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鋒
人以德為先,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_@就需要我們不但要教書,還要育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時處處都要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無一例外。教師要時時處處關注學生的需要,深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其他方面,盡可能對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交融、心與心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我在工作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一、在學生中樹立榜樣
我們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會帶動學生積極地向好的方面發(fā)展,這種言行的實施是非強迫性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結果,能使學生很好地接受,不至于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他們會很自主地選擇好的行為去做,改掉不良的言行。
在教學中,一方面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在學生中樹立教師良好的形象,做到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如上課前我提前兩分鐘或更多的時間到教室,提前做好我自己的準備工作,然后對學生說:“我準備好了,你準備好了嗎?”這時學生會在你的帶動下,積極地準備好。另一方面,還要表揚準備快的同學,樹立學生中的榜樣,讓學生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樹立榜樣要貫穿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從而保證課堂秩序井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抓住小事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
我們知道教育中無小事,任何瑣碎的事情的背后都蘊涵著巨大的德育因素,我們如果能夠抓住這些小事,并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會受益匪淺。因為事實勝于雄辯,任何大道理都是基于一定的事實才歸納總結出來。運用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避免了呆板的說教,有事實作為教育的基礎,學生會樂于思考事情的對與錯,培養(yǎng)了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
有一次,我到三年級二班上課,上課預備鈴正打著的時候我走進教室,卻看到幾個學生爭論不休,其中一個學生還哭哭啼啼的,看得出來她很委屈,其他學生也顯出混亂的樣子,實習的老師在一旁勸阻也無濟于事。我當即讓學生停止了喧鬧,立即坐好。但為了不影響受委屈的學生情緒,我首先問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經過我的一一追問,得知一個女孩王某的古箏指甲不見了,她懷疑是她旁邊的女孩邵某拿的,而邵某卻不承認,說她根本都沒有拿她的指甲??墒峭跄硡s堅持她的意見。我說:“你憑什么說是邵某拿你的指甲了?你看到了嗎?”她說沒有,可是她說:“我聽何某說的,何某說是邵某拿我的指甲的。”我又去追問何某:“你親眼看到邵某拿王某的指甲了嗎?”“沒有,可是我確信是她拿的。”這時我生氣地說:“沒有親眼看到的事我們是不能隨便說的,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們怎么能聽風就是雨呢?這樣會冤枉好人的,知道嗎?”“何某,你沒有親眼看到邵某拿王某的指甲就不應該說是邵某拿的,你明白嗎?”那個孩子低下了頭,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其他同學也應該記住這個教訓的。好了,鈴聲就是命令,我們應該上課了,雖然沒有找到指甲,但是我們必須上課了,你們說是嗎?受委屈的同學現(xiàn)在要放下思想包袱,我們下課再來找指甲好嗎?”同學們都打起精神上起課來。我在課前兩分鐘內很好地處理了這件小事,收到了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學中這樣的事時有發(fā)生,面對這些事情,我們不僅僅是簡單地說教,還要發(fā)動學生對這件事進行討論,向學生滲透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生會因為是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更加認真地去面對,并形成正確的認識,教育效果好。在處理這樣那樣的事情過程中,我們自身的教育能力、隨機應變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說是教學相長也。
三、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使學生形成愛提問題,善于動腦筋思考,不怕困難,敢于實驗的動手實踐精神
教學中我總會對敢于發(fā)問、敢于質疑的學生提出表揚,使學生意識到科學就需要這樣的精神,另外我還經常給學生講述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讓學生從科學家身上學到可貴的精神。我認為教給學生科學知識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意識到我們應該熱愛科學,敢于攀登科學高峰,從身邊科學做起就是達到了科學教育的目的。
對學生的德育滲透是貫穿于教學始終的,它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只有共同攜起手來,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他們的進步注入動力。
總之,把育人擺在工作的首位,除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還要樹立時時想著學生,處處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在適當?shù)臅r候向學生滲透德育思想。做到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心心相連,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對話,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最終形成健康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倪嘉龍.小學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A].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探索[C],2012.
[2]徐麗平.農村小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