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華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將致力于使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問題,形成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在世界面臨知識經濟的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呢?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一、激發(fā)思考問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思考是智能的核心,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只有通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才能把知識內化、掌握、應用。
1.以質疑促進學生思考。以“質疑—判斷—掌握”的形式激發(fā)學生思考。學生理解能力低,對應用題不理解。盲目猜想應用題的運算方法,則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小華家里有10個桃,吃了3個,還剩幾個?教師指導學生認真讀題,做完題出下面問題:
(1)小華吃了3個桃,他家里桃子個數是增加還是減少了?
(2)計算結果是7個?還是13個?
(3)應選擇加法還是減法計算?
這樣設問題,把學生思路由猜想轉到依題思考判斷計算結果上來,掌握減法意義。
2.以討論促進學生思考。在課堂上,學生不但是學習的主體,而且是發(fā)現者,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思維沖突,使學生探索并討論結果,實現課堂信息的多元化交流。如讓學生思考9+5=□時,可以讓學生想5分解成兩個數,學生想后,請討論為什么5分解成3和2不對?為什么5分解成1和4對?通過討論加深理解“湊十法”。
3.以操作促進學生思考。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為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如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時,可要求學生對照算式25-19=□進行學具操作。要從25根小棒里拿出19根,應該怎樣拿?學生操作中遇到:個位上的5不夠9減怎么辦呢,組織學生討論后,再讓學生把操作過程加以完整復式。結合豎式講明理由,順利地歸納出退位減法的計算法則,并使法則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一個問題,求異求佳。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思維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和探索規(guī)律是教學中較常采用的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
1.一題多變是適當改變題目的結構,把一個題目改變成許多題目或將問題逐步引申和發(fā)展,使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縱向和橫向的遷移。如:工人計劃修一條24千米的公路,已經完成了318千米,完成了百分之幾?可變?yōu)椋海?)工人修一條24千米長的公路,已經完成了75%,完成了多少千米?(2)工人計劃修一條24千米長的公路,已經完成了75%,還有多少沒完成?(3)工人計劃修一條公路,已經完成了75%,完成了18千米,這條公路全長多少千米?(4)工人計劃修一條公路,已經完成了75%,還有68千米沒有完成,這條公路長多少千米?
2.一題多解是同一個問題,讓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現思維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chuàng)性。如:水稻選種用的鹽水,鹽的重量占鹽水重量的20%,現在有60千克鹽,可制成這樣的鹽水多少千克?配制時要加水多少千克?啟發(fā)學生用多種方法解。解法一:用分數知識,已知鹽的重量占鹽水重量的20%,可求鹽水重量。60÷20%=300(千克),水:300-60=240(千克);解法二:用比例知識,通過鹽的重量占鹽水重量的20%,可知鹽重量與鹽水重量比是1:5,即設鹽水為x千克。1:5=60:x解得x=300,水:300-60=240(千克);解法三:用倍比法:通過鹽的重量占鹽水重量的20%,可知鹽水重量是鹽的5倍,即鹽水60×5=300(千克),水:300-60=240(千克)。
3.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做到能讓學生思考問題,力求讓學生能獨立思考,學生能操作的,力求讓學生動手,學生能得出結論的,力求讓學生歸納總結。如:在教學圓錐體積時,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做實驗,動手操作。通過實驗可看出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體積有什么關系?然后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圓柱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最后讓學生自己推導圓錐體積公式。
通過這樣發(fā)散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思維開闊,思維靈活、流暢,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富有成效的想象,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通過聯想,能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有利于學生認識新的事物,產生新的設想。如:低年級教學9+4=13,除教材講的“湊十法”計算外,還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其他方法。其中“減補法”思考方法:4的補數是6,用9減去4的補數6得3,3加10得13。這樣思考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又如:林場有2800棵楊樹,柳樹比楊樹多1500棵,松樹比柳樹少1200棵,松樹有多少棵?改成逆解題:林場有楊樹2800棵,比柳樹少1500棵,柳樹比松樹多1200棵,松樹有多少棵?這樣培養(yǎng)學生從逆向去思考問題,防止思維定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四、重視并鼓勵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不依常規(guī),尋求變異,對已有的信息、材料,從不同的角度、方向或途徑,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學生求異創(chuàng)造性欲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對已有信息進行大膽歸納、類比、重組或猜測,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方法地進行嘗試,提出合理的、新穎的、獨特的解決方法。如:飼料小組養(yǎng)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數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學本題時,可鼓勵學生:(1)把白兔只數看作“1”。(2)把黑兔只數看作“1”。(3)把黑兔只數看作1倍。(4)黑兔與白兔的只數比1:5四個角度、四個思考思路來思考。讓學生充分地突破常規(guī),拓展思路,尋求各種解法,找出最佳方案。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大大地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
總之,小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樹立一種意識,凡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學生能獨立發(fā)現的,決不暗示。要面向全體,鼓勵質疑,激發(fā)創(chuàng)造。
參考文獻:
程高飛,王欣禧.淺談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5(4):85-8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