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辭就是人們在特定的言語環(huán)境中進行交際時,運用語言手段加強言語表達效果的言語現(xiàn)象。《課標》中對初中學段修辭教學提出的目標是: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這就強調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來理解修辭。
【關鍵詞】修辭;修辭手法;語言運用;閱讀賞析;表達效果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91-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段修辭教學提出的目標是: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這一句話非常明確地對修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修辭教學和課文教學的緊密結合,強調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來理解修辭。
那么,什么是修辭呢?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漫談語法研究》一文中說:“修辭好比穿衣服。人體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稱身;季節(jié)有春夏秋冬,衣服要當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盡相同??傊饔兴?。修辭就是講究這個‘各有所宜?!睋Q言之,修辭就是人們在特定的言語環(huán)境中進行交際時,運用語言手段加強言語表達效果的言語現(xiàn)象。修辭在我們的言語活動中普遍存在,只要你寫點什么或者說點什么,其中就像必定有語音、詞匯和語法一樣,也一定有修辭。初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加強修辭教學,并在作文教學中大膽指導學生實踐,讓學生接受修辭的熏陶,使他們逐步掌握修辭的運用規(guī)律,并循序漸進地轉化為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語言表達效果。
過去的修辭教學存在不少弊端,比如重辨識,輕效果;多空泛評價,少具體分析;重知識傳授,輕遷移運用等。在教學中,修辭被單純地作為一種知識,教材講的是各種修辭手法的特征,學生記的是各種手法的概念、例句以及如何對各種修辭手法進行甄別??荚嚂r,過去既考概念,又考甄別,包括給出幾個語句區(qū)分各是哪種修辭手法,或者從指定的語段中提取出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這樣,學生對修辭的學習,一直沒有很好地與表達緊密聯(lián)系起來,換句話說,就是雖然學到了一些修辭手法,但這些知識沒有最大程度地轉化為語言運用的能力,沒有發(fā)揮促進語言表現(xiàn)力提升的作用。
學習修辭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欣賞某種技巧,而是為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因而在初中語文修辭教學中,必須把著眼點由重“知識規(guī)則”轉向“知識和能力”并重,由重“辨識”轉到重“深入理解和把握”,并進一步延伸到“遷移運用”的指導上。能力的形成要在理解和運用修辭的語言實踐中實現(xiàn),所以,修辭教學必須在閱讀賞析和實際運用上雙管齊下。
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范文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多在品析語言材料上下功夫。選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這“美”的原因很大程度得益于作者的修辭功夫,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在語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比喻:“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粗略看來,這個比喻很普通,但是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精妙。講這句時,可引導學生分析:(1)為什么要用小搖籃作喻體呢?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在什么地方?學生可能會回答:形狀相似,四周高,中間低平。這種情況下則可繼續(xù)引導學生分析:(2)濟南被稱為盆地,正是因為四周有高山,中間低平。為何課文里不用“盆子”作喻體而用“搖籃”?學生可能回答,用搖籃更合適、更好。繼續(xù)追問:好在哪里?這就必須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理解。上文說:“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從其中曬著、睡著等詞語就可以明顯看出作者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濟南比作一個熟睡的“嬰兒”,這一圈小山則像“搖籃”一樣看護著孩子,更體現(xiàn)出了“濟南的冬天”的“慈善”與“溫晴”。這樣將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就不難理解用“搖籃”作喻體的原因和妙處了。再如這一冊《春》中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可將“偷偷地”刪去,用“長”字來替換“鉆”字,通過比較,讓學生感受到原句更生動,“偷偷地”修飾“鉆”,表現(xiàn)小草不知不覺,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賜,寫出小草具有人的靈性。用好了教材這個重要的資源,學生就會在大量感性材料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應該這樣做”的啟發(fā)。這方面現(xiàn)在多數(shù)人還沒有做好,教學過程還嫌浮躁,大量的語言教育資源被忽視被浪費掉了。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深入文本內部,重視體驗與感受,堅持由語言文字入手探明其內容,又由其內容回悟語言文字運用之巧妙。這種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學習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做法,真正把功夫落實到了字、詞、句、段及篇章,而且經常注意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來實現(xiàn)消化與遷移,學習效果肯定更好。
其次,在寫作教學中強化應用修辭的指導和訓練。對此,修改文章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自己的文章,同學的文章,或其他人的文章,都可以拿來作為修改的對象。修改過程中,老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那就是把那些欠準確、欠鮮明、欠生動的表達借助于修辭手段使之趨于鮮明、準確和生動。這是實戰(zhàn)演習,學生用已有的修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知道了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樣反復的訓練,鞏固所學的知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養(yǎng)成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和精益求精的好習慣,強化了語言表達過程中的修辭意識。這個做法比單純的辨析或仿寫幾個句子效果要好,因為有一個大的語言環(huán)境,更接近學生語言交際的常態(tài)。
第三,要注重修辭教學的系統(tǒng)性。初中語文教材中修辭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齡特征所限,我們運用教材進行修辭教學時應該有一個統(tǒng)籌安排,使修辭教學和作文教學基本協(xié)調起來,一般來說,初一可以側重于詞語的錘煉和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知識的教學;初二重點進行句式的選擇和對偶、反復、反問、設問等的教學;初三的修辭教學重心應放在“簡明、連貫、得體”和不同語體、語言風格等知識上,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修辭能力。
語文版課程標準七至九年級實驗教科書有關修辭內容的安排:在初中的六冊書中,共介紹了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都安排在九年級上冊,我認為不盡合理,分兩期編排在七年級和八年級比較恰當,便于教師統(tǒng)籌安排指導和訓練。
總之,要讓我們的學生能說會道和妙筆生花,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修辭教學的方法,不僅要注重知識規(guī)則的傳授,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各種修辭方法的能力,在閱讀賞析和語言表達的實踐中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理解和運用修辭的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周平,1961年出生,女,漢族,湖南省邵東縣,現(xiàn)供職于湖南省邵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是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