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茜
9月25日,??思{誕辰120周年。他曾傾注最多心力,花費十余年創(chuàng)作的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獲獎小說《寓言》終于被翻譯成中文出版。
書評界有這樣的說法:想要接觸詼諧輕松、平易近人的??思{,就去讀《我彌留之際》;想要在他的作品里尋求偵探小說般的刺激感,可以去讀《圣殿》;想要享受最會講故事的??思{,或許要看《八月之光》;想要一定難度卻又想收獲頗豐,那就推薦《喧嘩與騷動》;倘若要選出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那該是《押沙龍,押沙龍!》;而萬一追求的是閱讀難度和挫敗感,那就試著讀一讀他的《寓言》吧……
《寓言》是一部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講述了“一戰(zhàn)”期間發(fā)生在法軍戰(zhàn)壕里為期一周的一次“兵變”事件:1918年春天,星期一上午9點,法軍前線某軍團中士以下的3000名士兵在一名下士及其領導的12名普通列兵的影響下,集體拒絕進攻,與之對陣的德軍也暫時放下了武器。于是,當天中午全線?;?,下午3點后,西線戰(zhàn)事全部陷入沉寂。接下來,是軍隊中的高級將領如何調(diào)查并處置此事,并通過什么手段讓戰(zhàn)爭得以繼續(xù)……
福克納對這本書的構思來自“二戰(zhàn)”期間美國好萊塢的一場討論。當時是1943年,他與制片人威廉·貝徹、導演亨利·哈撒韋聚在一起談論一部有關“無名士兵”的電影拍攝計劃。有人提議說,“無名士兵”可能是耶穌基督轉(zhuǎn)世,帶給人類最后一次和平的機會。這個提議雖然沒能讓電影出爐,卻令??思{非常興奮,由此被激發(fā)的構思在他的頭腦中發(fā)酵了十幾年,最終形成了《寓言》。
作者在書中將發(fā)動兵變的法軍下士及其12名追隨者與耶穌基督及12門徒形成了對照。他們在兩軍對壘的前線陣地上私下與盟軍士兵串聯(lián),言傳身教傳播和平福音,四處宣揚非暴力抵抗和兄弟情誼的理念,讓士兵們明白自己手中其實是握有放棄戰(zhàn)事、阻止殺戮的權力的。后由于“猶大”出賣,雙方軍隊首領聞訊后開始緊鑼密鼓地謀劃如何挫敗這一行動,以確保戰(zhàn)爭繼續(xù)進行下去。最后,兵變遭到挫敗,但他們在和平主義的旗幟下雖敗猶榮。
在諸多線索上,兵變事件背后的故事都與《圣經(jīng)·新約》中的耶穌復活形成了互文類比,但??思{研究專家諾埃爾·波爾克認為:它算不上基督教小說;雖然它取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卻并不以戰(zhàn)事為情節(jié)框架,而是剛好相反,敘事焦點放在拒絕戰(zhàn)事上面,因此又不同于埃里?!ゑR里亞·雷馬克的《西線無戰(zhàn)事》、諾曼·梅勒的《裸者與死者》之類的戰(zhàn)爭小說;它涵蓋和平反戰(zhàn)的主題,但不是烏托邦小說;它揭露了軍事上的黑幕,卻也不是類似于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反烏托邦小說;書中傳令兵等主要人物所經(jīng)歷的道德立場轉(zhuǎn)變使其局部看來像是成長小說,但基于下士與老元帥之間道德抗衡的整體情節(jié)設置讓這部作品更傾向于歸入“哲學小說”的范疇,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思想小說”。
作者意欲將自己關于宗教、政治、道德倫理等方方面面的思考都通過人物、情節(jié)表達出來,因而顯得紛繁復雜,晦澀難懂。在一眾人眼中,《寓言》就像是??思{的一場“高尚或英勇的敗仗”。有批評家認為,由于??思{“試圖以一種抽象、分析、直言的方式說出在他的最好作品中根植于黑暗經(jīng)歷的東西”“把思想強加給了歷史……而沒有讓它們自然生長”,因此作品便充分暴露了他的弱點,以至于“我們或許不得不說福克納寫出了《寓言》,卻傷害了自己”。丹尼爾·J.辛格曾在《威廉·??思{:成為一個現(xiàn)代主義者》中直接將這個故事總結(jié)為:“一個關于基督第二次降臨、竟然降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壕中的含糊不清的寓言故事?!?/p>
這些詬病的眾聲喧嘩甚至一度覆蓋掉了它所獲得的贊譽,諸如“極具震撼力的場景”“雄心勃勃的構思”等等。即便它是福克納傾注最多心力,視作珍寶的一部作品,即便他不止一次地在書信里稱自己的這本書是史詩、杰作,甚至于是他的《戰(zhàn)爭與和平》,即便它為當時已經(jīng)擁有諾獎的??思{在1955年又斬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使其官方認可從一開始就不遜于代表??思{畢生主要文學成就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寓言》幾乎在全世界都被貼上了晦澀難懂的標簽,不僅僅之于普通讀者。據(jù)美國學者稱,美國大學里的??思{研討課也通常會忽略這本書,在西方學界,無數(shù)學者在講座、文章、著作里對??思{的作品做出過訓詁式的宏大論斷,卻幾乎不曾提及這本書,這使它近乎成了??思{研究領域一個匪夷所思的盲點。
20世紀末21世紀初,當西方不再把文學性、藝術性作為評論的著眼點,跳出了“新批評”的框架,走上文化研究的路子,把它的思想性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寓言》的評價才逐漸得到更新。雖然對它的研究依然曲高和寡,但它終于不僅被認為具有研究價值,而且其價值之高更是在于有助于對??思{整體思想的了解,甚至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總結(jié)作用。
我國對??思{作品的譯介最早始于20世紀30年代,80年代時已成規(guī)模,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去吧,摩西》《圣殿》《八月之光》《墳墓的闖入者》等都依次有了中譯本,但《寓言》始終沒有被翻譯,因此更不用去多談研究狀況?!捌駷橹?,中國對福克納的翻譯和研究仍然局限于他所構建的約克納帕塔法王國,對他的非南方背景和主題的作品,無論長短篇小說都很少研究,甚至可以說,還沒有觸及?!眹鴥?nèi)福克納資深研究專家陶潔先生這樣寫道,“對我來說,《寓言》也是我一直琢磨不透的一本小說。我在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寫《??思{研究》時,原計劃要有一章專門討論??思{不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的幾部小說,由于不知怎么處理《寓言》,我的書遲遲不能完稿。最后出版社催急了,我只好不寫那一章,至今認為是這本書的一大缺陷?!?/p>
直到最近,??思{誕辰120周年,其系列作品重新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時,我們才得以見到一些拾遺之作,其中就包括由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系副主任林斌教授所譯的中文版《寓言》,以及《小鎮(zhèn)》《大宅》和《福克納短篇小說集》等等過去未被翻譯或未完整出版的作品。也許,對于國內(nèi)的??思{研究,這或?qū)⑹且粋€新的開始。endprint
文本不能承受之重?
——專訪《寓言》譯者林斌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曾有評論認為,由于??思{“試圖以一種抽象、分析、直言的方式說出在他的最好作品中根植于黑暗經(jīng)歷的東西”“把思想強加給了歷史……而沒有讓它們自然生長”,因此作品便暴露了他的弱點,你怎么看這個評價?
林斌:這個表達我覺得還是挺客觀的,這部小說比他所有的作品都要抽象,都具有分析性,表達思想都更理性、直白。??思{以這種方式思考,算是把前期的那些成功的作品做了一個總結(jié),思想上做了一個大的概括,把他的那種雄心壯志、對人類的悲憫之情,或者一種現(xiàn)代派的大情懷以宏大敘事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有評論家覺得這違背于福克納熟諳的手法,因此就變得有點不自然,有強加的成分,文本稍微拖沓、沉重,或者讓人覺得不那么好看。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認為,這本書的晦澀難懂是因為作者故意制造了理解的難度,想要放入宏大的立意,還是寫作本身留有的缺陷?
林斌:我理解他可能確實有點用力過猛,他想讓這個文本承受起非常高遠的立意。我最近也在看一些資料,他在書信里幾次稱這本書為史詩、杰作,甚至于是他的《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小說他創(chuàng)作了十年,十年之內(nèi)他想寫成《戰(zhàn)爭與和平》那樣的一部鴻篇巨制,能讓自己滿意很困難,他的想法很宏大,但是自己又一直離它太近。用他的原話來說:“這就像是近距離地站在一頭大象身邊,過了一陣子你就根本看不見這頭大象的全貌了。”換句話說,就是太有野心了。這十年中,他有時甚至寫不下去了,但由于自己的預設,又必須將它完成,不然這對他來說恐怕會是一個很大的挫敗。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據(jù)說在美國和其他地區(qū),??思{研究已經(jīng)較之前擴充了研究范圍,探討新問題,新的理論對于《寓言》這本小說有了很多新的看法,不再強調(diào)這是他江郎才盡的表現(xiàn)了?
林斌:從評論的角度來說,一開始大家糾結(jié)的是這個文本的語言表達,認為從文學性、藝術性的角度看它,似乎有殘缺。而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西方已經(jīng)不再把這些作為評論的著眼點,跳出了“新批評”的框架,走上了文化研究的路子,把它的思想性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像??思{資深研究專家陶潔先生在這本書(中譯本)的序言里寫道,這本書的主題否定了“??思{不關心政治、不探討政治題材”的說法。
因為一般來說,大家都覺得??思{好像不會直接參與政治、宗教這些東西,也沒有特別涇渭分明的傾向性??赡苁撬耙砸环N隱晦的,更具藝術性、文學性的方式在闡釋南方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實,沒有那么明確、清晰地把它拖出來給人看。但在這本書里,這卻成了小說的思路框架,成了構建思想內(nèi)核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么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部作品被學界認為有研究的價值,其價值在于它有助于對??思{整體思想的了解,甚至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總結(jié)作用。之前那些隱含的、分散的思想到這兒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顯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相比《喧囂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墳墓闖入者》這些在藝術構思和情節(jié)設計上更可圈可點、更能代表現(xiàn)代派大師手筆的作品,《寓言》想表達的東西就太繁復了,思想太沉重了,有點文本不能承受之重,所以藝術性、文學性相對就有可能稍微弱一些。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他在這部作品里是怎樣表達所謂“重”的思想的?
林斌:有評論家說過,他在接受諾獎時的演講,跟《寓言》里面主要人物的一些長篇大論的宣泄是吻合的。這實際上會產(chǎn)生一些誤導,因為諾獎的發(fā)言是他本人的聲音,肯定是他本人的想法,但在小說里同樣的聲音所依托的卻是一個反面人物。那個人在書里是軍隊的至高指揮官,一個象征著戰(zhàn)爭機器的老將軍,他對那個為信仰殉道的下士(實際上是他的私生子)說的一段話,跟福克納在諾獎頒獎禮上的言辭和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是全篇小說的一個敘事高潮,也是一個核心的篇章。
這倒符合??思{經(jīng)常用的一個策略,比如在《墳墓闖入者》那個關于青少年成長的故事里,作為主人公的孩子一直受一個律師,也就是他舅舅的影響,直到他慢慢擺脫其影響,才得以取得思想上的飛躍。舅舅就是一個相對反面的人物,但他所說的話卻有時候會讓人誤以為是福克納在評論南方的道德倫理之類的大命題。
這有點反諷意味,一方面讓人覺得是??思{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覺得怎么這些話放在那樣一個人物身上?是不是故意要拉開敘事距離?對于其中包含的作者意圖,評論界對此眾說紛紜。這可能也是??思{的含混性,是現(xiàn)代派的一個寫作特征,他大概不想做明確的非黑即白的道德評判,避免了讓一個正面人物振振有詞地說出冠冕堂皇的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形成一種高大全的金光閃閃的形象。這本身就是現(xiàn)代人價值觀的矛盾性。
雖然學界一般不把他與海明威所代言的“迷惘一代”聯(lián)系起來,但實際上他就是那一代人,他自己肯定也迷惘,可能把他的“迷惘”轉(zhuǎn)嫁給了他的人物,以及他的讀者。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這本書在寫法上有別于以往作品的是什么?
林斌:這本書不玩弄“意識流”等現(xiàn)代主義寫作技巧,在表現(xiàn)手法上相對保守、樸實一些,是相對現(xiàn)實主義的、各個場景都寫實的作品。雖然作品的整體構架和情節(jié)設置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時間的碎片化,但它并不在寫作手法、現(xiàn)代派的技法上面見長,重點在思想表達,在對于人類的悲憫情懷上。在我翻譯的最后統(tǒng)稿中,有好幾次都特別感動,甚至有醍醐灌頂?shù)哪欠N感覺,因為他竟然有這么寬廣的胸懷,這么高尚的情懷,以及對人類境遇的大視野。我其實多年來一直是研究南方女性作家的,所以有很多比較,因此更能理解??思{雖然源于南方,但又不能簡單地貼上“南方作家”的標簽,因為他是屬于世界的,屬于人類的。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這本書被作者命名為《寓言》,你認為作者有什么額外的表達或者想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嗎?
林斌:英文里有不止一個單詞對應“寓言”,比如“allegory”會更具宗教色彩,而福克納用的“fable”,實際上是《伊索寓言》的“寓言”。伊索寓言后面都有一個道德寓意的提煉,而這本書的主題在很大成分上就是道德問題。福克納的道德觀是南方文化賦予他的,他用這樣一個方式來推及整個宇宙,覆蓋整個人類,這就是現(xiàn)代派的一種情懷。
另外,書里面有幾個關于動物的故事,是作品沒有脫離南方文化之根的一個內(nèi)核。我在譯序里對那幾個故事進行了梳理,它們能與??思{南方題材的作品發(fā)生關聯(lián)。換句話說,普通讀者多見??思{的南方構建,能在那里面找到一點共鳴;于作家而言,這就像是畫家畫完一幅畫在上面蓋了個戳一樣。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那么,所謂南方賦予他的道德觀具體是什么樣的?
林斌:在他的諾獎致辭里有這樣的話:“我認為人類不僅會延續(xù)還會勝利。他是永生的,不是因為只有他在萬物生靈中擁有不倦的聲音,而在于他有靈魂,能夠同情、犧牲和忍受的靈魂”,而“詩人和作家的職責就是歌頌這些。通過提升人類的心靈,提醒他們牢記勇敢、榮譽、希望、尊嚴和同情這些昔日的光榮,來幫助人類生存下去,這是作家的榮幸。詩人的聲音不僅是人類的簡單記錄,而且還是能夠幫助人類持續(xù)和獲勝的支柱之一”。這里的勇敢、榮譽、希望、尊嚴、同情就是從南方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
南方有一種對自然和土地的崇敬與熱愛,這在幾乎所有南方作家的作品里也都能看到,這種賦予無疑會激發(fā)出一種勇敢勤勞的精神。同時還有對家鄉(xiāng)和家人的熱愛,他們強調(diào)人類的道德品格、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與意義,重視人類的情感,尤其是愛、友誼、親情在生命中的位置,這就派生出一些對榮譽、驕傲、原則等等優(yōu)秀品質(zhì)的恪守和追求。這種通常被認為是前現(xiàn)代社會的傳統(tǒng)品格具有一定的南方社會文化意義,但福克納認為它屬于整個美國,屬于整個人類,并用他畢生的創(chuàng)作去維護它、闡釋它——從這個意義上講,《寓言》可謂集大成之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