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敏
【摘要】小學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學科。為了讓每一個學生成為科學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文章從身邊的問題入手,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科學課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科學課;動手實踐能力;心理;情感;行為
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因此在科學課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從心理入手,激發(fā)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
《科學課程標準》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提出:“保持與發(fā)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fā)現(xiàn)周圍事手奧秘的欲望?!眱和焐暮闷嫘氖强茖W學習的起點,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時刻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的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奇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fā)展思維的最大動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在講《今天刮什么風》一課時,首先問學生:“你覺得今天天氣如何?”并且?guī)W生到室外感受天氣情況,回來之后讓學生再談談感受,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奧秘的欲望。學生只有對某事感到新奇,才會動腦筋思考,親身實踐,探索奧秘。
(二)以新激趣
新東西往往會激起學生探索事物的欲望,這是教師挖掘教學內容的新意,使之更有新鮮感。如在講《大腦》一課時,我讓學生利用Ipad自己去收集關于大腦的一些資料?,F(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利用,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動手中得到了知識,在實踐后得到了結論。
(三)以情激趣
在教學中,很多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性,教師要努力去撥響學生的“情弦”。例如《國旗怎樣升上去》這課,可以先讓學生猜測,討論,然后設計一個模擬升旗的小環(huán)節(jié),當國旗伴隨著激昂的國歌緩緩升起時,學生的情感瞬間被點燃。學生動了情,有了與教師同頻共振的情趣,這時教師再展示一段關于動滑輪和定滑輪在生活中的應用的課件讓學生認識,以情造像,圖情并茂,誘發(fā)了學生研究興趣,并突出了滑輪的實用價值,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四)以美激趣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在講授《建橋梁》時,我收集并制作了大量美觀的橋梁課件,如趙州橋、舟山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武漢二橋等。當這些美不勝收的橋梁映入學生眼簾并且學生驚呼“太美”時,不僅達到了認識橋梁的目的,更使學生從課件中欣賞到人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美,為學生順利進入新課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學當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和審美潛能,讓學生通過動手參與體驗教材之美。如能使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就會收到“唯恐聆聽不周,不知鈴聲之響”的效果。
二、從情感入手,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意識
(一)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實踐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主動參與的強度和實踐,距離越大,教學的難度就越大。因此,教師一定不要固定在講臺的一點,要在教室里來回走動,主動接近后排的學生,縮短與他們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二)給學生一種安全感
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都有一種畏懼心理,他們不會主動熱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為使這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從內心感到是安全的,要讓學生明白所做實驗結果的好壞都不會影響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做得不好時也不會受到教師和同學的嘲笑。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觀察,盡量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去欣賞學生,贊美學生,肯定學生的能力,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輕松愉快的語言給學生以安全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三)樹立學生自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每通過努力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產生成就感,而一旦動手操作遭到其他同學的嘲弄,他們便會喪失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估計每一個學生的能力,課堂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如果學習任務的難度定得過低,學生不費力就能夠完成,那么學生便會產生輕視心理;如果難度過高,學生會因為無法完成而喪失信心。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教師要把難度定在一個適當?shù)乃?。如何控制這個標準,就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隨機調節(jié)難度。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和鼓勵;當學生成功時,應給予表揚和肯定,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樹立信心,愿意動手、動腦參與創(chuàng)造。
三、從行為入手,鍛煉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一)注重觀察能力的訓練
實驗課首先要求學生要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在觀察中掌握實驗步驟、方法。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生良好觀察習慣的培養(yǎng),把實驗過程與指導觀察方法聯(lián)系起來,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動腦分析、動手參與能力。例如在教學《大腦》一課時,教師出示大腦模型,學生通過有序觀察,初步了解大腦的基本結構,然后通過自主探究收集資料,觀看視頻,進一步了解大腦的形態(tài)和結構,從而了解人體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
(二)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是鍛煉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分組實驗前,科學教師要根據(jù)學情分配好小組,并讓學生明確實驗目標、要求、步驟、方法,讓學生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和愉悅的心情下進行實驗,以提高分組實驗質量。在學生動手操作中,教師應發(fā)揮引領作用,個別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通過引導使學生獲取新知。
(三)學生動手設計實驗過程
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大都是由教師精心設計實驗活動,并一步一步演示實驗步驟,學生接受很被動。為打破這種禁錮,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讓學生設計實驗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在教學《電磁鐵的磁性》一課時,先提出“電磁鐵磁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在分析“由于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三個因素有關,至少要做六個實驗,每個實驗要考慮變量和不變量,哪個是變量,哪些是不變量”之后去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材料,最后動手實驗,以驗證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實驗過程中,不僅要動手,而且要仔細觀察,還要認真地填寫實驗記錄單。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了團結意識。
(四)開展課外動手實踐活動
學習科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課外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廣闊天地,學生能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開展課外動手實驗,給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和動手的空間,挖掘他們的動手潛能,培養(yǎng)他們動腦動手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比如課后讓學生進行科學小種植實踐;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利用好家庭吸盤掛鉤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