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超
【摘要】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思維方式都不可能完全一致,猶如哲人所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以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認清學生的“個性”,才能更好地對他們進行引導,讓他們自愿、主動、熱切的投入到生物學的課堂上來。同時,學生也有相同的地方,首先都是人,是人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態(tài)度;其次,一部分是男生,一部分是女生,既然性別不同,那最初都會有“為什么男人和女人不一樣”的疑惑,恰好,這就是我們生物學要剖析給他們的問題;再者,年齡相仿,所以他們的心智相似,生活經(jīng)驗接近;還有,就是他們的文化層次一致;也有,他們都有自尊心;等等。這就是他們的“共性”。 把學生“個性”與“共性”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向我想象的那樣,獨特又統(tǒng)一的發(fā)展起來。
【關鍵詞】 個性 共性 探究 嘗試 發(fā)展
中國分類號:G525.5
【正文】
一、選擇該問題進行研究的原因
我想,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思維方式都不可能完全一致,猶如哲人所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以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認清學生的“個性”,才能更好地對他們進行引導,讓他們自愿、主動、熱切的投入到生物學的課堂上來。同時,我也認為,學生也有相同的地方,首先都是人,是人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態(tài)度;其次,一部分是男生,一部分是女生,既然性別不同,那最初都會有“為什么男人和女人不一樣”的疑惑,恰好,這就是我們生物學要剖析給他們的問題;再者,年齡相仿,所以他們的心智相似,生活經(jīng)驗接近;還有,就是他們的文化層次一致;也有,他們都有自尊心;等等。這就是他們的“共性”。
有時候,作為年輕的我和我們組的其他幾位老師來說,都沒有“帶孩子”的經(jīng)驗,所以往往會忽略他們的“個性”,也容易漏掉一些“共性”,這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行為、成績、心理的若干分化問題,應該怎么解決呢?
二、對研究問題的界定
通過問卷調(diào)查、個別談話、側(cè)面了解、家訪等形式,對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得到如下問題:
1、授課教師的語速、課堂設計的流程過快,而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弱,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久而久之,破罐子破摔。
2、我們沒有考慮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心底最柔軟的的地方,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時候可能觸碰了它,從而讓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誤解。
3、老師對知識的儲備量不足,知識陳舊,跟不上學生的步伐,缺乏趣味性,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欲望。
4、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流程過于看重,總想著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既定的計劃,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忽略了提供讓學生展現(xiàn)在自我的機會。
5、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沒有指導,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三、我做過的嘗試及存在的問題
1、做過的嘗試
兩年前,我意識到了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單單在學習成績和心理上,還有他們的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及對他們的教育、生活習慣等等這些方面。于是,我開始了嘗試性的探究,做問卷調(diào)查,第一份問卷調(diào)查是我寫在黑板上的問題:姓名、父母姓名、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工作狀況、父母電話、想對父母說的一些話、想對老師說的一些話、想對自己說的一些話等。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后,我給學生二十分鐘,讓他們認真的寫寫,我告訴他們,認真寫這些內(nèi)容也是培養(yǎng)個人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的一次機會。等我把學生們寫的這些東西收集整理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個同學在“想對父母說的一些話”中這樣寫道:爸爸媽媽,我多想你們能在我生日的時候回來一次??!我想你們。從她寫的內(nèi)容上我知道了她的生日是十月二十四號,于是在她生日到來的那天,我送了她一張卡片,上面寫道:送給某某某同學,祝你生日快樂。雖然你的父母不在你的身邊,但不要忘記了還有老師在你身后,看著你一天天的改變,相信你的父母也是一樣的對你掛念,希望你天天開心,生物老師。之后我又給她的父母打了一個電話,告訴了他們孩子的想法,雖然我沒有問她她的父母是不是給她打了電話,但是我想她的心情將會有所改變。還有一個同學在“想對老師說的話”中這樣寫道:希望各科老師看我的時候不要帶有色眼鏡。我突然覺得學生的內(nèi)心是多么的無助,在以后的課堂上我都會給他一個善意的微笑,盡管我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我想我做了就比不做的時候好。雖然初步嘗試得到了一些信息,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2、存在的問題
(1)調(diào)查時有些學生寫的內(nèi)容是假的,如父母電話號碼。
(2)很多學生對一些科任老師有意見,從而抵觸這門課。
(3)教師的耐心不足,有得過且過現(xiàn)象。
(4)教師不清楚學生的“個性”與“共性”,也沒有打算探究。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實施改進卻很難。
四、我對解決該問題的初步設想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想應該換個方向進行調(diào)查,向其小學同學或同村的其他年級學生打聽,找到其父母電話號碼,在恰當?shù)臅r候與其父母見面,對學生進行多方面了解。
第二個問題,與學生進行交談,了解他的想法,教會學生換位思考,或者讓其看看“變形計”。
第三個問題,最讓人頭疼,因為這是我個人的一面的想法,其他老師會覺得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青年,想法怪多,實施難度大,他們不愿攙和。
新的學期開始了,在這個學期,我將一如既往的對學生的“個性”與“共性”進行探究,因為它不是一個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它隨著學生個體的不同而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我想,在開學初期進行,速度要快,三個星期內(nèi)解決,之后結(jié)合我們學校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把“共性”最多的幾個人分到一組(只分我的生物組,因為是嘗試階段,這個嘗試真正實施還不到一年。)把具有表現(xiàn)欲“個性”的同學分到每組一個,讓他們在這個組“火”起來,從而讓我們的生物課堂“火”起來。
我想當我把學生“個性”與“共性”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向我想象的那樣,獨特又統(tǒng)一的發(fā)展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