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金子
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主要講述了講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露了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表達了封建制度以及社會陳腐觀念的批判。魯迅先生的小說不僅受到國人高度評價與追捧,更受到國外讀者支持。英譯本《吶喊》在國外一度暢銷。探究魯迅英譯本小說《吶喊》中的文學交流,可以為《吶喊》小說集的進一步研究與思考提供另一個思考角度。因此文章結(jié)合自身的閱讀與探究,嘗試對魯迅英譯本小說《吶喊》中的文學交流進行探究。
【關(guān)鍵詞】魯迅;英譯本小說集《吶喊》;文學交流;文學傳播
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會體現(xiàn)一個時代的主要特征,會反映出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魯迅現(xiàn)實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集《吶喊》正是在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社會背景下,小說集中的每一篇小說都表達著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對社會腐朽陳舊的傳統(tǒng)的一種批判,小說集《吶喊》被國人贊賞為對封建社會有利批判的武器。而國際社會對于文學作品的相似愛好以及魯迅現(xiàn)實豐富的批判思想又將小說集《吶喊》推向了世界,同樣《吶喊》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追捧與贊賞,充分贊揚魯迅先生對于封建社會徹底的批判思想。料及英譯本小說集《吶喊》對從新的角度閱讀《吶喊》、對了解外國讀者看法、對進一步感受魯迅先生的思想、對中外文學的交流借鑒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現(xiàn)階段作品賞析的過程中,相關(guān)讀者不僅要了解原著、了解推向國外的英譯版本,更應(yīng)當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學交流作用進行思考。
1 英譯版小說集《吶喊》真實社會寫照
英譯版小說集《吶喊》同樣也借助充實的語言表達出了對舊社會的批判以及社會矛盾的反饋,借助小說中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英譯版小說在國外同樣受到了高度的贊揚,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1.1 從《狂人日記》看“人吃人”的社會
《狂人日記》以“瘋狂的語言”和深度的思考描述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英譯版同樣將這一描述展現(xiàn)在外國讀者的面前。通過小說中語言的描述,在當時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在當時國人麻木與惡念的指使下,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出現(xiàn)在眼前,無論是人還是吃人的人都失去了純潔的靈魂,只有瘋子還有可能突破封建束縛,獲得心靈的一片純潔。小說以狂人狂語表達了對封建社會壓迫的批判與不滿,與國際社會對封建制度的批判相融合。
1.2 從《阿Q 正傳》看當時人的病態(tài)
英譯版小說集《吶喊》中《阿Q 正傳》同樣將主人公阿Q原汁原味的描述出來,阿Q是一個飽受欺負、剝削的懦弱之人,他想反抗,反抗整個社會,但是當時的封建制度又束縛著他,使他內(nèi)心的抑郁無法發(fā)泄。這正是封建制度下常人的心態(tài),遭受著封建制度的壓迫,內(nèi)心憤恨不已,但是卻無法反抗,只能默默承受。與國際社會對封建社會的看法相似,魯迅先生的描述受到了國外讀者的一致認同。
1.3 從《孔乙己》看科舉制度對有識之士的抹殺
封建科舉制度的殘留致使有識之士難以發(fā)揮學識,難以為國家做出貢獻。小說《孔乙己》刻畫的就是一個被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在封建科舉制度的壓迫下,孔乙己忙于八股教條,自視為讀書人,卻常常囊中羞澀。窮困潦倒的讀書人在當時封建科舉制度的壓迫下成為了眾人的笑柄。魯迅先生從各個方面表達了對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不滿,受到了國際認可,因此其作品也被外國作者稱道為“對封建制度的徹底批判”,迎合國際視角,其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為文化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 魯迅英譯本小說集《吶喊》的文學思想交流
除了社會的真實寫照,魯迅先生英譯本小說集《吶喊》受到國際認可的主要原因是其對封建社會的徹底批判,是其對傳統(tǒng)陋習的一種徹底否定,是其對當時社會矛盾的一種揭露,無論是對封建歷史的批評,還是其在當時社會下的“吶喊”聲,都是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了解魯迅現(xiàn)實英譯本小說《吶喊》的同時,讀者更應(yīng)當從其作品所表露出的文學思想感受國際社會讀者的文學觀點,繼而為中外文學交流提供有力的借鑒與橋梁。
封建壓迫與反封建歷史是整個國際社會都經(jīng)歷過的一個階段,國外讀者從其國內(nèi)發(fā)展歷史、國內(nèi)文學作品中早已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以及對封建社會批判、反抗的痛快。因此當英譯本充分表達魯迅先生通過作品揭露封建社會腐朽破敗之時,國外讀者的思想與魯迅現(xiàn)實的思想碰擦,英譯本小說集《吶喊》受到了國外讀者的追捧。而同時,在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背景下,魯迅先生不僅沒有被社會所壓迫,沒有失去靈魂,而是向當時的有識之士一樣,借助筆桿發(fā)出“吶喊”聲,叫醒沉睡中的國人,揭露社會的矛盾,推動國人思想意識的覺醒以及進步。這一在當時社會難能可貴的精神借助英譯本充分傳達,使得魯迅先生的思想能夠充分的被國外讀者所吸收,繼而激發(fā)國外讀者的思考,激發(fā)國外讀者在現(xiàn)當代社會繼續(xù)保持斗志,永不停息。思想上的交流不僅使得作品本身受到外國讀者的認可,更使得中國文學受到外國讀者的追捧,為現(xiàn)有條件下中外文學的思想交流撕開了一道口子。
3 結(jié)束語
文章結(jié)合實際的閱讀與思考,就魯迅英譯本小說《吶喊》中的文學交流做出探究。通過英譯本的完整表達,魯迅先生對于封建社會“人吃人”、人的懦弱、封建科舉對有識之士的壓迫等社會真實寫照充分的表達出來,受到國外讀者的認可。而同時,在思想方面,魯迅先生對封建社會的批判迎合了外國讀者對于封建社會的看法以及批判觀點,而其自身在其創(chuàng)作背景下“吶喊”聲受到國外讀者的敬佩,使得國外讀者在閱讀之余繼續(xù)思考,與魯迅先生進行對話交流。英譯本小說集《吶喊》通過文學思想的交流與傳播,推動了外國讀者對國內(nèi)文學作品的認識,為國內(nèi)外文學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參考文獻
[1]李菡.魯迅英譯本小說《吶喊》中的語言文學[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2(24):29-30.
[2]張麗華.“誤譯”與創(chuàng)造:魯迅《藥》中“紅白的花”與“烏鴉”的由來[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01):64-78.
[3]翟曉麗.生態(tài)翻譯觀照下的《吶喊》萊爾英譯本解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0):178-180.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中學 河南省南陽市 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