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要】黨報的法制報道是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黨報的法制報道工作,要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積極傳播法治思想,廣泛宣傳憲法和法律知識,提高全社會遵守法律的自覺性;要做到客觀真實,所報道的具體法律案例要真實準確,符合法律法規(guī);要注重社會效果,既能夠滿足廣大讀者對社會熱點案例信息的需求,又確保媒體做到尊重司法獨立性,做到客觀、公正、中立、透明和時效;要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回應公眾關切,行使好新聞報道權、媒體監(jiān)督權;法制報道要接地氣,讓法制報道為群眾喜聞樂見,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關鍵詞】黨報;法制報道;客觀真實;社會熱點;接地氣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法制宣傳教育越來越重要,黨報在法制宣傳報道方面也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黨報的法制報道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促進法制建設、弘揚良好道德風尚、傳播法制精神”的社會職責。黨報的法制報道無論在宣傳法律內容方面,還是在反映執(zhí)法情況和報道法律案例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引導、勸勉、警示和疏導的作用。法制報道作為重要的普法手段,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推行,涉及當事人的命運、聲譽和利益,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做好黨報的法制報道工作,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一、法制報道要樹立法治理念
法制報道最根本的宗旨是要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這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和靈魂。作為黨報,一方面要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遵守憲法和法律。另一方面要積極傳播法治思想,廣泛宣傳憲法和法律知識,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崇尚法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識,提高全社會遵守法律的自覺性。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法治理念,這是新時期法制宣傳的必然要求。法制報道需要傳達的是法治精神,承擔著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幫助人們提高法律素養(yǎng)的使命,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迪。如2015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新鄉(xiāng)大學生掏鳥窩被判刑10年半案件,《河南日報》在同年12月3日刊發(fā)了《逮小動物攤上大事不是一個人的悲劇》的報道,對案件進行了詳細解讀,既解答了公眾的疑惑,又傳播了相關法律知識,起到了非常好的社會作用。黨報的法制報道既要教育和引導社會大眾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同時,又要告訴社會大眾在遭到不法侵害時,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很多熱點事件的報道中,主流媒體必須帶頭提倡法制和理性,不能用媒體審判討好公眾的嗜好,那樣必將對和諧社會產生更大的傷害?!盵1]只有廣泛宣傳法治精神,并將其貫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huán)節(jié),讓法治精神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行動指南,真正做到信法、守法,才能真正把我國的法治建設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在法治建設中,法制宣傳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黨報的法制報道不但要做好法律法規(guī)的解疑釋惑,也要做好法律公平、正義精神的傳遞與弘揚;不但要對一些重要法律事件進行必要的案情介紹,也要傳遞法律事件體現(xiàn)的法律價值和法律內涵;不但要做好一些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的客觀報道,而且要對案件的法律適用情形和立法精神進行深入解讀,及時回答公眾疑問。樹立法治理念,要求黨報工作者要有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尊重法律規(guī)定的保密權、沉默權和親親相隱制度,運用好法律賦予的權利,把握合法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機會。在涉法案件的新聞報道過程中,對涉及國家需要保密的事項,必須無條件保密;對涉及當事人的商業(yè)秘密等信息資料,應該自覺履行保密義務,嚴格保密;對涉及當事人的身份、肖像、檔案材料等個人信息,在非必要或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必須嚴格保密;特別是在未成年人犯罪領域,更應該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不能直接公開當事人的姓名、親屬及家庭背景等情況。黨報工作者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思想和“我是媒體我怕誰”的特權意識。要及時了解法律變化,找準自己活動的底線。從一些法制新聞報道中,如大學生掏鳥窩案件、人大畢業(yè)生嫖娼案、一些電信詐騙案的新聞報道,新聞媒體對人民法院關于金融詐騙罪量刑規(guī)定進行的解讀,新聞媒體對諸如浙江吳英非法集資案、南京許霆案等一些具體案件判決合理性的質疑,都體現(xiàn)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通過這些法制新聞報道,一方面向公眾普及了有關法律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向廣大群眾傳遞了法律精神,使公眾不但要“知法”“懂法”,更要“信法”,真正在全社會樹立法治理念。
二、法制報道要做到客觀真實
新聞與法律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就是真實。“新聞記者借助選擇事實、選擇旁觀者的見解,把那種反映事實真相的說法凸顯出來,才能有效地引導受眾的認識?!盵2]法制報道的真實性,要求在新聞報道中每一個具體的新聞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法制報道在寫作過程中的思考、提煉、整理,所用字、詞、句,引用證據(jù),編制標題等,都要準確無誤,客觀真實;有關法律事件的表述要真實,事件情節(jié)的敘述要真實,事件中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要真實,人物思想變化的介紹要真實。法制報道不能過分渲染夸張,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實;法律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要真實準確,經得起核對;法律事件的背景介紹,包括事件的發(fā)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要真實;不僅所報道的單個法律事件要真實準確,而且在對法律事件的把握上,要做到本質上以及發(fā)展趨勢上真實準確,使法制報道體現(xiàn)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的統(tǒng)一,杜絕片面性和絕對化的報道。
法制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等于不加分析、不予取舍的有聞必錄。要正確把握法制新聞的真實性,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法制新聞發(fā)生的事實,進行客觀、公正、符合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分析研判,從而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并在此基礎上保證正確的輿論導向。正如《華爾街日報》主編保羅斯·泰格所說,最重要的因素是遵循事實。法制報道必須完全立足事實、引用事實,并以事實為根據(jù)進行判斷,事實性真實是法制新聞真實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而這一真實性需要法制新聞工作者深入實際、認真采訪,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通過對事實的反映和再現(xiàn),是法制報道真實性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法制報道必須源于事實,恪守真實,不夸張、不虛構,努力做到法律真實。黨報法制報道要傳播事實真相,就要求黨報廣大新聞工作者必須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所涉及的司法機關、法律事件、涉法案件及當事人和執(zhí)法、司法工作人員的司法行為進行報道時,必須真正做到用法律事實說話,不偏不倚、客觀報道、公正報道。如2015年各級黨報對一些網(wǎng)絡大V違法事件的報道,由于做到了充分尊重事實、尊重法律,因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可,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endprint
三、法制報道要注重社會效果
法制報道由于其特殊的社會屬性,更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黨報作為主流媒體,在法制報道中,更要特別注重社會效果,使黨報的法制報道既能夠滿足廣大讀者對社會熱點案件的關注心理,對熱點案件相關信息知情權的需求,起到新聞媒體的告知功能、警示功能、啟迪功能和監(jiān)督功能,又能夠使新聞媒體做到尊重司法獨立性,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公正性、中立性和時效性。
黨報的法制報道要有選擇性。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涉法案件現(xiàn)場報道要避免血腥場面渲染,不對犯罪手法作詳細報道,避免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不對案件現(xiàn)場作案痕跡等細節(jié)進行報道,避免給案件的偵破工作帶來困難;在案件偵破期間,不對案件偵破進展情況進行報道,避免對案件偵破造成干擾;在案件審理期間,對未經判決的案件,不做對嫌疑人和當事人的定性報道和審判建議等主觀性報道;案件報道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受害人的保護,包括個人隱私、生理心理健康等;對社會公眾人物,包括一些文藝明星、體育明星、社會名人及其家屬涉案的新聞報道,要注意把握輿論導向,避免將涉法案件報道錯位成娛樂新聞。如前一個時期在新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的王寶強、馬蓉離婚案,許多黨報都非常注意社會效果,沒有跟風炒作。法制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俱進,認真學習法律方面的新知識。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親親相隱”制度,明確規(guī)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拒絕作為證人出庭”,這意味著一些重大案件涉案人員的親屬也有權拒絕媒體的采訪報道。
黨報的法制報道要客觀全面。要選擇最能傳播事實真相的角度進行報道。要善于從法律層面上觀察研究法制報道方面的問題,對那些涉法案件要在占有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法與非法、罪與非罪的問題,研究案件報道可能出現(xiàn)的正面與負面影響問題,把握好輿論導向,增強全局意識,在報道的過程中要做到瞻前顧后,對案件的現(xiàn)狀和可能的發(fā)展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從普通的法制新聞題材中挖掘法律前沿問題,從普通的案例中洞悉新聞背后的法制。增強法制新聞報道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黨報的法制報道要正確處理案與法、案與人的關系。在法制報道中既要關注案件,更要關注法律、關注情理,寓法于案、寓理于案,防止出現(xiàn)見案不見法、見案不見理;要善于挖掘案例中的人文內涵,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情理、法理;要嚴格依照法律程序,進行合法合規(guī)報道。對于未定論的涉法案件,不能超越訴訟程序,進行預先定性定罪式的報道和評論,而要多作程序性報道,避免出現(xiàn)“無罪變有罪,小罪變大罪,此罪變彼罪”的“媒介審判”現(xiàn)象。法制報道過程中對法律事件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必要渲染和細致刻畫是必要的,這樣可以使法制報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但要防止出現(xiàn)對案件細節(jié)部分的過度描寫和對當事人情感的過度刻畫,避免使法制報道故事性、趣味性強而教育性、警示性不夠,甚至走向娛樂化的問題。作為黨報,對涉法案件的宣傳報道,要特別注意對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預判,在報道中要增強自律意識,避免為了追求獨家報道、吸引讀者眼球而千方百計地去挖掘隱私,進行惡意爆料和刻意炒作,而是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導向。全面公正、真實準確、客觀審慎地進行宣傳報道。
四、法制報道要關注熱點難點問題
密切關注法制建設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是黨報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黨報的法制報道要善于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報道,向讀者揭示法律事件、案例背后那些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的法律問題、社會問題等,以引起社會的重視,盡快去研究解決這些問題,使政府決策更加合理、科學,同時,培育民眾的法治意識、理性和科學精神。如2013年震驚全國的鄭州“皇家一號”案,共抓獲刑事犯罪嫌疑人260余名、查扣追繳贓款贓物價值近3億元人民幣,分別給予155名違紀違法公安民警、檢察官黨紀政紀處分或組織處理,32人被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逗幽先請蟆穼︵嵵荨盎始乙惶枴毕盗邪高M行了全程跟蹤報道,及時向社會傳遞相關案件信息,回應公眾關切,向社會大眾宣傳相關法律,引導群眾增強法律意識,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覺性。法制報道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為黨報,要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履行好法制宣傳的責任。既要引導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到立法過程中來,又要加強執(zhí)法過程中對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讓執(zhí)法收到更好的社會效果,在全社會形成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huán)境,同時,要加大以案說法的宣傳力度,要努力使每一個所報道的案件,都能夠成為向廣大讀者展示法律權威、傳遞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的載體,能夠讓廣大讀者真切感受到法治帶來的實惠和便利,通過法制宣傳報道,行使好新聞報道權、媒體監(jiān)督權,著力在全社會培養(yǎng)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觀念;著力在全社會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碰、法律底線不能越的觀念;著力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違法可恥、守法光榮觀念。
五、法制報道要接地氣
法制報道深受群眾的喜愛與推崇,是因為法制報道既具有特殊的社會性、大眾性,又具有鮮明的貼近性、傳導性。法制新聞必須貼近受眾,把讀者關注的法律視點,作為法制新聞報道的著力點、興奮點。黨報從事法制新聞宣傳的同志,要在法制報道的實踐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放低姿態(tài)、放下架子,和人民群眾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法制報道,反映群眾的訴求。越接地氣,越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法制新聞工作者越能夠采寫出真實可信的新聞,越能夠捕捉“法制新聞背后的新聞”,越能夠了解和掌握那些更需要關注、更有看點的細節(jié)和線索。法制報道要接地氣,就是要廣泛接觸實際、接觸老百姓,反映普通民眾的愿望、訴求,這樣,法制新聞報道才能有底蘊、有內涵,才能有味道、有看頭,才能有影響、有力量。法制報道要說老百姓想說的話、講老百姓能懂的理,讓法制報道為群眾喜聞樂見,達到宣傳法律,解釋法律,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的宣傳效果。
總之,黨報法制報道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方方面面,在新形勢下,作為黨報從事法制新聞報道的編采人員,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法律素養(yǎng)、提高業(yè)務能力,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如此,才能把黨報的法制宣傳工作做得更好,為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建明.新聞的第七要素及新聞見證者[J].新聞愛好者,2016(11).
[2]駱正林.網(wǎng)絡炫富事件中社會輿論的三種期待[J].新聞愛好者,2016(11).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社)
編校:王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