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缺樹少水的城市,不管它裝扮得多么五光十色,也是沒有精氣神兒的。
長春雖然沒有大江大河環(huán)繞著,但它擁有兩塊宜人的水域:南湖和凈月潭。它們就像一雙飄逸的水袖,在舞動的一刻,一只彎在了心臟部位,散發(fā)著清輝;另一只則躍過肩頭,像一道閃電,飄向遠方。
對于在山里長大的我來說,進入城市最大的苦楚,是嗅不到樹木的清香氣了。城市也不是沒有樹,人行道上,公園里,總會看到它們的影子。由于被高樓壓迫著,被濃重的汽車尾氣熏染著,被蜂擁的人流簇擁著,不管多么高大的樹,看上去都顯得孱弱;而且樹的氣色也不好,葉片通常是萎黃寡綠的,給人病病怏怏的感覺。
可是,長春這兩只水袖中掩映的樹,卻是郁郁蔥蔥,蓬蓬勃勃的。究其原因,大約是這座城市綠化好,樹多了,聯(lián)合抵御外部環(huán)境的能力便也增強了。還有,長春人憐惜樹,我注意到鬧市區(qū)的商鋪前,沒有店家欺樹,在它身上張貼廣告,或是將消夏的涼棚搭在它身上,使它能在天地間自由地生長。
我去過三次長春,每次都要到南湖公園走走。這座居于市中心,對老百姓免費開放的公園,是市民散步和休憩的好地方。一個人若是起了煩惱,不消走多遠,就可以看見湖面上迤邐的晨光,看到落枝于湖畔垂柳上的夜鳥,你的心境就會漸漸平復起來。我注意到,與前幾年不同的是,南湖公園多了一道風景,就是遛狗的人多了。而公園的小路上,卻看不到我在哈爾濱居住的小區(qū)花園里隨處可見的狗屎,說明長春的市民是有社會公德感的。愛犬遺矢了,主人把它及時清理掉了。
長春的一只水袖蕩在了南湖,而另一只妖嬈的水袖呢,甩在了十八公里外的凈月潭。我喜愛的山名,都在天府之國,一個是峨眉山,一個是青城山。最愛的水名呢,是西湖。真是奇怪,東湖和南湖,與西湖比起來,就是少了些韻味。除了西湖,云南的水名與它的風光一樣是美不勝收的,如瀘沽湖,洱海,蝴蝶泉,撫仙湖等。在東北,我心目中的最佳的山名是長白山,最美的水名呢,就是鏡泊湖和凈月潭了。
凈月潭興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解決城市用水問題,當局截斷了伊通河的支流,修建了一座大壩,在三座山間蓄水,讓積水與自然的泉眼相匯合,形成一個人工湖。這個湖比市區(qū)的南湖足足大上四倍,有四百多萬平方米。為了保護水源地,環(huán)湖大量植樹,使這里擁有了八千多公頃的森林。在城市里少見的紅松和樟子松,在這里隨處可見。林木之茂盛,植被之豐富,讓我聯(lián)想起童年的大興安嶺。在林蔭路上徜徉,看著有著半個世紀樹齡的大樹,聽著陣陣鳥鳴,你有置身原始森林的感覺。微風起來了,它先是做了樂師,譜寫了動人的松濤聲,接著又化作了香水師,把樟子松樹身上好聞的松脂氣播撒開來。
在松林間走了一程后,我們來到一個小碼頭,登上一艘艘小船,游覽凈月潭。機動船形如梭子,兩丈來長,可容四五人坐。但見其他小艇的同伴都穿上了橘黃色的救生衣,紛紛離了岸,可我們搭乘的那艘小艇卻因為沒有配備救生衣,落在最后。開船的是個十七八歲的小伙子,他正處在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華,哪甘其后,把船開得飛快??墒菦]容他暢快五分鐘,汽艇突然一個趔趄停了下來,原來油門短路了。因為沒穿救生衣,我又不會游泳,再加上汽艇驟停時劇烈顛簸,左搖右擺,感覺水就要漫進汽艇,我驚叫起來。同船的舒婷還有心思與我開玩笑,說是落水后她可以救我,我的長頭發(fā)好抓。油路暢通后,小艇奔向彼岸,我才懂得,在水路拋錨,是多么的可怕!凈月潭在那一刻,好像正表演著悲劇的唱段,因而水袖顫動,抖個不休。而一座人工湖,能如此煙波浩渺,給游人以驚險,說明它造化深,氣象萬千,這樣的潭,便有點得道成仙的意味了。
我羨慕長春有這樣兩條云卷云舒的水袖。雖然它們都不是天然的,卻給人渾然天成的美感!它們的存在,也為現(xiàn)代都城,提供了再造自然的典范。
凈月潭這名字,按照我的解釋,是洗濯月亮的潭。試想,一潭能除掉月亮浮塵的水,又怎能不給風塵仆仆的旅人帶來別樣的清涼呢!
(選自《遲子建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