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紅 李 陽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0)
河北省蔚縣上蘇莊古村落調研
李慶紅 李 陽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0)
京西古堡村落歷史文化深厚,上蘇莊古村落被評為歷史文化明村,具有古堡村落的典型特征,從村落歷史發(fā)展進程、村落整體規(guī)劃布局、民居建筑、寺廟等方面對上蘇莊古村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上蘇莊,古村落,古堡
上蘇莊村位于北京西約240 km,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地區(qū)東南位置蓮花山腳下,山間有匯集的河水流向村落,歷史上為避免洪水泛濫,村民將村堡遷至到地勢較高的臺地上。上蘇莊處在張北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古代張北壩上地區(qū)游牧民族入侵南下,越過山嶺進入華北地區(qū),為了防御自保,在這一邊境區(qū)域駐兵把守,村民廣修防御工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氣候環(huán)境的特點造就了蔚縣古村落古堡的特性。
早在新石器時代,上蘇莊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在古堡西500 m處,村民建房時出土大量石磨、灶臺、盆碗等文化遺存。北魏時期上蘇莊已經是蔚縣境內一個人丁興旺、生活富庶的村莊。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為避免洪水摧毀村落,在原“底村”村東的一處高臺地上建造了新的村堡,取名“上蘇莊”?!吧稀比 吧献摺敝?,“蘇”取萬物復蘇之意,希望在新的莊堡中能夠萬象更新、平安生息。“上蘇莊”村名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在建堡初期,堡內有張、田、柳、孟、王五大姓氏,后來陸續(xù)發(fā)展和融合,姓氏與人口增多。上蘇莊村位于從淶源到張家口和北京進行貿易交流的商道上,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和融合,不同姓氏的村民共同建造和發(fā)展村落,民風淳樸、生活和樂造就了上蘇莊村民相互團結、樂善好施、崇尚文化的品質。
上蘇莊村民的民俗文化生活豐富,拜燈山民俗作為全體村民參與并世代傳承的民俗活動最具代表性。由于原村落的連年水患,村民們希望通過拜燈山的活動,以供奉火神庇佑村落不受水患侵害。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晚上眾人齊聚拜燈山廣場,在燈山樓的燈架上放入燈燭,并將燈燭擺成吉祥圖案或文字,村民叩首拜祭,點燃燈燭祈福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這一古老的民俗通過祖輩傳授傳承形式,歷經近五百年時間,依然保存至今。
村落在古堡規(guī)劃布局、堡門構思、街道設計等方面體現出了匠心獨運的巧妙設想。相傳,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上蘇莊立村建堡時,風水先生為其村址選在一條南偏東、北偏西,南北斜線走向的“龍脈”之上,龍首、龍尾均位于八卦五行中的土位。根據五行相生的關系,取火生土之意,在堡墻南端建起燈山樓一座,以供火神之用。又根據取五行相克中水克火的說法,在堡墻北端與燈山樓相對應建起一座三義廟,供奉劉備、關羽、張飛。傳說劉備是壓火水星,這樣就可以水火平衡,既求興旺,又保太平。
上蘇莊堡內地形東高西低,形成一定坡度,條條街巷又用山石鋪就,堡門位于地勢較低的位置,雨水順著石路排出堡外,泄洪十分方便。下雨時,雨水滴落在依就地勢的石路上,發(fā)出聲聲清脆響聲,這樣的村堡街道稱之為“響堂街”。堡內的街道和巷道作為村落布局的支架,將廟宇和院落空間相連接,廟宇位于街道的軸線兩端和節(jié)點上,民居院落方正布置在街道與巷道形成的網絡內,位于村落中心位置的關帝廟與北端的三義廟和南段燈山樓形成中心軸線,村落整體由堡墻圍合,堡門分布在村落的北側和東側,村落整個呈銅鑼型,是典型的銅鑼式寨堡。
古堡開北堡門,保存較完好。通過堡門進入村落,需要經過戲臺,圍著伸出的部分堡墻再向右方轉半個彎,出現堡門進入堡內。堡門兩側方建有一尖一平的建筑物,形似一只毛筆和一煙臺,充分體現了上蘇莊村民對文化的重視和崇尚。堡門門洞呈長圓拱形,大門厚實,地面鋪表面平實的石塊,見圖1。
位于村南部堡墻前的新建拜登山廣場,是在近幾年修建的,廣場呈方形,滿足村民拜燈山活動所需要的場地,鋪就地磚,近拜登山處筑以多層臺階平臺增強儀式感。圍合廣場的墻體繽紛的民俗繪畫體現著拜登山的鄉(xiāng)土精神和民俗文化,繪畫作品是由燕山大學的學生完成的,見圖2。
古堡經歷風雨的侵蝕,村落形制保存較完整,民居院落多閑置,民居建筑破損較多。古堡內的住宅規(guī)模有大有小,但均已院落組成單元,正方朝南居多。四合院建筑為明清風格,小住宅只有一個院落,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圍合而成,單數開間。住宅規(guī)模擴大必須增加一個院落,兩個院落或橫向并聯,或前后串聯,其間以院門、巷道或過廳相通,形成這種獨特的串聯院落。
古堡內有代表性的院落有:
趙峰大院。位于古堡東頭街北,坐北朝南,為四合院落。正房5間,卷棚頂,配有各1間東西耳房,兩邊緊臨兩個小門。東廂房6間,比較破損,西廂房3間破損嚴重,大門臨街面南開,大門西側建南房2間。進大門7 m處,原建有儀門已倒塌,整個院落取勢方正,青磚漫地,見圖3。
張林大院。坐北朝南,大門已毀。東、西廂房各3間,西廂房較好,東廂房墻角破損,檐下加斜撐。南房已毀。院內,平磚漫地,臺基壓檐用丁磚鋪砌,門前鋪石板。正房5間,兩側各有耳房1間,卷棚頂、木構及墻體基本完好,明間門窗保留較好:東、西廂房各2間,單坡頂、土坯墻及木構基本完好,門窗部分保留原狀,見圖4。
郭為大院。分后前后兩院。后院坐北朝南,廣亮大門位于東南,朝東開,正房5間,卷棚頂,其中東西各配有耳房一間。保存較好,板石鋪地,屋頂有破損。東、西廂房各3間,單坡頂、墻體及木構基本完好,屋脊完好,門窗大多保留原狀;木構及木雕基本完好,博風板局部脫落。院內,平磚漫地,臺基壓檐用丁磚鋪砌。前院兩進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位于南側,朝南開,保存較好,正房5間,卷棚頂,其中東西配有耳房各1間。板石鋪地,木雕精良。前院鋪地有板石、青磚及水泥三種;南房3間,倒塌1間,墻體及木構基本完好,門窗保存原樣,見圖5。
上蘇莊村堡內的寺廟保存較完好,在蔚縣地區(qū)不多見,再次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寺廟,進行詳盡的描述。
三義廟建造在上蘇莊北端堡墻上。正對拜燈山廣場的燈山樓,占據整個村堡最高的位置。登上三義廟要經過兩段臺階,廟門位于臺階中部的平臺。三義廟建筑主體在堡墻上的平臺上,建筑屋頂為懸山屋頂,出檐較深。建筑依然應用原始木構架,廟內墻上壁畫保存完好,栩栩如生,供奉劉備、關羽、張飛。三義廟的建造,最大的寓意在于一個“義”字。祈福村民團結,共同建設村堡,見圖6。
燈山樓。位于古堡南端,與堡墻相靠,與三義廟相對,為明代建筑,后多次重修。燈山樓用來祭祀火神,樓高5 m,寬2.5 m,進深2 m。樓內設有臺階式木架50多層,用來放置燈盞,擺出字形,拜燈山祭祀時,燈盞點燃,祈福平安。觀燈山樓的外貌雖然平常,但它是上蘇莊古堡流傳近五百年的民俗活動拜燈山的重要場所,見圖7。
關帝廟。坐落于古堡中心位置,橫向縱向主要街道的交叉位置。關帝廟建于明代,單檐硬山布瓦頂,五檁四掛,置前步廊。殿內供奉關帝畫像,東西山墻彩繪有關羽生平的故事圖案。廊上斗拱雀替完整,磚木雕飾雖有殘破,但清晰可辨,見圖8。
村落并沒有明顯人為規(guī)劃,整體形制基本維持原有村落面貌。村落入口的三元宮進行翻修重建,保留原有的格局和建筑形式。村落北端堡墻上的三義廟登廟平臺重新砌筑,建筑翻修內部的尊像及設施維持原貌。上蘇莊的響堂街依然是20世紀80年代鋪就的山石塊。沿街的幾戶大宅四合院大門墻體翻修,大門的木構保持原有形狀包括大門、門框、腰枋、門枕等。一些其他的院落因無人居住修繕,擱置破敗,大門木質侵蝕,院內雜草叢生,房屋墻體坍塌,而一些完整且保存較好的四合院也多閑置。但其明清民居建筑特征明顯具代表性和研究價值。古堡村落作為有機的建筑、院落、街巷、廣場、堡墻堡門的組合整體,每一部分都相互關聯,在村落的保護上,應更多的采取對村落整體的完整性的保護,對建筑物的細部保護和修繕。從而從最大的程度上保護上蘇莊古堡村落整體風格和建筑特色。這樣的保護方式需要政府和村民聯合采取保護措施,避免古村落的遺產被擱置,失去應有的光彩。
通過對上蘇莊古村落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村落整體規(guī)劃布局、民居建筑、寺廟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在多方面反映上蘇莊古村落村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發(fā)展歷程。為上蘇莊古村落能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古村落的建筑遺產和村落人民世世代代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得以保存。
[1] 羅德胤.蔚縣古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陸元鼎.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北京:中國工業(yè)出版社,1991.
[3] 張盛梅.禮制文化與中國古代建筑[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21):76.
[4] 李 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5):102.
[5] 單霽翔.把握新農村建設機遇 積極推進鄉(xiāng)土建筑保護[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6):15-18.
[6] 羅德胤.暖泉——固若金湯的城堡古鎮(zhèn)[J].中華遺產,2006(2):3-6.
[7] 羅德胤.西古堡[J].小城鎮(zhèn)建設,2003(11):320-321.
[8] 劉 青.河北省蔚縣暖泉鎮(zhèn)西古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碩士論文,2005.
[9] 鞠鶴寧.臺兒莊運河古鎮(zhèn)調研[J].山西建筑,2009,35(24):30-31.
InvestigationofancientvillagesinShangsuzhuangHebeiprovince
LiQinghongLiYang
(HebeiUniversityofEngineering,ArchitectCollege,Handan056000,China)
The historic cul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west Beijing is very profound. The ancient village of Shangsuzhuang is rated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astle villa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cient villag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village, the layout of the villag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he temples.
Shangsuzhuang village, ancient village, castle village
K928.5
A
1009-6825(2017)26-0017-02
2017-07-04
李慶紅(1969- ),女,碩士,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國家一級人防工程師;李 陽(1991- ),女,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