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生 楊洋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是錢學森同志向溫家寶總理提出的 “錢學森之問”。這個問題震撼了所有從事教育的人們。關于人才的培養(yǎng),基礎教育責無旁貸。每個學生都是杰出人才的候選人,但即使在分層教學的情況下,這些候選人的個體差異仍舊存在。對學生群體進行劃分是一線教師在潛意識中自主進行的活動,而傳統(tǒng)的劃分思想存在著極大的弊端,為了更好的避免這種弊端,我們有必要借助任朱利(Renzulli.J.S.)的人才培養(yǎng)理論來審視我國現(xiàn)今基礎教育自身的相關方面。
一、任朱利天才觀相關理論
1957年,前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的成功使美國意識到天才對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由此天才教育(或稱為超常教育)便登上了美國的教育舞臺。任朱利,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曾擔任美國國家天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天才觀主要包括三環(huán)天才模式和全校范圍教育模式。至今,任朱利的天才觀在美國的超常教育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任朱利認為天才是三環(huán)(three rings)相互作用且高度發(fā)展后有效結合而成,這三環(huán)分別是:第一環(huán):中等以上能力。包括抽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能力和藝術才能,領導才能等特殊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通過智力和成就測驗來獲得,中等以上的能力要求得分115以上。第二環(huán):對任務的承諾(主要指執(zhí)著精神)?!胺欠驳某兄Z是指超越廣泛時間局限而卷入一個問題的魄力,包括對任務的動機,興趣,執(zhí)著的精神等?!贝谁h(huán)是決定高成就者最主要的特征。第三環(huán):較高的創(chuàng)造力。包括思維的靈活、流暢與縝密,對新事物的敏感,勇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等。
任朱利認為單獨的第一環(huán)因素不能直接誘發(fā)一個人的成功,富有成果的人在校期間不都是優(yōu)秀學生。相比之下第二環(huán)才是高成就者最主要的特征。但是判斷一個天才的第三環(huán)因素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三環(huán)天才模式確定的天才候選人需要接受三類活動:一般性探索活動,集體培訓以及個體或小組研究實際問題的活動,這便是于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全校范圍豐富教學模式。其最大優(yōu)點就是不再單純通過測驗(特別是智力測驗)或學習成績來鑒別天才,天才的鑒定是在學習,活動和研究等方面動態(tài)的考察,在培養(yǎng)和發(fā)展天才的過程中尋找天才。
二、教師劃分學生群體的現(xiàn)狀
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而言,學生大體會被歸入三個群體:上等生群體(或稱為尖子生)、中等生群體和待進生群體。劃分學生為某個群體的標準主要是參考學生的成績(即智力因素)和排名(百分比因素)。這種劃分標準難免會造成教師對各學生群體關注度的不同。
(一)利用智商百分比方式劃分學生群體
上世紀初期,美國心理學家特鰻(Terman)就利用智力量表測驗的方式來鑒別天才兒童,得分大于等于140以上的兒童就屬于天才兒童,這部分兒童占總數(shù)的1.3%左右。然而,在美國這種智商百分比法確定天才兒童的方式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受到了質疑。但是至今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教師們還是習慣性地利用這種方式來劃分學生群體,即教師通過學生分數(shù)(智力因素)和排名(百分比因素)來把學生劃分為上等生、中等生和待進生等群體。這種劃分學生群體的方式既簡單又迅速,因此在教師教育中一直占主導地位。
這種智商百分比方式劃分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缺陷:第一,德育教育的缺失。由于教師把學生成績和排名看得過于重要,就很可能忽視德育教育,教育者們甚至會出現(xiàn)溺愛式地把分數(shù)高、排名靠前但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劃分到上等生群體,致使最終我們培育的某些尖子生成為了所謂的人才,用“智慧”在社會上走歧途。第二,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受到忽視。根據任朱利先生的三環(huán)天才模式理論,一個天才不僅可以表現(xiàn)在智商方面,還可以表現(xiàn)在某些特殊才能領域,例如在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特長。由于過度強調智力方面的因素,學校的音體美等學科教師人數(shù)及課程設置受到了影響。盡管某些學??赡艽嬖谒囆g特長生和體育訓練生,但這些學生大多是出于自愿,而并不是教師挖掘而來。缺少教師在廣泛學生群體中發(fā)現(xiàn)和挖掘具有這些特殊才能(或才能潛質)學生的過程,使得這些藝術天才的候選人被大量埋沒。
(二)非智力因素在劃分學生群體方面不受重視
我國最早的天才教育始于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建立了少年班,收錄理科方面表現(xiàn)超常的學生進行中國的天才教育。目前 “有少年班的大學從高峰時的13所下降到僅剩中國科技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兩所,而中學少年班則僅剩10所左右?!庇行W者認為“30多年的經驗教訓表明,超常教育萎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超常教育沒能走出‘超常教育是教育的不公這一人為的陷阱?!逼鋵崳赡艿脑蚴禽斔偷缴倌臧嗟膶W生并不是真正的天才候選人,他們可能缺少真正天才的某些品質。
在任朱利的三環(huán)天才模式中就提到關于非智力的因素,概括而言主要包括較強的執(zhí)著精神和較高的創(chuàng)造力。任朱利認為,高成就者的顯著特征不是較高的智商而是較強的執(zhí)著精神,包括“強烈的興趣、熱情和愛好,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努力工作、獻身實踐,充滿自信,善于擺脫自卑……”在學校教育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們具備了這種較強的執(zhí)著精神,但他們并不一定是傳統(tǒng)標準下的上等生,也就是說在中等生和待進生群體中也不乏有很多具備這種非智力因素的學生,只是由于教師太注重智力因素而沒有去開發(fā),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精神。同時,對于天才而言,較高的創(chuàng)造力是必備的條件,主要表現(xiàn)在思維敏感,好奇心,對新觀點的接受和敢于冒險等方面。錢學森之問中杰出的人才主要指的就是具備較高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天才,可見這一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地位。同樣具備這種非智力因素的學生也大量分散在中等生和待進生群體里。審視利用傳統(tǒng)方式(利用智商百分比法劃分學生群體)劃分出的學生群體,根本就是嚴重忽略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教師劃分學生群體的新設想
傳統(tǒng)的劃分學生群體的方式沒有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在劃分學生群體中非智力因素需要考慮進去,甚至占據主要地位。受任朱利天才觀的指導,筆者大膽假設出劃分學生群體的新設想,如下圖:
任朱利的天才觀強調執(zhí)著精神是高成就者的特征,因此,筆者認為無論其他特征如何,欠缺執(zhí)著精神的學生都被只能劃到待進生群體。本表沒有先利用智力因素(標準二)來劃分學生群體,學生優(yōu)秀的成績和名次可能是來自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格限制的結果,一旦沒有了限制,缺乏內在執(zhí)著精神的學生便會止步不前,更不會終身學習。教師教育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執(zhí)著精神。在標準一的前提下,能否表現(xiàn)出擅長某一或多個學科或領域便是上等生和中等生的差距。對于中等生而言,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在某學科或領域的進步。而上等生要注重在創(chuàng)造力方面的提高,需要強調的是對于上等生而言,只需一個學科或領域優(yōu)秀便可,不需要是每個方面都優(yōu)秀的全才。這個表格把學生分為了四個群體,分別是待進生、中等生、上等生和天才后選人。同時也暗示出對前三個學生群體進行教育的方向,例如上等生群體就需要著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通過這個表格,在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前提下,教師劃分學生群體的結果預期會與利用智力百分比方法劃分的結果大相徑庭。筆者認為,代替“急功近利”地提高學生智力的過程,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發(fā)展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天才的真正之道。
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本文強調的執(zhí)著精神,下屬包括很多的子因素,如何對各個子因素進行考察又成為了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而隨著大數(shù)據時代的到來,這種執(zhí)著精神也需要不斷被豐富以合作,探究等品質??梢姡瑢澐謱W生群體的新構想需要教育者對影響學生的各個因素重新定性與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