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宗義
在精神廢墟上尋找依托靈魂的云——讀朱鏞的《依托之地》
尹宗義
什么都空了。
一切從零開始。一切都重來。
——朱鏞《依托之地》
“一撮毛”是一個種莊稼的好手,卻不安心種莊稼,最先往外面跑,去了浙江、江蘇、上海。衣錦還鄉(xiāng),成大家羨慕和崇拜的神。許多人都想巴結(jié)他,想跟著出去闖一闖。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外面的所作所為,直到警察來抓走他,才幡然醒悟?!耙淮槊倍琢巳甑睦畏炕貋?,什么都空了,一切從零開始。一切都重來。他把生了銹的鋤頭找出來,翻挖土地,再也沒有離開過村莊。三年后,外逃的妻子也回來了——但女兒們無臉回到這個地方,已經(jīng)出嫁在外了,兒子出去好吃懶做,偷東西被人活活打死。眼淚落下,一砸一個坑。從那以后他和妻子,很少出門,始終護衛(wèi)著自己的良心。
我在朱鏞的長篇散文《依托之地》里讀到這個故事,想到作者作為一個離開故鄉(xiāng)的旁觀者,寫故鄉(xiāng)今昔對比,并不僅是簡單地抒發(fā)依戀之情,也不僅是流露懷舊情懷,而是在精神廢墟上尋找可以依托靈魂的云。雖然村莊早已不再是記憶深處的村莊,但一直生長著祖先們種下的精神大樹。參天大樹下,可以安放思想,可以棲息精神,可以暢談人性,可以洞察社會。
人的生命和莊稼之間,有著最親密的生死關(guān)聯(lián)。那些曾經(jīng)年輕力壯的大媽、嬸嬸、大爹、叔叔,不僅失去了充滿活力的體態(tài)和容光,更失去了見到豐收后的喜悅,只有冷靜,僵硬,木訥,任勞任怨。在作者的記憶中,莊稼收獲,每家場院上的谷堆,都是金黃黃,沉甸甸。人們相互談起豐收,就讓人激動得發(fā)抖,話語結(jié)巴。而如今,沒有一個人說豐收,說的是,誰家的兒子兒媳過年才回來了。說著說著,就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嘆息,什么也不再說了,自顧自地默默做事。
豐收了為什么不再有喜悅?因為年輕一輩背叛了與人性完全融合的土地——“人的離開,加劇了這塊土地的虛空速度,使得這塊大地,雖然不呆板,也不沉悶,但卻多了份冷清,仿佛被親近的故鄉(xiāng)人冷落?!蹦贻p人都進城務(wù)工了,不愿繼承父輩,成為土地的主人;只能堅守在土地上的老一輩,他們老了,只是暫時代替年輕守著家,種著地,領(lǐng)著孩子,早已不是土地的主人。
被邊緣化的村子,成了孤獨的荒島。一切都開始散失,在精神上,誰都孤身一人。作者精神還鄉(xiāng),其實是想從城市的欲望之獄逃離。但是,他看不到春耕熱火朝天的場景,看不到秋收的喜歡,只看到形單影只的孤獨,看到機械的動作和木訥的表情。作者自己也迷惑了,失望了。他不禁發(fā)問:“是否還是讓人們看見一座村莊的時候覺得,它的存在,不止是一座村莊,而是眾神的現(xiàn)身。”
精神不在,眾神難活。人要找回村莊精神,只有變成村莊的主人。老一輩農(nóng)民,他們即將離開村莊,不再是村莊的主人;年輕一輩,他們擠進城市,成為村莊的背叛者,也不再是村莊的主人;離開村莊的作者,也成為村莊的遠(yuǎn)離者、旁觀者。作者精神還鄉(xiāng),試著回憶童年的點滴,喚醒主人公的意識。今昔對比,逐漸找到了主人公的眼睛——“從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鄉(xiāng)村的畫卷都是美的,純潔的,嫵媚的,生機勃發(fā)的。并且,它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斑斕多彩,與自然中任何一種植物一樣,屬于神造的東西,與萬物同在。讓人與這樣美好的自然接觸,心頭即便滋生一絲惡念,也會被消除。因為陽光和風(fēng),會在這個季節(jié)洗凈人與人之間的曾發(fā)生的過結(jié),怨恨和恩仇,洗凈平日里相互有點摩擦見面陰沉的臉,變得無比親和?!?/p>
朱鏞發(fā)表了這個長篇散文,曾感慨地說,他將沿著這條路子,繼續(xù)寫下去,寫成一本更長的散文。他說,寫《依托之地》,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在屬于他的創(chuàng)作家園里,做自己的主人,讓眾神歸位,最后自己就是眾神中的一員。寫作如春耕,令人激動;作品發(fā)表如秋收,更讓人喜悅。
樹木,作為一種普在的生命,一般人不會去注意它。它雖然只是一個村莊的陪襯,但它會給村莊提供一種安全感,使得村莊在內(nèi)部,在深處,在有著遮擋物的中央位置;它雖然不能像土地神一樣讓人們內(nèi)心充滿著敬畏,但它會讓村莊對它充滿敬畏的。它永遠(yuǎn)是村莊的守護神,需要我們每年去祭拜。每次祭祀樹,都可以讓人與神靈對話。
作者在文中詳細(xì)描寫了過年時父親祭樹的情景——父親提一把斧頭,端著一碗米飯和肉,帶上我去充當(dāng)那棵樹,實質(zhì)是充當(dāng)樹的靈魂與父親對話。父親用斧頭輕輕砍開樹皮的一個小裂口,問,“你結(jié)的核桃多不多?”我就站在核桃樹旁替樹回答,“多!”父親就喂了那個裂口一嘴米飯和肉。接著,父親又砍一斧頭,再問,“結(jié)的核桃大不大?”我就答應(yīng),“大!”父親又再次喂一口。核桃到底有沒有結(jié)得又多又大,我真不知道,但我清楚地記得,我故意搗蛋那年,那棵核桃樹結(jié)的核桃真的又少又小。我后悔至極,準(zhǔn)備來年一定要非常虔誠地好好回答。不幸的是,我換牙了,大人們說換了牙的人說話不靈驗,我以此再沒有資格去充當(dāng)那棵樹的靈魂了。從那以后,我真的相信,萬物都有靈,山有靈,樹有靈,一棵小草也有靈,即便一只螞蟻,上帝都賦予了它一個靈魂,所以,對于村莊的一切,看見它,總會讓我變得虔誠起來,尊重起來,謙卑起來,內(nèi)心永遠(yuǎn)充滿著敬畏。
但如今,村莊里的樹沒有了,仿佛是在一夜之間也擠進城去了。作者悵然若失,感到沮喪。村公所后面的一棵桂花樹,它也離開村莊跑到了某個城市里,并充當(dāng)著某個城市政績的小數(shù)點。賣掉那棵桂花樹的村長,喪失了對神靈的虔誠,沉浸在肉體的滿足上。因為某種精神不在了,某種品德、良心、悲憫和理想正在散失,僅止于一個肉身,僅剩下對金錢的多少和物質(zhì)的追求,和對物質(zhì)享受不盡的傾心。人淪為物質(zhì)、欲望的附屬品,沒有了靈魂,就猶如村莊失去了樹,沒有了靈魂,在天空之下,它們顯得很小,有些空,甚至渺茫。世俗的人不僅掉了牙,而且失去了靈魂,從此就不再虔誠,不能再與神靈對話。
沒有了樹的村莊,推動主人的村莊,變成了精神的廢墟。作者要重建精神家園,不僅需要當(dāng)自己的主人,而且還需要心存虔誠??吹揭粋€村莊,感覺它的存在,不止是一座村莊,而是眾神的現(xiàn)身,那么,我們的靈魂就歸位了,就可以充當(dāng)一棵樹,與神靈對話了。只有這樣,才能重讀那本隱藏在村莊內(nèi)部的不滅經(jīng)書,才能讓人迷途知返。
作者在文中記錄了一次葬禮,感嘆生命離去,誰都無可奈何。并由此引發(fā)對時間概念的思考。現(xiàn)代人,誰都仿佛被時間俘獲,焦慮和忙碌成了一種生活的主旋律。城市快節(jié)奏生活,早已成為常態(tài)。時間變成了分秒,時間被過度地剝裂和縮小,把所有的東西卡在時間中進行,秩序反而會混亂。因為當(dāng)快節(jié)奏反過來推著人向前跑時,它會瓦解人的精神。人類失去的不止是信仰,還有內(nèi)心的安靜和純凈,人人會在千篇一律的生活節(jié)奏中,將喪失飛翔的夢想,喪失本源,喪失對自然的敬畏。幾千年傳承的一些優(yōu)美的德性,將會被割碎和撕裂的時間耗掉。時間的細(xì)化,也正在一絲一絲地抽走一些東西。
沒有想到,在閑適的農(nóng)村,老人們不但要耕種土地,而且還要幫著兒子女兒照顧下一代。他們不得不盡心盡力去把時間撕開,把生活切成片段。日子,仿佛成為一種空白,被不停的忙剝奪掉。作者記得,以前在村莊,時間是以白天和黑夜來計算的,一天就是一天,不會支離破碎,沒有小時,沒有分,沒有秒。如果人們想知道時間,白天就抬頭看看天空中太陽的位置,夜晚醒來憑大地的感覺判定是,三更還是五更。即便是春耕與秋收,也不會急急忙忙,遇上熟人,也要站著拉拉家常。生活在模糊的時間概念里,有一種親和,一種溫暖,一種最真實的生活味道。這種慢節(jié)奏的生活,不僅是表現(xiàn)人活得逍遙自在,而是容易讓人知足自滿。
當(dāng)時間被割碎,時間就像催命鬼一樣,不斷地催著人往前跑。時間的精確它逐漸地成為了充斥著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成為控制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工具,它割裂了生活的整體,人就變得焦慮不堪。其實,時間讓生命誕生,也讓生命死亡,這是鐵定的規(guī)律,誰也改變不了。所以,對于時間,誰也不慌,不急,不趕!讓時間像神靈一樣長駐于心,我們才能更好地與生活對話,最終獲得精神悅樂。如果時間像流水一樣,從我們的身子里快速地流走,我們的身子就變成了裝時間的空殼。沖走的不僅是我們短暫的生命,而且還有長駐于心的神靈。我們最終被時間沖洗,變成精神慘白,靈魂虛無。
作者從快節(jié)奏的城市暫時逃回村莊,雖然沒有尋找到往昔的時間概念,但明白模糊的時間更容易讓人滿足,精神更富有。靜下心來,淡忘欲望,模糊時間,就能找到生活最真實的味道。
朱鏞的《依托之地》還寫了許多可能依托靈魂的云:人事、田野、父老鄉(xiāng)親、年關(guān)、村莊等等。它們都曾是作者精神殿堂的柱子。當(dāng)這些柱子或被現(xiàn)代欲望的蠹蟲蛀食,或被我們自己拆除,昔日的精神家園,變成了眾神消退的空殼。作者要如何才能重建自己的精神殿堂,筆者歸納起來,主要就是以上三個方面,即做豐收的主人,收割成功的喜悅;做個純真的人,虔誠地與神靈對話;做慢節(jié)奏的人,知足自滿。
閱讀《依托之地》,可以讓飄浮的靈魂歸位,可以讓四散的精神著陸。在朱鏞的散文天空里,天空很蔚藍,云朵很潔白。鄉(xiāng)村的精神云朵,是靈魂的依托之地。
(作者單位:昭通市教育局)
責(zé)任編輯: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