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BNweekly
L=劉頎
談到機器人,人們?nèi)菀茁?lián)想到“大白”“終結者”這樣的強人工智能機器人。但其實那是很遙遠的未來,人工智能也不是一個單一領域,而是諸多獨立技術的集合。萬能的擬人機器人離商業(yè)化還很遠,離這個目標最近的Pepper價格超過一輛豐田卡羅拉。目前合適的民用機器人產(chǎn)品應該是怎樣的?在劉頎看來,它應該聚焦在某個單一需求,而且價格跟一部iPhone一樣。他創(chuàng)建的子歌選擇了教育這一領域,這是一個永恒的強需求。
C: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民用機器人的普及?是技術上還有什么缺失嗎?
L:問題可能不在于技術。從實驗室,或者一些已經(jīng)銷售的產(chǎn)品看,民用機器人的技術已經(jīng)很成熟了,比如Boston Dynamics,比如軟銀的Pepper。軟銀對外宣稱Pepper這個項目不如預期的原因是,它還不夠貴。但我的理解是相反的,它們的問題恰恰是沒有把機器人做成一個消費級的產(chǎn)品。消費級的產(chǎn)品,售價應該接近智能手機,讓每一個用戶、每一個家庭用得起。你如果做了一臺冰箱卻只能永遠停留在實驗室,不讓用戶使用,它是無法改進的。對機器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民用機器人需要的是數(shù)據(jù)的積累,以此帶動體驗的優(yōu)化。
C:怎樣的民用機器人可以進入市場?是普通人想象的擬人的,或者完全跟人一樣的機器人助手嗎?
L:距離所謂強人工智能的目標,我們的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xiàn)在的機器人要處理完全不同的問題是很困難的,大多還是專攻某一功能。你不可能等到一個實驗室研制出很成熟的“大白”,再把它推向市場。我覺得未來的路徑肯定是先讓某一功能的機器人普及,再逐漸擴展。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尋找那個垂直領域。類似于達到無人駕駛的技術路徑,是逐漸增加功能,而不是一開始就造出一個可以自動駕駛,但是經(jīng)常出bug的實驗室demo,再慢慢完善。
C:你們選擇了針對兒童的教育機器人,為什么?
L:因為人們愿意為教育花錢。一個普通的中等收入家庭,花3000元買一個無人機,可能會很猶豫。但是如果你讓他們給孩子買一個9000元一年的課外輔導課程,他們毫不猶豫。在做用戶焦點訪談時,我們給一個安徽的普通工人看了一段產(chǎn)品視頻,說你愿不愿意買這臺機器人,它能教你小孩讀書、盯作業(yè)、教英語,他說這個機器多少錢,我們就問他,這個機器你愿意花多少錢買,他說5萬元。雖然是個例,但你很容易理解這個市場的消費潛力。安全、教育和娛樂是家長對兒童產(chǎn)品的主要訴求,其中教育肯定是最增值的。另一方面,是學校難以把大量時間花在某個孩子身上,沒法隨時回答他們的問題,沒法根據(jù)他們的學習進度作出指導,過去的學習機或是線上輔導也可以做到這些功能,但它們無法與孩子直觀互動。這就是需要人工智能技術、需要視覺和語音識別技術的時候。
C: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其中的位置是什么?除了教育,還有什么細分領域的民用機器人更可能商用化?
L:整合能力。你要能把現(xiàn)有技術整合成一款真正的產(chǎn)品。英特爾的芯片、教育課程、百度的語音識別技術、機器人的行進定位技術,這些確實都有現(xiàn)成的,但要整合在一起,其中有太多坑。不是一個搭積木的過程,需要用自己的算法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大公司可以做,但未必有精力。
我覺得在機場、學校這些特定場景,提供垂直服務的機器人空間很大。但是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一個關鍵點是,你不要創(chuàng)造偽需求。有的酒店有機器人可以送毛巾。但這意味著每一個樓層要有一個機器人,畢竟它們自己不會坐電梯。第二,將臟毛巾放到機器人肚子里這個動作,還是需要每個樓層有一個人陪同工作,所以到底有沒有節(jié)約人力?第三就是價格,如果都是單價數(shù)萬元的產(chǎn)品,就沒有購買的必要。所以要設想出一個需求真實,同時機器人可以徹底解決的場景。這是比幻想強人工智能更關鍵的事情。(采訪:肖文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