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龍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2)
?
薩空了與《立報》的轉向——兼論報人政治立場對于報刊發(fā)展的影響
陳 龍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2)
《立報》是民國時期大眾化報紙的重要代表,也是發(fā)行量最大的小型報。在創(chuàng)辦過程中,薩空了因與成舍我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和志趣而獲得信任,得以執(zhí)掌《立報》編務,其“向下走”的方針與成舍我“報紙大眾化”的思想不謀而合,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立報》“日銷百萬份”的目標,使得二人的合作步入蜜月期。但隨著薩空了政治傾向的日益“左轉”,其與成舍我在政見上的分歧終于在創(chuàng)辦香港《立報》時爆發(fā),最終薩空了選擇離開《立報》,轉而投身共產(chǎn)黨的事業(yè)。二人因志趣相投而合作,又因政見不合而分道揚鑣的辦報經(jīng)歷,顯示了報人政治立場對于報刊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薩空了; 成舍我; 《立報》; 政治立場
記錄時代是記者的天職,但新聞與政治關系太密切,記者可能身不由己介入政治。媒介和權力結構像跳一支探戈舞,領舞的總是權力結構,跟舞的總是媒介,領者和跟者配合才跳得起舞。民國時期的許多民辦報刊,雖都以客觀中立、不黨不群為圭臬,但在各種力量激烈碰撞的政治生態(tài)下,難以完全屏蔽政治因素對于報刊立場的輻照,即使報刊本身沒有政治屬性,但報人卻有自己的政治屬性和傾向。特別是當代表民意的民辦報刊成為國共兩黨激烈博弈和爭奪的目標時,報人因其政見的左右分合,造成了報刊風格乃至政治立場的微妙變化,為研究報人政治立場對于報刊發(fā)展的影響這一問題提供了典型樣本。
選擇成舍我和薩空了在創(chuàng)辦《立報》期間的共事經(jīng)歷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有三:一是《立報》在民國時期的重要地位,它是當時發(fā)行量最大的小型報,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是民國時期民辦報刊的典型代表。更重要的一點是其創(chuàng)辦人成舍我和總編輯薩空了在創(chuàng)辦《立報》期間政治立場的交匯與轉變,二者都曾以“新聞報國”為理想,在事業(yè)上一度有很長時間的蜜月期,但最終因為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道路而分道揚鑣。他們的政治傾向對于報刊發(fā)展的影響交織,為開展研究提供了一個代表性樣本。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要分析報人政治立場的微妙變化,必須對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觀照,這就需要多角度的史料作為支撐,要求研究者必須考慮史料的易得性問題。而成舍我和薩空了都有自傳和專門的回憶文章,對于其創(chuàng)辦《世界日報》《立報》的過程有詳細記述、心跡剖白和相互呈現(xiàn),也有其好友以及后人的回憶文章、研究論著作為比照,為本研究的客觀性提供了保障。
1935年9月20日,成舍我迫于汪精衛(wèi)禁止其在南京辦報的命令,轉而到上?;I辦新報,其設想得到了蕭同茲、程滄波等報界名流的支持,并當即各自出資作為啟動資本。成舍我為新生的《立報》定下了“立場堅定,態(tài)度公正”的最高原則,以“報人辦報”作為其根本保證,并提出了完備的辦報企劃。《立報》的總編輯,起初是張友鸞,因為他覺得《立報》“報人辦報”的思路頗合他的理想,于是接受了成舍我的邀請。但很快因為“水災報道”、“顧竹軒案”等報道與董事們產(chǎn)生了理念上的分歧,致使張友鸞認為董事和股東只講賺錢,缺乏正義感,并非真正的“報人辦報”,加上張友鸞厭惡上海的嘈雜,以及因“顧竹軒案”報道連續(xù)幾次遭到幫會的恐嚇,于是在負責《立報》工作半年多時間后辭去職務。在他離職后很長一段時間,《立報》的發(fā)行一直沒有起色,成舍我便有意通過變更人員來改變報紙風格,恰巧他在上海碰到為中法儲蓄會事務來滬開會的薩空了,就動員薩空了到上海來參加《立報》工作。據(jù)薩空了描述:“成舍我接著對我說,他想換幾個人,把報紙的作風再改變一下,讓它不但在大上海站住腳,而且發(fā)展起來。他問我愿不愿去辦這個報。我說,我也不一定能辦好。現(xiàn)在在《立報》工作的都是老報人,我的經(jīng)驗還不如他們多。成舍我用肯定的語氣說:我看你能辦好。你要有決心去,就把北平的一切工作統(tǒng)統(tǒng)辭掉,到上海做《立報》的總編輯和經(jīng)理?!?/p>
成舍我選擇薩空了接管《立報》,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成舍我與薩空了雖年齒相差近十歲,但是都在戊戌變法之后出生,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成長,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和抱負。成舍我1898年生,出身書香門第,因家道中落,為生計多次舉家遷徙,有一定舊學根基,但因家境拮據(jù),一直未能進正規(guī)學堂讀書。成舍我自小就“喜讀報、好議論”,《神州日報》為其父平反昭雪一事,在少年成舍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記,深感報紙有“旋轉乾坤”之力,這為其后當新聞記者埋下了最早的種子?!耙猿傻男撵`感受,深覺新聞事業(yè),確為對人辯誣、白謗、改革進步,最具功效之事業(yè),所以暗自惕勵,愿以新聞工作,以終其生?!泵駠?,成舍我時年15歲,欲投身革命黨成立的青年軍,因父親成壁的勸阻未果。成舍我認為,最有效的報國方法,就是從軍參加革命。從軍未能如愿,他決定退而求其次,當一名新聞記者,期以“萬鈞之筆力,以達報效國家之目的”。同年夏,成舍我投考私立江淮大學,被錄取,又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在家,又開始撰文向報館投稿。1913年,成舍我被安慶《民碞報》正式聘為外勤記者,時年16歲,至此正式開啟其新聞記者及職業(yè)報人的生涯。而薩空了1907年生,同樣出身書香門第,母親四十余歲便守寡,因家道中落十五歲便中輟學業(yè),外出謀生,以微薄薪資承擔家庭重負。期間受到“五四”運動的思潮影響,產(chǎn)生了“愛國主義的理想”。為了改善生活,1925年薩空了在工作之余就向《京報副刊》和《語絲》等報刊供稿;1927年兼任《北京晚報》副刊《霞光畫報》編輯。與成老板相似,他的“學歷”也只是私塾,新聞職業(yè)的功底都是在自學中打下的,也同樣“對新聞工作有執(zhí)著的熱情,對創(chuàng)建新聞事業(yè)有充沛的精力”?;蛟S是“惺惺相惜”,1929年,他被成舍我的《世界日報》聘為兼職編輯,后又成為其創(chuàng)辦的北平新聞??茖W校兼任講師、教授,開設藝術概論、新聞學等課程。隨后,薩空了出任了“世界報系”中《世界畫報》的主編。當成舍我來上海創(chuàng)辦新報、再創(chuàng)新天地時,薩空了便隨之來滬。
為何成舍我會如此信任未到“而立之年”的薩空了?深入探究,原因有四:首先是相似的成長經(jīng)歷,都是出身書香門第,因家道中落而從事報業(yè),容易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感共鳴,以及對勞苦大眾的親近感和同情心,這是他們對于“報紙大眾化”形成共識的根源;其次是在創(chuàng)辦“世界報系”過程中共事六年的了解,使得成舍我對薩空了日益信任,讓其深度參與到自己的辦報事業(yè)和新聞教育事業(yè)中,增加了彼此之間的默契;再次二者都“對新聞工作有著執(zhí)著的熱情,對創(chuàng)建新聞事業(yè)有充沛的精力”,認定新聞工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自然能夠“攜手并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成舍我早年深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因為參加革命軍未果而決定退而求其次,以“筆槍”戰(zhàn)斗,在1925—1930年間發(fā)表了大量尖銳批判軍閥的文章,為此多次導致報館封門,甚至自己也險些喪命。1930年春,成舍我與程滄波赴歐美考察游歷,期間他認真考察了各國著名報紙,深刻感受到了報紙對于民眾啟蒙和國家發(fā)展的作用。于是又重拾“新聞報國”的理想,以喚醒民眾、拯救民族危亡為目標。而青年時期的薩空了,曾在自傳草稿中這樣總結自己青年時期的思想傾向:“由1921年到1934年,……,這時期我的政治認識是模糊的。由于童年生活困苦,對勞苦大眾具有深厚同情。因為經(jīng)歷了直皖、直奉戰(zhàn)爭,我厭惡軍閥混戰(zhàn)。又因為經(jīng)歷了‘五卅’、‘九·一八’,痛恨帝國主義,不愿做亡國奴。我希望祖國富強,卻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加之讀書龐雜,思想也是紛歧復雜的?!逅摹\動后傳播來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當時在我頭腦中顯然占著主要地位?!庇捎谒_空了思想的“過激”,他和成舍我一樣也受到了來自政府當局的壓力,不得不轉往上海。不難看出,在1935年以前,成舍我和薩空了都深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有著相同的政治傾向,這使得成舍我相信薩空了將能很好地執(zhí)行自己“新聞報國”的辦報方針和《立報》“報紙大眾化”的定位,于是將《立報》的編務交由薩空了主持。
最終,薩空了被《立報》“面向市民,要辦的大眾化”的特點以及成舍我描繪的藍圖所吸引,他認定“成舍我是個事業(yè)心極強的人,從這方面衡量,他是個共事的理想人選”,于是最終接受了成舍我的邀請。薩空了接任《立報》總編輯之后,起初仍然延續(xù)了之前由成舍我定下的“報紙大眾化”、“以日銷百萬為目的”的辦報方針,并謹慎地提出“先做點研究工作再接管報紙”,于是首先接編了《立報》的《小茶館》副刊。薩空了曾提到“那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抓不斷向前伸……在這國難深刻的時刻……,要實現(xiàn)《立報》雄心勃勃的目標,就得順應時代的潮流,把報紙辦得真正接近群眾”。1935年11月1日,薩空了在《小茶館》的“點心”專欄發(fā)表了《向下走的的告白》一文,系統(tǒng)地闡釋了自己的這一辦報思想。正如薩空了所說:“這是一篇闡明我主編《小茶館》的方針的文章。在這塊園地里,我將要對群眾進行教育,給他們以知識,喚起他們對祖國的責任感。它既為群眾說話,又要教育說服群眾,它的任務是密切報紙與群眾的關系。后來,我是一直堅持這個編輯方針進行工作的?!边@可謂是薩空了對成舍我“報紙大眾化”辦報思想的個人注解。
《立報》創(chuàng)刊之初的言論方針是“對外爭取國家獨立,驅除敵寇,對內督促政治民主,嚴懲貪污”、“憑良心說話”,即對國民黨政府“小罵大幫忙”?!读蟆酚羞@種傾向并不奇怪,青年時期成舍我傾向革命,是因為他對當時的軍閥政府腐敗無能、賣國求榮深感不滿,希望通過報刊的力量號召革命、號召破壞,以破求立,換來一個真正統(tǒng)一、強大的國家。國民黨政府成立之后,名義上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這使得成舍我對國民政府領導國內抗日斗爭抱有很大期望。此外,發(fā)起人中大量官辦新聞媒體負責人的加入也使得《立報》不可能走向政府的反面?!读蟆纷畛踹@樣看待民眾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要想樹立一個良好的國家,我們就必先使每一個國民都知道本身對于國家的關系”,即喚醒民眾,改良政府。
但是在薩空了看來,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在日寇入侵、國難當頭的情況下,在國民黨政府貪污腐敗、對內挑起內戰(zhàn)、對外消極妥協(xié)的局勢下,成舍我為《立報》定下的“無黨無派”、“不偏不倚”言論方針顯然無法得到廣大進步人士及愛國人士的擁護,造成《立報》從創(chuàng)刊到1936年間一直不振,這種情況在薩空了主持《立報》之后得到了改觀。自從1935年11月1日薩空了接辦《小茶館》之后,他指出:“蔣介石集團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專制獨裁,鎮(zhèn)壓共產(chǎn)黨,壓制民主,各派地方勢力互相傾軋;連年內戰(zhàn)致使廣大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民要民主,要自由,要法制,要求生的權利。我了解到的一樁樁一件件活生生的事實,使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就充分利用那塊小小的園地《小茶館》,為群眾吶喊,為群眾呼吁。”顯而易見,薩空了雖仍然以“新聞報國”為理想,但他將其理解為“為民請命”,而成舍我則理解為“改良政府”,兩者對于國民黨當局的態(tài)度已隱隱出現(xiàn)分歧,為兩人最終分手埋下了伏筆。
對于“報紙大眾化”的目標,薩空了則有意識地將目光下移,關注處于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修改了原有的編輯方針。他指出本刊“絕對的希望,把它貢獻給‘上層社會的人們’中所稱的‘下層民眾’”,他親切地稱他們?yōu)椤翱嗯笥选?,努力“以淺顯通俗的文字,寫出些有益于他們的進步思想和應具常識”。不僅如此,薩空了還實行“開門辦報”,經(jīng)常與讀者通信往來,雖然不能一一見報回復,但是薩空了卻做到了每封都看,就像其說的“最近我每天收到的信,非常之多。看這些信,每天要占去我不少的時間,可是,我不但不以此為苦,反而因此更叫我感覺到應當自奮”。到后來,《小茶館》副刊除了刊載讀者來信之外,還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個人在求職、情感、醫(yī)療、法務等方面的問題,即便報社出資百十塊幫助讀者維持鋪子而未得完全償還,也“并不能動搖我為勞苦大眾服務的心”,可見薩空了對勞苦大眾情感之深、之誠。巴金對《小茶館》的社會服務工作大為贊賞,他說:“《小茶館》是一個真正為平民服務的地方,不論你是社會地位如何卑下的人,只要你懷著苦痛,懷著疑問到那里去求幫助,別人不會以閉門羹饗你的,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將同情心更為擴大,這雖是一點點互助精神的表示,但在我們這社會里確實是很難得的了?!?/p>
可以看出,薩空了的辦報思想已經(jīng)突破了成舍我的框架,其對于“報紙大眾化”的理解已經(jīng)與當時的中共黨報《向導》、《熱血日報》的“群眾辦報”觀念相近,即“時刻想著讀者”,努力與讀者保持“血肉聯(lián)系”。這使得《立報》與一般小報和商業(yè)報刊區(qū)別開來,因為對于商業(yè)報紙和小報來說,讀者是其“客戶”,報紙與讀者之間是“利益關系”;而薩空了影響下的《立報》和中共黨報則把讀者視作是“朋友”,努力與讀者之間構建“血肉聯(lián)系”,從而得到讀者真心的支持和擁護。1936年9月20日,在《立報》創(chuàng)辦一周年之后,薩空了正式接管《立報》的工作,出任總編輯兼經(jīng)理,其影響也就此從《小茶館》副刊延伸到整個報紙。
薩空了的進步傾向很快引起了上海知識分子的注意,通過與李公樸的接觸,薩空了結識了一批“救國會”的朋友。薩空了這樣回憶道:“1935年冬,我在上海結識了李公樸、胡愈之、潘漢年。當時,我并不知道他們之中誰是共產(chǎn)黨員,但是共同的抗日救國的立場,使我們建立起友誼。后來,我們一起促進成立了上海各界救國會,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由于我當時是上?!读蟆返目偩庉嫞统浞掷眠@個園地,反映各界人士抗日救國言行,鼓舞群眾的愛國熱情?!闭缢_空了自己所說,1934年之前,自己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但是在接觸到上海的進步知識分子之后,薩空了的政治傾向突破“向下走”的界限,開始“向左轉”,同時也引領了《立報》言論方針的轉向。在成舍我尚在報社時,薩空了對于這種傾向的表現(xiàn)還有一些克制,1936年7月成舍我離開上海,《立報》加強了“救國會”抗日活動的宣傳,作為對國民黨反動行為的回擊。薩空了在回憶《立報》的過程中專門提到此筆,已經(jīng)暗示二人存在分歧。
至此之后,《立報》組織力量對“救國會”的活動進行了跟蹤,幾乎每天都有翔實的報道。尤為引人注目、為《立報》贏得極大聲譽的是《立報》對“七君子案”的報道,也是薩空了與報紙同仁通力合作的結果,其55次對該事件的報道使《立報》無愧為報道“七君子”事件最積極的報紙,直接促成了七人的獲釋出獄。據(jù)薩空了回憶:“任何一張報紙都有它的傾向性,這和它的主要編輯人員的思想認識分不開?!读蟆吩谀莻€歷史時期,能公開表示抗日救國的立場,對‘七君子案’做了那樣充分的報道,是由于我們領導核心的幾個人政治態(tài)度的一致(總經(jīng)理嚴愕聲,主要編輯揮逸群、謝六逸等),也由于得到了全報社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當然,在那嚴峻的歷史時期,國內外的形勢也迫使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使命作出必要的抉擇。”其中提到的“傾向性”與“抉擇”很顯然體現(xiàn)在政治方面。薩空了還這樣總結了自己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宣傳抗日救國就是我的天職。我的這種認識自然會反映在《立報》上,也就形成了《立報》的傾向性?!碑斎?,《立報》的這些做法,無疑公然站在了國民黨當局的反面。薩空了思想的“左傾”,讓《立報》的董事會頗為不滿,董事會對薩空了的去留產(chǎn)生了爭論。但成舍我告訴董事們,如果報紙想賠錢,就讓薩空了走;想賺錢,就讓薩空了辦。董事們覺得賺錢要緊,還是留用了薩空了。雖然成舍我和董事會已經(jīng)對薩空了的“左傾”思想產(chǎn)生了不滿,但是在成舍我還未完全倒向國民黨的情況下,只要這種“左傾”思想影響下的新聞報道可以帶來利潤,他仍然能夠容忍一個思想立場與之相左的總編輯。
事實證明,成舍我的忍耐是有遠見的,正因為《立報》辦報立場的轉變,這一時期《立報》發(fā)行量穩(wěn)步上升至十萬份左右。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的爆發(fā),《立報》更是站到了戰(zhàn)斗的第一線,新聞報道轉為以戰(zhàn)地實況為主,幾乎每天的頭版頭條都是各地特別是上海的戰(zhàn)況進展,及時而真實地報道了中國守軍英勇抗敵和上海民眾的奮力支援。此時由于《立報》在“淞滬抗戰(zhàn)”中精彩的戰(zhàn)地報道,其發(fā)行量每天都在20萬份以上,創(chuàng)下了中國有報紙以來日報發(fā)行量的紀錄。這些對于國內抗日斗爭的密集報道,顯然與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是背道而馳的,也間接損害了其所在租界的利益,最終導致了《立報》的關張,卻贏得了民眾的熱情擁護。是保持沉默以求生存還是高聲呼喊奉獻民族大義?薩空了顯然選擇了后者。
隨著薩空了政治立場的日益“左傾”,以及成舍我最終倒向國民黨政府,二者終于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強令所有宣傳抗日的報紙一律???,《立報》由于堅定的杭日立場,也被迫停止了發(fā)行。成舍我雖此時正在南京到漢口的流亡途中,??ㄖ獌尚瞧诤蟛旁跐h口收到。但他表示“當我一個月前到上海時,在滬同仁,本就下了‘寧愿玉碎不愿瓦全’的決心,所以我對于這種措置(宣告???和上面那些表示(《本報告別上海讀者》),都認為是十分必要和十分同意的”。12月,薩空了乘意大利郵船只身赴香港,許多讀者和朋友都紛紛向他要求恢復《立報》,但是當時上?!读蟆饭蓶|已星散,社長成舍我在武漢,一時聯(lián)系不上,籌劃資金是個問題。適值薩空了舊識潘漢年與廖承志在香港擔任中國共產(chǎn)黨香港辦事處的工作,二人一直關注并認可《立報》,得知這種情況,就以共產(chǎn)黨的名義投資三千元港幣,支持薩空了把《立報》再辦起來。1938年3月,香港《立報》正式創(chuàng)刊,薩空了任香港《立報》的總編輯和經(jīng)理。薩空了回憶那時的情況:“香港《立報》創(chuàng)辦時,原上海立報社社長成舍我不在香港。因此,我用共產(chǎn)黨的錢辦起香港《立報》這一情況他并不知道。而他在漢口和國民黨的關系進一步密切,我也不知道。及至成舍我來到香港以后,我們兩人一交談,才發(fā)現(xiàn),我們兩人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在前進。成舍我知道我接受共產(chǎn)黨的錢辦報后,半開玩笑半正經(jīng)地說:這也不錯,你拿共產(chǎn)黨的錢,我和國民黨交往,正好左右逢源?!?/p>
正如薩空了所說,成舍我隨著辦報事業(yè)的發(fā)展,逐漸與國民黨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雖然他曾在1927年因國民黨南京市黨部通令黨員必須重新登記,“以辦報不應受到任何黨派之約束”為理由,“不往登記,自動放棄(國民黨)黨籍”,1934年因南京《民生報》報道彭學沛貪污案與時任行政院長的汪精衛(wèi)發(fā)生矛盾。但成舍我自30年代就將國民黨人龔德柏、程滄波引為知己好友,并與后者同赴歐美考察報業(yè),在1938年將《立報》事務托付薩空了而離開上海后,在漢口與國民黨大員陳誠、潘公展等人過從密切,加上蔣介石的青眼有加、多次約見,并委任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以及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設計委員,使得他的立場日益傾向于國民黨政府,并于1940、1942年以“社會賢達”的身份連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最終于1952年在香港經(jīng)過認真思考后選擇前往臺灣。
很快,其后的事件讓薩空了明白,事情并不像成舍我所說的。《立報》在香港創(chuàng)辦后,政治傾向已經(jīng)完全明朗:“除了在《言林》中宣傳進步思想,宣傳共產(chǎn)黨和陜北根據(jù)地外,還刊登了一些特約航訊,反映共產(chǎn)黨的聲音?!碧貏e是《立報》刊載的一些來自中共香港辦事處的獨家新聞,引起了愛國青年的注意,紛紛找薩空了表示去陜北抗日的愿望,經(jīng)廖承志等人研究,決定由薩空了先做初步考察,再將這些青年人介紹給廖承志,由他安排去延安。1938年杜重遠曾代表鄒韜奮和薩空了向周恩來提出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要求。杜重遠后來告訴薩空了,周恩來說,你們現(xiàn)在在黨外,比在黨內更方便工作。一言以蔽之,薩空了已經(jīng)成為了不是共產(chǎn)黨員的共產(chǎn)黨員,正如成舍我已成為不是國民黨員的國民黨員,二者發(fā)生矛盾已只是時間問題。
1938年8月,成舍我來到香港,此時抗戰(zhàn)的形勢很不利,德國駐中國大使陶德曼代日寇向蔣誘降。汪精衛(wèi)、蔣介石等都在動搖之中。中國到底是堅持抗戰(zhàn)到底,還是投降,成為當時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于是,薩空了寫了一篇社論,反對投降,反對走德意路線。他看過大樣才從香港回家,不料第二天早晨一看報,發(fā)現(xiàn)這篇社論的后面加上了一個尾巴,批評八路軍。薩空了到香港成舍我家,問及誰加的這句話,得到成舍我的承認。這讓薩空了明白“辦一張報紙,決不可能容納兩種不同的立場和觀點,我和成舍我已不能再合作下去了?!蓖?月,他向成舍我提出離開香港《立報》,薩空了與成舍我因為政見不同,正式停止事業(yè)上的合作。
1927年到1937年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國共合作的破裂形成了兩個黨派、兩種道路的分野。在這種政治生態(tài)下,報人與報紙既是政治力量爭取的對象,也是政治影響的施加者,必須在政治路線上作出抉擇,這種抉擇也直接會影響到自身的發(fā)展。政見上的趨同與分離,也造成了報人、報紙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立報》立場的轉向、薩空了與成舍我從合作到分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薩空了突破成舍我的既定辦報原則、引導《立報》轉向所取得的成功,以及成舍我在香港時期的低潮與迷茫都充分證明了政治立場對于報刊發(fā)展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彰示了這一時期正確的辦報方向所在。
[責任編輯 王 桃 責任校對 李晶晶]
2016-05-08
陳 龍(1985—),男,湖北洪湖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史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chǎn)黨城市辦報史研究(1921—1949)》(批準號:15BXW010)。
G026
A
1000-5072(2017)03-0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