中的生活追求、精神品質、理想夢幻。
在課堂上,學生們興致勃勃地玩了一場文字游戲后,開始靜思一“粥”之來之不易。對一個“粥”字的聯(lián)想,可相關、可分合、可相似、可因果、可古今。于是學生們不僅明白了谷不易、米不易、粥不易,還想出了各種版本的關于“粥”的故事。這正是:
一筆一畫一新意,
一粥一飯一創(chuàng)課,
一人一情一感動,
一聯(lián)一想一故事。
任何語言都是由一個個蘊含豐富的字組合而成,但我們在運用時卻很少研究它最初的含義,忽略了最基礎的東西。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智慧不如古人,可老祖宗的智慧卻被我們毫不吝嗇地拋棄。李老師能傳承傳統(tǒng)文化,又如此智慧地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使傳統(tǒng)文化得以升華,著實令人佩服。
作為師者,我曾深陷于故步自封的“囹圄”,只哀嘆為文之不易,不尋求突破之術,所以,只能且教且嘆且“不易”了。李老師用他生動的課堂形象地詮釋了——指導學生寫作法無定法,但永遠有法可依的道理。
(四)當積累成為習慣,華章自然信手可剪
首屆“新作文杯”全國中小學作文教學“創(chuàng)課”大賽初中組特等獎獲得者、海南省??谑形逶春訉W校的美女教師方沫帶給我們的是一節(jié)初二寫作課“日記勤積累,妙手剪華章”。她的課上得樸素實用接地氣,可操作性強,可圈可點可 借鑒。
她的課分以下幾部分:導入,詢問孩子們寫日記的情況;展示名人日記,明確課題及目標;瀏覽素材卡片,尋找生活同鳴;挑選最喜歡的素材進行概括,并結合自己的生活認知談談喜歡的理由;對卡片進行歸類,歸類后給它們取一個響亮的名字;闡述這樣分類和命名的理由;指導利用素材寫作的方法。
我之所以這樣把她的講課步驟逐序羅列,是因為我覺得她的課很有示范性,可以給我們以啟發(fā),使我們能依此類推、舉一反三。正是:
生活點滴日日記,
作文素材月月積。
日日月月勤累集,
年年歲歲好文輯。
聽了她的課之后,我產(chǎn)生了深深的共鳴,腦海里一下子涌出了很多想法。其實,一節(jié)好課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實實在在地使學生有一些收獲,也就夠了。就如一盤家常菜,超越時間和距離,不論何時,也不論何地,總是讓人百吃不厭。
(五)作文也是一門技術活
“新思想、新探索、新課堂”,研討會上,教育教學明星閃亮登場,新的教學理念、教育思想相互碰撞,可謂“星光”璀璨,炫出璀璨“新光”。廣東省中山市教研室高中語文教研員、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理事張華老師的講座,掀起了研討會的又一個高潮。
聽了張華老師的“技術:作文教學變革的新視角”的講座,我的確如主持人所言,有一種恍然大悟,腦洞大開之感?!白魑氖且婚T技術活”,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并馬上接受繼而擁護的一種全新的作文教學理念。張華老師站在一個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俯瞰作文教學混沌無效的現(xiàn)狀,然后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撥開層層“迷霧”,摸索探究,帶著我們去分析作文教學中的種種“僭越”,引領我們弄清了“寫作與作文之間、作家與學生之間、自學與教學之間、思維能力與思想成果之間、情感認識與情感體驗、知識與技能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人文與技術之間”等等兩兩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告訴了我們作文教學應該教什么、怎樣教的理論依據(jù)和方法。endprint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都是語文教師和學生的瓶頸,教師如何教,學生怎樣學,無計可施。而張老師把教學寫作進行這樣的技術化處理,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作文教學的抓手,可學、可教、可用。當我們把作文教學看成一種技術活,有意識地去摸索這種技術的“技巧”和“途徑”,然后引領學生穿行其中,那么,學生便可以在教師的輔助下先學會如何寫作,再去寫作,逐漸地會寫作。這樣的作文教學,不僅會改變語文教師在作文課上無所作為的現(xiàn)象,而且使學生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
專業(yè)高手解析寫作高屋建瓴,
技術大咖科學支招事半功倍。
張華老師的講座振奮人心,引發(fā)了教師們的共鳴。之前,欣賞品味了段雅文老師執(zhí)教的高一作文課“‘為什么呢——層層追問展開論述”,覺得她以“為什么”的思維模式開啟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從而得出寫作的技巧方法,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有很多可借鑒之處。今日再聽張老師的報告,覺得段老師的課正是回應了張華老師的“技術”,讓人豁然開朗。
其實,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既要關注高考,更要兼顧學生的素養(yǎng)。為了這“魚”和“熊掌”,我們確實應該在“技術語文”這一苑囿里栽種“技術作文、技術閱讀、技術交際”這些種子,精心培育,讓它們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玩轉讀書寫作”的張華老師帶給我們一次精彩的講座,但又絕非僅僅是一次講座,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提升的平臺,真可謂吃“魚”得“漁”,受益多多。
(六)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遠
他,一個人走
執(zhí)著地
堅守著人格質樸的本色
走得很快
走得很遠
走出了一條專家學者之路
然后
他,領著一群人走
從容地
堅守著語文自然的本色
走得踏實
走得穩(wěn)健
走出了很多條師者長者引領的路
他,走著
倔強地
堅守著開荒者耕耘的本色
走得鎮(zhèn)定
走得淡然
走出了一條教育教學的共生之路
他,一直走著
帶著他精心挑選的種子
一路播種
一路培育
他,享受語文
收獲了一個人的精彩
他,共享智慧
收獲了一群人的共生
他,就是本次研討會的壓軸主角、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會長黃厚江老師。我深知我粗拙的文字對黃老師的評說太過淺薄,但我還是忍不住真情流露。第一次零距離地進入黃老師的課堂,如沐春風;第一次零距離聆聽黃老師的教誨,如浴春雨。心中已然播下一顆“共生”寫作教學的種子,希望這顆種子能吮吸四月的甘露,生出苗,長成樹,還能枝繁 葉茂。
全國第三屆“三新”作文教學研討會在眾人的不舍中落下了帷幕。感謝所有為此次盛會付出的人們,你們精心準備的“盛宴”,不僅讓我飽餐,更讓我回味無窮。正是:
語文同仁齊聚偉人故里研討教學新法開創(chuàng)新途徑,
三新作文花開古地香山播撒文化芬芳浸潤四月情。
此時,帶著中山這四月的“情愫”,我也踏上了歸程。美麗的江南,我來過。
(內蒙古赤峰市赤峰實驗中學;02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