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北京 100144)
漸進式早期活動在重癥患者護理中的重要應用
劉紅霞
(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北京 100144)
對重癥患者實施早期活動已被證明是安全可行的,可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減少機械通氣時間(MV)、醫(yī)院和重癥監(jiān)護室(ICU)住院時間,同時改善患者認知和功能性預后,減少譫妄的發(fā)生率和持續(xù)時間。本文綜述了漸進式早期活動開始和結束的指征、漸進式早期活動的實施過程。
早期活動;重癥患者;護理
漸進式的早期活動是循序漸進的對患者實施活動力度的改變,包括由仰臥位至側臥位、全范圍關節(jié)運動、坐位、離床活動等[1]。雖然,近年來危重患者的早期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仍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如嚴重虛弱、多種導管和監(jiān)護儀器的安置、人工氣道的建立以及為減少躁動或降低能量消耗所使用的鎮(zhèn)靜藥物和不穩(wěn)定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等而難以實現(xiàn)[2]。
ICU患者早期活動無統(tǒng)一定義,國內外學者各有看法。翁衛(wèi)群等[3]研究的早期起始時間是患者轉入ICU 24 h內。耿夢雅等[4]認為ICU患者早期活動起始時間應以病情穩(wěn)定后越早開展越好,不必限制具體時間。Lipshutz[5]將ICU患者早期活動定義為生理功能穩(wěn)定時開展的活動或鍛煉。
Cameron[6]等通過文獻綜述總結出ICU患者早期活動啟動指征早期活動的啟動指征:有言語刺激反應、無焦慮以及無顱內壓增高等神經系統(tǒng)的指征;心率≥40次/min且≤130次/min、收縮壓>90 mmHg(1 mmHg=0.133 kPa)且<200 mmHg、平均動脈壓>65 mmHg且<110 mmHg等心血管系統(tǒng)指征;呼吸頻率≥5次/min且≤40次/min,血氣分析時PaO2/FiO2>200 mmHg、PaCO2<50 mmHg、pH值>7.30、氧飽和度>88%和機械通氣時FIO2≤0.6、PEEP≤10 cmH2O等呼吸系統(tǒng)指征;有無持續(xù)靜脈鎮(zhèn)靜、無計劃性拔管、無活躍胃腸道失血等指征。
霍普斯金團隊提出醫(yī)務人員為ICU患者早期活動所需做的準備,首先組織一個優(yōu)秀的指導團隊為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包括醫(y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PT)、呼吸治療師(RT)等[7],之后根據患者的病情,應用鎮(zhèn)靜程度評估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進行評分,根據患者的RASS分值將其分為5級,并實施Ⅰ~Ⅴ級相應級別的干預措施。見表1、表2。
表1 RASS評分方法及活動耐受分級
表2 漸進式早期活動具體實施方案
由文獻[8-9]總結的終止早期活動作業(yè)的指征包括:心率:<40次/min;>130次/min,新出現(xiàn)的節(jié)律異常;血壓:收縮壓,舒張壓下降>20%,平均動脈壓<65 mmHg或>110 mmHg;呼吸頻率:<5次/min或>40次/min;脈搏血氧飽和度:<88%~90%;機械通氣:Fi02≥60%,人機不同步;意識狀態(tài):患者煩躁,要求加大鎮(zhèn)靜藥物劑量,患者拒絕。
目前多領域的會議及指南均提及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但缺乏早期活動安全標準及具體實施方法的共識或指南,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危重患者的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但重癥醫(yī)學工作者的任務已不僅僅局限于減輕病痛,提高生存率,而是拓展到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長期生存質量,促進其身心全面康復。在ICU建立早期活動護理理念,逐步形成規(guī)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ICU護理模式是醫(yī)務人員共同奮斗的目標。
[1] 王愛蓮,許傳英.不同吸痰時機對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排痰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13(4):25-26.
[2] 吳奇云,沈 蕾.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的研究[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5,14(12):73-74.
[3] 翁衛(wèi)群,陳立軍,嚴麗華.早期活動干預對心臟直視手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14):49-51.
[4] 耿夢雅,陳美華,蘇思敏,等.ICU機械通氣患者早期運動干預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4,21(10):36-38.
[5] Lipshutz A, Gropper MA. Acquired Neuromuscular Weakness and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esthesiolo gy,2013,118(1):202-215.
[6] Cameron S, Ball I, Cepinskas G, et al.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critical care unit: a review of adult and pediatr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5,30(4):664-672.
[7] Hopkins RO, Spuhler VJ, Thomsen GE. Transforming ICU culture tofacilitate earlymobility[J]. Crit Care Clin,2012,23(1):8196.DOI:10.1378/chest.10-0466.
[8] 尹光嘯,謝曉潔.ICU患者早期活動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6,4(4):551-552.
[9] 楊 婕,楊 蓉,王穎莉.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早期活動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12(35):57-58.
R473.5
A
ISSN.2096-2479.2017.39.190.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