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宇
我很喜歡在小巷中穿行,悠閑自在,從容不迫。
我不太喜歡在大路上走,大路上是夠?qū)挸?,但車多人多,熙熙攘攘,擁擠不堪。如果駕車,時時刻刻高度緊張不說,生怕前后左右突然竄出個車來,最哭笑不得的還是過紅綠燈。眼看著前面的車綠燈時過去了,自己加油往前沖,趕到路口時,卻變紅燈了,連忙緊急剎車,心中不免捶胸頓足一番;綠燈亮了,車子啟動慢了,后邊的車還會狂按喇叭催你,讓你這一路上就別有個輕松的時候。如果騎車,境況就更不同了,飽受汽車尾氣之苦是免不了的,由于速度與汽車不可同日而語,過紅綠燈也只能遵循“看見紅燈時快蹬車,看見綠燈時慢蹬車”的原則,當(dāng)然也有時運不濟的時候,你看見綠燈時,慢悠悠的在蹬車等它變紅燈,可綠燈就是不變紅燈,迫不得已,你又得狂蹬一番,在變紅燈之前勉強通過,當(dāng)然,這一路下來,汗流浹背那是不在話下了。
只有拐進了沒有紅綠燈的小巷子,心才一下子放松下來,風(fēng)景也與大路上的截然不同。路邊的小販與顧客討價還價;買菜的大媽拎著一兜兜的蔬菜瓜果,不緊不慢地回家準(zhǔn)備飯菜;放學(xué)的小孩子在路邊嬉笑打鬧,旁邊的大人們在催著抓緊回家;樹蔭下的石桌邊,看打牌的人數(shù)永遠比打牌的人數(shù)多;街邊樓下的路邊,三三兩兩的人們聚在一塊聊天;健身器械旁,鍛煉的人們在那壓腿伸腰;送外賣的小哥,騎著電動車在向路人打聽樓號;送快遞的三輪,停在路邊,等待著收件人。
只是,路比以前好走了。等轟隆隆的鋪路設(shè)備和忙碌的工人離開以后,小巷變樣了。以前坑坑洼洼的背街小巷不見了,路面變得平整通暢,四通八達;以前呲牙咧嘴的馬路牙子不見了,路邊的人行道變得板板正正,橫平豎直;以前一到晚上烏漆墨黑的黑胡同不見了,夜晚的小巷變得安詳寧靜,清凈無華:小巷像洗了個澡,換了件新衣裳,變得干凈利索,清爽而有活力。
其實以前,大路和小巷的待遇是不同的,大路關(guān)乎官員的面子,小巷關(guān)乎群眾的生活。大路修得越來越寬,越來越有檔次,越來越漂亮。不過,無論在大路上走多久,終歸你還是要回到小巷中去的,小巷雖小,可它連接的卻是千家萬戶。經(jīng)常給人們生活“添堵”的小巷被治理得干干凈凈,就像是一個胸中煩悶的人被理順了氣,立刻變得神清氣爽,血脈通達,的的確確是給群眾帶來了身邊的實惠。
世上的路有千條萬條,有大路也有小巷,大路有大路的風(fēng)光,小巷有小巷的別致。巷子雖小,卻是回家的路,路途再遠,家永遠是終點。其實,身后的大路終究是過客,家外的小巷才是歸途。
(紫菀摘自《淄博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