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春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內蒙古 呼倫貝爾021000)
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臨床研究
田迎春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內蒙古 呼倫貝爾021000)
目的 研究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共選取140例到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接受治療的泌尿系腫瘤患者,隨機分配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0例,給予研究組泌尿系腫瘤患者腹腔鏡手術治療,給予對照組泌尿系腫瘤患者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比較兩種手術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患者的手術用時短、住院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排氣時間早以及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差異系數皆P<0.05;并且經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均為100%(70/70),研究組患者中未出現術中轉開腹手術治療的病例。結論 經本研究的對比觀察,可證明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統(tǒng)腫瘤的效果特別顯著,大幅度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有效地減少了患者住院治療的周期,而且還顯著地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明顯地改善了泌尿系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還可大大提高泌尿系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望,該術式安全又有效,具有很高的推廣應用前景。
腹腔鏡手術;泌尿系腫瘤;臨床研究
泌尿系腫瘤通常是指發(fā)生在腎臟、腎盂、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一系列泌尿系統(tǒng)相關部位的腫瘤,屬于一種在臨床泌尿外科中較常見的腫瘤疾病。一般泌尿系腫瘤位發(fā)生于腹膜后,且發(fā)生位較深,給手術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術后恢復進度。臨床泌尿系腫瘤常發(fā)生于40歲以后的人群,且以男性患者居多,其患病率可約為女性的2倍。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中視野廣和術后恢復快、效果好等優(yōu)勢特點,已逐步取代傳統(tǒng)開放式的手術地位,該術式在臨床泌尿外科中被越來越廣泛的實施應用,且隨腹腔鏡手術指征和適應證的逐漸拓寬,腹腔鏡手術應用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療的效果也不斷優(yōu)化。為研究泌尿系腫瘤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現以本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接受治療的140例泌尿系統(tǒng)腫瘤患者為例,開展腹腔鏡手術應用效果的研究探索,現將研究工作及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共選取140例到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接受治療的泌尿系腫瘤患者,所選病例均正是為原發(fā)性癌癥,且經臨床各項檢查后均無手術禁忌證,皆可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96例,女44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5.2±2.5)歲;患者所患的泌尿系腫瘤類型可分為:23例腎臟腫瘤,5例腎盂腫瘤,22例輸尿管腫瘤,45例膀胱腫瘤,33例前列腺腫瘤,12例腎上腺腫瘤。將140例泌尿系腫瘤患者隨機分配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0例。分組后的兩組具有可比性,且對比一般資料無個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給予研究組泌尿系腫瘤患者腹腔鏡手術治療,給予對照組泌尿系腫瘤患者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
1.2.1 腹腔鏡手術治療:70例研究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囑其取仰臥位,腰橋抬高。做一個長1.5 cm的橫切口于腋中線髂嵴上2.5 cm處,待腰背筋膜鈍性分開后,利用食指推開,形成人工氣腹。穿刺針管直徑為5~10 mm,穿刺在腋前、腋后線肋緣??p合髂嵴上切口,置入直徑為10 mm的穿刺針管,建立CO2氣腹,壓力定為13 mm Hg。打開腎周筋膜,對不同類型的腫瘤進行不同手法的處理,如腎臟腫瘤:一般游離于腎臟和脂肪囊中,可將脂肪和腎臟整塊切除。腎盂腫瘤和輸尿管腫瘤:常游離于輸尿管下段和輸尿管的開口部位處,可徹底切除輸尿管的下端及腫瘤組織。膀胱腫瘤:可給予膀胱腫瘤根除術,囑患者取截石位,做臍下緣切口1 cm,建立人工氣腹,壓力定為14~15 kPa,分別在左右髂前上棘的上方3 cm、臍下2 cm及腹直肌旁插入穿刺針管,放置好腹腔鏡等必要的手術器械,進行根除術。腎上腺腫瘤:腫瘤游離于腎上腺,安全處理血管后,可行腫瘤切除術。前列腺腫瘤:可依照順序操作進行前列腺腫瘤根除術。1.2.2 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70例對照組的患者均接受傳統(tǒng)開放式的手術治療。做大切口于腹直肌旁或于下腹部和腰部做雙切口,探找病變之處并進行徹底割除,待無明顯出血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本研究中需要觀察的指標包括手術用時、住院用時、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還需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使用(平均值±標準差)單位表示出兩組的計量資料,加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可使用χ2檢驗,表達以(n、%)。差異系數在P<0.05的情況下,表示為統(tǒng)計學有意義。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臨床手術,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均為100%(70/70),研究組患者中未出現術中轉開腹手術治療的病例。
2.1 各項指標的對比:見表1,相比較各項指標,研究組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差異(均P<0.05)達顯著水平。
表1 比較兩種術式的各項指標(±s)
表1 比較兩種術式的各項指標(±s)
術后排氣時間(h)研究組 70 2.5±0.5 8.5±2.5 356.5±50.5 21.4±1.5對照組 70 4.7±1.5 13.5±3.5 530.5±70.5 54.5±2.5組別 例數(n) 手術用時(h)住院用時(d)術中出血量(mL)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術中,研究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6%(2/70);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43%(8/70)。術中,對照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7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10/70);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43%(22/70)。比較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P<0.05)。
在國內,腫瘤發(fā)病率中的泌尿系腫瘤實際上還并未占據重要的地位,但卻一直是較為常見的泌尿外科疾病,并且在泌尿系統(tǒng)中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fā)生腫瘤。尿路上皮常因尿液中的致癌物質而發(fā)生腫瘤,因尿液停留在膀胱中的時間最長,所以膀胱位成為泌尿系腫瘤最常見的發(fā)生位。本文通過對收治的140例泌尿系腫瘤患者進行隨機分組,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和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依據取得的數據結果顯示,與傳統(tǒng)開放術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手術用時短、住院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排氣時間早以及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充分說明治療泌尿系腫瘤可積極應用腹腔鏡手術,其優(yōu)勢明顯,該術式不做腹膜切口,不開放腹腔,僅借助腹腔鏡清晰觀察患處,依據病理結構進行手術操作,不對患者造成過大創(chuàng)傷,利于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經本研究的對比觀察,可證明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統(tǒng)腫瘤的效果特別顯著,大幅度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有效地減少了患者住院治療的周期,而且還顯著地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明顯地改善了泌尿系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還可大大提高泌尿系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望,該術式安全又有效,具有很高的推廣應用前景。
[1] 杜泉,徐曉峰,李楠,等.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臨床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12):1628-1629.
[2] 顧愷龍,付偉金.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臨床研究[J].現代養(yǎng)生,2016(8):311-312.
[3] 鄒德東,劉曉輝.腹腔鏡技術治療泌尿系統(tǒng)腫瘤的效果探析[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5,24(11):1180-1181.
[4] 付亞軍.腹腔鏡技術治療泌尿系統(tǒng)腫瘤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0(25):20-21.
[5] 田鑫.腹腔鏡技術用于治療泌尿系統(tǒng)腫瘤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2):79-80.
R737
B
1671-8194(2017)26-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