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鑫
自主化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自己造
■杜 鑫
針對一些外媒有關“《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讓中國技術取代外國技術”的聲音,工信部規(guī)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存在誤解的。制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旨在加快推進我國工業(yè)轉型升級,開展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端制造業(yè)也是為了滿足我國經濟發(fā)展、改善民生、保障國家安全的需要。
發(fā)展高端制造業(yè)、實現(xiàn)自主化,是中國制造追求的目標,但這并不是說所有東西都要自己造。一方面,從德國、美國等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的經驗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壟斷或掌握所有高端制造業(yè)。另一方面,各國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產業(yè),產品全球化采購是大勢所趨。以智能手機為例,知名品牌手機的屏幕、攝像頭、電池、處理器等零部件多是全球化采購。
那么,什么才是自主化?綜合一些學者和業(yè)內人士的觀點,大致可以總結出3個評判標準:能夠自主開發(fā)產品和工藝;擁有產品的知識產權;能夠自主控制技術。
根據(jù)這些評判標準,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xiàn)了自主化。中國商飛一位高管此前表示,C919的自主研發(fā)包含研制總要求設定、主要技術指標設計、飛機總體方案、制造總裝、供應商管理、試驗試飛、適航審定、客戶服務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性工作,這代表了我國擁有C919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前不久上線的“復興號”也對自主化進行了很好的詮釋: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了84%。
退一步說,即便C919、“復興號”上的所有零部件都是國產的,但是設計標準是國外的,那也只能算是國內組裝,而不能算是實現(xiàn)自主化。
自主化并不是要關起門來造東西,而是在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際上已有的先進技術經驗和產品,為我所用。中國高鐵發(fā)展走的就是“引進吸收消化再創(chuàng)新”的道路——從引進國外技術平臺到基于國外技術平臺自主設計,再到構建完全自主的動車組技術平臺。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主化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自己造,但是關鍵技術必須要掌握、核心零部件自己必須能造,否則就會受制于人。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指出,“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有所抬頭,發(fā)達國家在一些技術和產品上對中國實行嚴格限制出口,中國自己要掌握,因為這關系到經濟發(fā)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也關系到國家的國防安全。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不斷推進,將來,突破國外對關鍵技術的封鎖、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制造不用再糾結國產化率的問題,國產大飛機可以自信地飛到全球各個角落,高鐵也可以把“中國速度”帶到世界各地。當然,外媒也不用對此感到擔憂,在全球化、國際分工的時代,各有所長,沒有誰可以真正取代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