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森
胡小石原籍嘉興,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為晚清舉人,曾在南京候補,故舉家遷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師從興化劉熙載,受劉氏影響,很早就引導胡小石走上博學多能的道路。
1906年小石先生考取了兩江優(yōu)級師范預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學堂監(jiān)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賞,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導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介紹他拜于散原老人陳三立門下學習詩學,由專習唐人七絕入手,而后兼習各體,他所作絕句,旨趣神妙,風調(diào)雋美,直追中晚唐。陳三立先生贊其詩:“仰追劉賓客(禹錫),為七百年來罕見?!苯袢隋X仲聯(lián)主編的《近代詩鈔》錄入小石詩作達八十多首,稱其風格獨特。先生寓滬時,滬上寓居不少遺老,其中不乏宿學之士,有幸向他們請教,獲益很多。
20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曾給學生講授過修辭學、詩歌選作、中國文學史等課,許多課程尚屬“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階段。先生講課,于每一時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時代文學,分別其主流與支流,探究其來龍去脈,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規(guī)模。這在當時是很有獨創(chuàng)性的。
小石先生治學作文就是這樣追求獨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決不俯仰隨人,亦步亦趨。他講《招魂》,不僅根據(jù)《史記》屈原傳贊來糾正王逸以來認為是宋玉所作的錯誤看法,斷定為屈原所作,而且從考古學角度列舉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證,由此推知詩中所寫楚國貴族生活確有現(xiàn)實依據(jù),并非虛飾夸張,不是過之而是不及;他認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懷王之魂,非楚國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愛與崇敬的詩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稱贊杜甫是一位“詩國革命家”,作詩總是以求新為貴。老杜以詩描寫時事,為詩之歷史化;以詩發(fā)抒議論,為詩之散文化。至于老杜沖決舊藩籬,化賦為詩,在詩史上獨辟一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對杜詩含英咀華,深得其中三昧,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小石先生對杜甫的摯愛是深厚而綿長的。在他離開人世的前一年,在南京大學紀念校慶舉辦的講座中,七十三歲高齡的他以抱病之身,走上講臺,滿懷激情地把自己最喜愛的詩人杜甫及其詩作精華《北征》與《羌村三首》介紹給廣大師生。聽眾很多,除了中文系的師生,還有外系師生,整個大教室內(nèi)座無虛席。無論是在當年的中央大學,還是在以后的南京大學,胡小石都是最有學術威望、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
授課之余,先生常邀學生數(shù)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幾個老字號菜館品嘗佳肴,或是去清涼山掃葉樓飲茶品茗。先生好昆曲。抗戰(zhàn)前,蘇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沒多少人聽,而胡小石每場必到,他與黃侃教授總是合買幾十張票,邀請弟子們觀看。每到精絕處,他一鼓掌,學生就在后排響應,齊聲叫好,向演員表示鼓勵。弟子們時常到家中拜訪,師生談笑風生,樂此不疲。每到就餐時分,弟子起而告辭,他總是熱情留客吃飯。當時市面上柴草緊張,保姆見胡小石又留客吃飯,面帶難色:“先生,家中沒柴燒了?!焙∈粦穑骸安灰o,把我書房里的報紙拿去燒就行了?!?/p>
讀到這般雅事,今人笑則笑矣,但先生在舉手投足間蘊藏的匠心,卻是讓人深味。
胡門弟子、著名教授程千帆曾憶:一日,先生讀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讀著讀著,便情不自禁地拿著書唱了起來,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先生把書一擲,對諸生說:“你們走吧,我什么都告訴你們了?!焙∈某詈蛿S書,完成的是一次次漂亮的以心傳心:我把什么都告訴你們了,夫復何言?
(選自《學苑奇峰——文史學家胡小石》,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