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喜梅
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音樂傳播考察
——評《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
文/謝喜梅
書名: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
作者:杜亞雄
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定價:48.00元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zhàn)略,對我國各領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成為我國學術研究的新領域。具體到“一帶一路”對音樂學術研究的影響,豐富多彩的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音樂活動拉開了音樂文化國際交流的新序幕。就現(xiàn)狀來講,目前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術界定尚未達成國際共識,在眾多的學術研究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xiàn)象普遍,甚至是以地方利益為主導的狹隘之思,嚴重制約了“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研究與傳播的健康發(fā)展。對此,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杜亞雄在成功出版《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一書后,再次出版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一書,成為“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研究的“雙珠”,全面記錄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之魅。
由杜亞雄主編、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一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我國東南沿海各地、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的音樂文化,本書有著非常強的時代前沿性。該書不僅介紹了昆曲昆劇、江南絲竹、山東鼓吹等傳統(tǒng)音樂,同時介紹了非洲鼓樂、印度拉格、阿拉伯木卡姆等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細讀本書有利于加深對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經典音樂的認識與理解,又有利于科學考察和梳理中外音樂交流史。
就結構框架來講,《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主要有兩大特色,包括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綜合考述。首先,該書在全面審視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歷史和演變軌跡的前提下,從我國沿海重要交流之地的音樂活動入手,循序漸進、由近及遠地對沿線各地音樂文化進行評介,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乃至非洲沿線各國的音樂事業(yè),是當前學界有關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構思精妙,宏觀把控,理論體系非常完善。其次,該書按照海岸線上的樂種分布詳細評介塤之傳播、山東鼓吹的傳播、福建南音的海外傳播、海南調聲等地方樂種。在此過程中,作者非常注重實證論述,同時采取方法對印度拉格、阿拉伯木卡姆和非洲鼓樂等著名樂種進行詳細評介。
就細節(jié)論述來講,《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同樣形成了兩大特色,包括音樂本位和豐厚內容。首先,該書堅持音樂本位的原則,摒棄以文化學、社會學、民族學等跨學科交叉研究的觀念,在所有局部音樂交流活動研究中圍繞音樂這一中心展開鋪展性論述,每一章節(jié)都會引用大量的音樂史料,涉及范圍包括樂譜、樂典和樂器等,其中樂譜主要以地方民族曲譜為主,這主要是基于音樂的大眾化傳播來考量的。例如,江蘇民間音樂中引用了小調《孟姜女》、山歌《五姑娘》和民歌《茉莉花》,同時作者特別強調對那些罕見樂譜的印證,包括叫賣調《賣梨膏糖》、越南民歌《過橋時給風刮去了》、泰國民歌《雨絲》等,這些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評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重點關注其代表作者獨特的學術思維和視角。其次,該書語言簡潔、內容翔實、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道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大餐,具有非常強的可讀性。作者作為民族音樂學家,有著扎實的理論功底,這不僅是其學術研究的階段性總結與升華,而且是其人文情懷的釋放與呈現(xiàn)??梢哉f,《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是以專題研究為突破,以小見大地涉獵民族音樂學諸多領域的成功探索,為廣大讀者打開了一扇快速了解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窗口,特別是以音樂為切入點來彰顯中國古代外交活動的無限精彩。
此外,《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對某些“常識”的新解也成為一大特色,包括阿拉伯木卡姆的概念、海灣地區(qū)薩烏特的內涵、江蘇民歌《茉莉花》等。作者憑借淵博的知識儲備和實地調研,結合近年來的學術前沿成果,從全新的角度出發(fā),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進行意義建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當然,需要重點指出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領域,如鄭和下西洋中的非洲音樂就是以往學術研究中所不曾見的,因為作者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模式對非洲的打擊樂和節(jié)奏形態(tài)等進行客觀闡述,而是以樂器為切入點對音樂的內在特征和風格進行剖析,這無疑是對充滿神秘色彩的非洲傳統(tǒng)音樂的一次全新開拓,是以現(xiàn)代思路為背景的一次全新學術解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樂開始之處即為語言停止之處,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存在巨大的語言隔閡,但音樂的超語言性無疑成為最好的共通語言,是了解一個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的最佳路徑。所以,作者明確指出,用音樂交流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進而帶動其他領域的合作互動,是推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落地的有效途徑,而《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將成為重要的助推劑。
作者單位 玉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