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行
在跟哈佛大學的教授和學生近距離接觸之前,我也是有很多想象的。在我的想象中,這些智商超常的人,在生活中應該時常有驚人之舉,學習能力也應該是超強的。然而,通過一年多的觀察,我倒沒發(fā)現(xiàn)他們覺得自己有多聰明,相反,他們似乎還認為自己挺“笨”的。
比如說,我剛開始學習做實驗時,頭幾次面對貴重的儀器都手忙腳亂,參數(shù)沒調(diào)好,出來的結(jié)果連自己都覺得不可靠,心里特別著急。實驗室的美國女孩杰克琳安慰我說,她花了整整6個月才完全掌握。在她剛開始做小鼠的實驗時,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把能想到的錯誤都犯了一遍。”不過,馬上有資深的技術(shù)員告訴她:“等你做完100只小鼠,你就不會有問題了?!彼麄兯坪鹾芟嘈胖袊囊痪淅显挘骸笆炷苌?。”
在中國的文化中,我們似乎喜歡掩飾自己很努力的事實,而期望給別人留下一個很聰明的印象。比如說,一道數(shù)學題明明花了30分鐘才做出來,卻在同學問起時說用了10分鐘就做出來了;明明每天復習到晚上12點才取得了好成績,卻要告訴同學和老師自己沒花多少時間在學習上。但這兒的教授夸獎學生,很少說“聰明”之類的字眼,而喜歡說“你很努力”“你很勤奮”。
最近,我在給一位教授做助教,他上的是生物化學課。他講課的整個過程有如行云流水,主題轉(zhuǎn)換很自然,沒有絲毫的猶豫、停頓和多余的話語,他是我見過的講課水平最高的一位教授。此前,我從未覺得聽生物化學課是一種享受。而且,150多人的大課堂,他還幾次試圖離開講臺,走到學生當中互動,只用激光筆控制幻燈片,大部分時間是看著我們這些學生在講,很少看電腦和投影,這意味著他對幻燈片上的內(nèi)容是了然于胸的。
下課后,我忍不住問他是如何備課的。他說如果是新課,1小時的課程,他要花大約15小時來備課,其中5小時是解決技術(shù)問題(我不太明白這指的是什么),10小時是練習講課。我感到很驚訝,并問他這是否包括了準備幻燈片的時間。“不包括,”然后他補充說,“因為這個課程我已經(jīng)上了好幾年,所以現(xiàn)在我只要用兩小時就可以了?!?/p>
這是什么概念呢?10小時就相當于練習講10遍。在此之前我很難想象,一位教授會在上課前將下一堂課要講的內(nèi)容練習10遍,而且是用其母語講課。
教授知道我正在準備一個面向全系的小報告,他問我準備花多長時間練習。我心想,你都要練15小時,英語還不是我的母語,所以,我回答說:“30小時左右吧?!?/p>
他聽了點點頭,說:“這是最起碼的,如果你能用上40小時就更好了。”他還提示我說:“你最好寫一篇講稿,因為英語不是你的母語?!彼f,如果每個學期都能花三四十小時來準備學術(shù)報告,等到畢業(yè)答辯時,每個學生的演講能力都會很不錯。
與他交流后,其實我心里還是有些將信將疑的,我是否遇到了一位特別較真、追求完美的教授呢?
所以,我又試著問了兩個之前做過報告的美國本土學生,一個說練習了40小時;另一個說練習了很長時間,總數(shù)沒算過,講座前一天練了7小時,大前天是4小時,還在“演講小組”里試講過兩次,在自己的實驗室里試講過兩次。
看來,我以為的“過度準備”在他們看來卻是一種常態(tài)。他們相信,不管是教授還是學生,沒有練習就沒有提高,更不可能有高質(zhì)量的演講。所以,我的結(jié)論是:美國人不迷信智商,不相信捷徑,他們相信的是持續(xù)不斷的努力,熟能生巧,溫故而知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