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
經營者當下的焦慮,表現(xiàn)在他們熱衷于創(chuàng)造一個個嶄新而空洞的熱詞或概念,生怕被人以為是時代的棄兒,對消費者世代的劃分是其中的典型。
早前的嬰兒潮、X世代或者千禧一代的指代時長普遍還在15年左右,隨后的70后、80后、90后將這個時間縮短到了10年。但消費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增強了人們的焦慮,他們開始將年齡切割成更細的碎片,95后獨立于90后成為了新的觀察坐標。
一方面,這樣的情況略為荒誕,不考慮社會結構變遷,單純以出生時間將人群分類的方式簡單粗暴,這可能讓我們高估了相差五年出生的兩個人之間的差異;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有些細微的變化也在悄然發(fā)生,譬如絕大部分95后都屬于“數(shù)字原住民”,而90后則沒有那么高的比例。
所以,當我們審視95后的消費行為時,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他們與前一個世代間并不存在想象中的較大差異,但找出那些細微的差別可以讓經營者與這些年輕人更好地溝通。
毋庸置疑的是,1995年之后出生的人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他們的人口數(shù)量已經接近全球人口的1/4。咨詢公司WGSN的數(shù)據(jù)則顯示,全球95后的零花錢在2015年就達到了400多億美元,父母為他們的花費更是高達1400億美元。在中國,這個群體的基數(shù)已經達到了2.5億,來自咨詢公司Witop的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的月均花費達到1314元,在基本沒有固定收入的情況下,消費直逼全國平均水平。
與國外的同齡人相比,中國的年輕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線上媒體接觸習慣,這與身處不同的數(shù)字環(huán)境相關。譬如YouTube是全球新世代消費者網購最常使用的渠道之一,Instagram和Snapchat這樣的社交媒體同樣備受歡迎,但顯然,這種情況不會在中國發(fā)生。
網購是中國年輕人的主流線上行為,偏好比例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埃森哲最新發(fā)布的報告《消費新世代:全球95后消費者調研中國洞察》顯示,依賴網購的95后比例高于90后和80后,這一狀態(tài)在服裝類購物中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
服裝是95后經常網購的品類之一,多達59%的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除此之外,他們也經常在線上渠道購買食品雜貨,比例達到了48%;電子產品和健康與美容類產品是另外兩個受歡迎的品類,選擇它們的95后分別高達47%和46%。
但與此同時,95后的消費渠道選擇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復古”的傾向。例如,使用電腦網購的受訪者比例為41%,超過了他們的兄長;與此同時,他們也喜歡在實體店內購物,31%的95后選擇了這項,數(shù)值甚至超過了手機消費(24%)和平板消費(4%)。
但這并不意味著實體店可以高枕無憂,在不放棄這一渠道的同時,消費者也提出了更高的體驗要求。他們非??粗財?shù)字化體驗,希望更多的多媒體技術被應用在門店內。
一些企業(yè)已經積極行動了起來,時尚品牌Rebecca Minkoff推出了智能試衣間,燈光可以根據(jù)客戶需求作出調整;而亞馬遜的實體便利店Amazon Go則拋棄了傳統(tǒng)的收銀結賬過程,憑借感測器技術實現(xiàn)自動付款,而阿里巴巴正在試驗的“無人便利店”也有著近乎一致的構想。
社交媒體對年輕族群的影響同樣不可低估。去年5月20日,一條鹿晗表白的信息投放到了不少95后的朋友圈中。這是蘭蔻針對鹿晗粉絲投放的微信廣告,效果明顯,當天蘭蔻產品的銷量同期上漲了30%。
與其他同齡人相比,中國年輕人就像是沉浸在另一個線上世界,他們有著自己的數(shù)字媒體選擇,更常使用微博、微信和QQ這些本土的社交產品。
但即便這樣,平臺在不同年齡段中受歡迎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微信的影響力在95后群體中正在變弱,只有28%的95后認為微信擁有較強的影響,這一比例甚至低于微博的36%。這也成為了騰訊集團的隱憂,最近他們動作頻頻,正在試圖通過讓QQ變得更加年輕化,籠絡住這群未來的消費主力人群。
騰訊的競爭者當然不只微博,直播和視頻類社交產品的火熱也分散了不少注意力。越年輕的族群也在社交產品的選擇上呈現(xiàn)出了越多元化的趨勢:只有8%的80后會在三大平臺之外的其他社交媒體上購物,90后的數(shù)值也僅為12%,而95后的比例就飆升到了32%。
但總的來說,在使用社交媒體購物的意愿方面,95后的比例明顯高于90后和80后。在被問及是否使用社交媒體購物時,高達七成的95后受訪者表達了贊同,持肯定立場的90后和80后比例分別只有58%和60%;網購頻次由此變高的95后比例也達到了58%,高于90后的51%和80后的49%。
無論規(guī)模還是頻次,95后的社交媒體網購行為都優(yōu)于他們的前輩,這讓社交媒體成為了廣告主眼中的新貴。社交廣告成為了搜索廣告之后,另一個備受期待的線上廣告形式。騰訊收入結構的變化印證了這一點,依托完整的社交產品矩陣,騰訊的社交廣告反超展示廣告,成為它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當然,數(shù)字媒體的優(yōu)勢之一是消費者的即時反饋成為了可能,他們甚至可以通過線上渠道的評論影響其他消費者的選擇。中國消費者熱衷于此,高達72%的人表示他們經?;蝾l繁提供反饋,而全球這一比例只有4成。
起初,最重要的渠道是零售商網站,人們在上面給出的每條好評或差評對于品牌商都至關重要,畢竟那里是購買前“臨門一腳”的地方。埃森哲的報告顯示,無論是80后、90后或者是95后,零售商網站仍然是他們最常和品牌溝通的管道。
但相較另外兩個年齡段,95后對品牌商網站有著更強的偏好,接近半數(shù)的95后會在這里與品牌交流,這意味著溝通鏈條的進一步縮短。對于品牌商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一方面它們可以跳過繁瑣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更了解年輕人的需求,但是官網的設計和維護也需要跟上這些挑剔的消費者的眼光。
總的來說,95后表現(xiàn)出了更復雜的消費形態(tài)。他們的行為既有一些回歸的意味,譬如重新利用電腦網購或者重視門店購物的體驗;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以更高的標準審視品牌,譬如判斷品牌是否是技術嘗鮮者或者是否具有更快的物流配送速度。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每個世代的消費者組成都是消費需求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95后恰巧只是其中一環(huán)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