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典
[摘 要] “生活即教育”與數學教學密切相關。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一種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有效策略。應用時,應從現實生活出發(fā),將教材的內容與生活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引領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聯系生活經驗,經歷學習體驗,讓學生愛上數學,會學數學、用數學。一線數學教師要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代替數學課所應有的“數學味”,只有處理好數學和生活的辯證關系,才會使數學課堂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 生活教育;數學教學;應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個筋斗”,目的是說明“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一個鳥放在林子里面”,教育的全部都應該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這一思想,與現行新課標理念不謀而合。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笨梢?,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不單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還應包含啟發(fā)思維、質疑解惑、情感和態(tài)度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這便需要一線數學教師著力踐行“生活即教育”思想,善于把數學教學和生活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1]
一、情境創(chuàng)設注重生活化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僅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提倡數學問題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這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將鳥放回林子之中”的生活教育思想。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做到“學以致用”,這樣的課堂,學生能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將新知識與自己的已有經驗相銜接、相融合,從而實現為我所用。
1.創(chuàng)設畫面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生動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數學由抽象變得具體,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材還原到現實生活,把課堂教學與生活相融合,呈現出‘生活畫面來幫助學生學好數學”。[2] 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可出示車輪分別是正方形、橢圓形、圓形的自行車,讓學生選哪輛自行車騎最好。借助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引入即將學習的內容,一方面激起了學生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生活處處需要數學知識。
2.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突破學習瓶頸
現行小學數學教材使用彩印的圖文向師生再現豐富多彩的數學情境。教師如果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或模擬或改編,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行程問題”時,“相向”“相背”及“相追(同向)”中解題思路有的學生難以理解,就是不明白什么情況下該用“速度和”“速度差”。這時,教師可以讓他們扮角色上講臺,分別模擬不同的情境并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由實際活動抽象出問題“模型”,然后再來解決相關問題。在經歷“直觀形象→抽象模型→解決問題”之后,他們就能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緊密性,學習難點迎刃而解。再如,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時,可讓學生課前調查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見到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并認真做好記錄,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根據學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用多媒體課件再現生活實景,分類比較,思考為什么有的地方用三角形,有的地方卻用平行四邊形,從中得出“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平行四邊形則易變形”,還了解到日常生活中運用了它們的特性,這就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
二、課堂問題關注生活化
“數學課堂離不開‘問題,不能只關注結果,更應關注過程?!?[3] 教師應通過讓學生提問和向學生提問來了解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培養(yǎng)他們學必有疑、有疑必問、有問必思的好習慣。數學課堂問題生活化,主要是讓學生緊密聯系具體生活實際來進行提問和回答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
1.捕捉生活素材,活化問題生成
要讓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師應“對數學習題中的具體情節(jié)和數據作以適當的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取代”。[4] 如教學“9加幾”時,可創(chuàng)設小朋友去春游的情境:“老師和同學們坐著公交車來到了公園門口,可是大家都進不去,怎么回事呢?”學生稍加思考便知:那位小朋友不知道買多少票,此時順勢提出:到底要買多少張票呢?我們來看看有多少個小朋友參加了春游:左邊一批是9個小朋友,右邊一批是5個小朋友,合起來是多少個小朋友呢?如此,不僅啟發(fā)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fā)現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還引起他們對實際問題進行探索的欲望。
2.結合生活經驗,提升問題意識
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自主提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教學“位置與方向”時,如果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就會事半功倍。雖然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四個方向:東、南、西、北,但是,要想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還要結合距離與具體的角度,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何化解這個難點?教材中特意安排了“方向的相對性”這一學習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比、聯系來找出其中規(guī)律,然后再運用規(guī)律來使確定位置簡便些。比如,甲地在乙地東偏南30度500米處,那么乙地就在甲地西偏北30度500米處。這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發(fā)現了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類似的情況?這樣,學生就會聯想到“左—右、前—后”等,很快體驗到雖然方向變了,但距離仍是一樣的。
三、練習設計體現生活化
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化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 。[5] 現行小學數學教材增添了許多適合不同學段需要的課外數學知識,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中最能體現“生活即教育”的是“數學廣角”與“生活中的數學”。把數學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用數學眼光去審視、研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他們就會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積極意義,進而確立“用數學”的意識。
1.“觀察式”練習,審視生活問題
生活就是數學的倉庫,數學的原型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練就一雙慧眼,善用數學眼光審視生活問題。如教學“數據的收集整理”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放學途中遇到紅燈時,數一數另一方向經過的大客車、小汽車、摩托車各是多少輛。再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以要求學生用硬紙板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正長體。這樣把數學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 [3]
2.“實踐式”練習,研究生活問題
數學知識就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之中。用數學知識來分析、研究生活中的問題,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到學校的籃球場實地走一圈,弄清周長的含義;然后小組合作,進行相關的測量計算;最后,引導學生對“長+長+寬+寬”“長×2+寬×2”“(長+寬)×2”等不同算法進行評選。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體驗到數學知識的發(fā)展過程,還鍛煉了思維,發(fā)展了能力。
3.“應用式”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要及時地為學生提供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機會,促使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更主動地應用數學。如教學“有關面積計算的應用題”的時候,學生掌握了怎樣量窗戶的長和寬,并能算出窗戶的面積。此時,可讓學生算一算生活中做窗簾實際要用多少米布。由于學生生活經驗的支撐得以主動建構,他們就會想到窗簾實際上要比窗戶略長一些,寬一些,對于面積較大的窗戶,生活中需要做兩幅窗簾對著拉,這就需要考慮到它們重疊的部分等。在實際應用型練習中,學生會切實感受到生活中充滿數學,體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
參考文獻
[1]陳麗平.淺談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J].學生之友,2013,(04).
[2]陳書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導學,2013,(23).
[3]朱耀溪.走近生活學習數學[J].小學教學研究,2008,(06).
[4]朱曉杰.讓數學與生活同行[J].考試周刊,2011,(03).
[5]陳家益.數學問題生活化教學探討[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1,(S1).
責任編輯 李杰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