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平
做個教書匠難,終身做個好教書匠更難。
舊時把教書的人尊稱為“教書先生”,也有人把他們和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并稱為“匠”,如“木匠”“泥瓦匠”“銅匠”“教書匠”,對這些匠人(包括教書匠)有鄙視的意味,但是,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這些匠人,我們想要過上美好的生活更難以離開這些匠人。
教師的工作需要默默無聞、甘于奉獻、吃苦耐勞的精神。而近年來經(jīng)常聽到“不做教書匠,要做教育家”的豪言壯語,人們所說“教書匠”的含義,多半和“缺乏理想”“不會創(chuàng)新”“沒有個性”“簡單重復”等相聯(lián)系,忽略了教師的工作特質(zhì):從簡單細小的事情做起,樂于學習、耐心細致、持之以恒、默默奉獻的高尚品格,不追名逐利、不好高騖遠,踏踏實實地工作、坦坦蕩蕩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在工作中匠心獨具,逐步成為教育行業(yè)的“巨匠”。教育家是多數(shù)人的夢想,教書匠是多數(shù)人的現(xiàn)實;想做教育家,必先做好教書匠。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教書匠”的:“教師(含輕蔑義)?!闭Z言有約定俗成的特點,盡管“教書匠”就是“教師”,但因為“含輕蔑義”,所以教書匠自然就不是“好教師”了。該詞典還把“匠”解釋為:第一,“能工巧匠”之“工匠”;第二,指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詣的人。無論哪個含義,教書匠都不應該被“輕蔑”!“匠人”應該是擁有一門手藝,通過雙手不斷錘煉為了對技藝和品質(zhì)追求更高追求的人。匠人易獲,匠心難得。匠心的獲得是伴隨著身體的痛苦和疲倦,內(nèi)心的煎熬,思考和錘煉,逐漸變成內(nèi)在享受與平靜的過程。
被稱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中謙虛地說自己一生都在做“教書匠”,爬格子。被譽為“多面統(tǒng)一的大家”的北大教授吳小如先生在榮獲2013年“子曰”詩人獎時也說自己只是一個“教書匠”,不是詩人。
最近認真拜讀了贏得美國的“最佳教師”稱號的弗蘭克·邁考特的《教書匠》,頗受啟迪。在弗蘭克·邁考特筆下,可以看到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教書匠”。
這位教書匠擁有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手段,他特別會在教學中以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他的很多做法,富有個性,更富有創(chuàng)新,當然,在我看來,比所謂“個性”與“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他一顆純粹的教育心,他的無比真誠,還有他發(fā)自內(nèi)心對學生的愛!在許多人對教書匠不以為然的時候,弗蘭克卻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為《教書匠》,但正如有讀者評價的那樣,他是一位“偉大的教書匠”!
最讓弗蘭克·邁考特開心的不是這個全美“最佳教師”,而是他贏得了學生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為了不讓孩子死記硬背那些枯燥的拼寫和規(guī)則,他居然讓學生帶菜譜來讀,后來更是讓學生發(fā)揮所長,帶各種樂器來伴奏,把菜譜唱出來。這樣不但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快樂,而且讓他們增加了詞匯量,認識了很多先前都不知道的單詞以及拼寫,從而獲得啟發(fā)。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學生時,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思想去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創(chuàng)造出真正屬于自己和學生的課堂。
愿終生做一位好的教書匠,一旦選定你的職業(yè),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熱愛自己的工作,窮盡一生之力磨煉自己,匠心獨具,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巨匠”。
(作者單位:江蘇武進鳴凰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