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迎輝
(暨南大學 廣東省高校女性發(fā)展研究中心, 廣東 廣州 510632)
《詩經(jīng)·頌》與《圣經(jīng)·詩篇》中美頌傳統(tǒng)的比較研究
匡迎輝
(暨南大學 廣東省高校女性發(fā)展研究中心, 廣東 廣州 510632)
“美頌”是一種超越時代和地域限定的人類共同的文化精神?!对娊?jīng)·頌》和《圣經(jīng)·詩篇》是人類早期美頌行為的主要呈現(xiàn),雖然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實用性,但已具有比較成熟的精神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論文通過對《頌》和《詩篇》中美頌內(nèi)容、載體及功能的比較,從源頭上分析中西方美頌傳統(tǒng)形成和發(fā)展中的異同,肯定美頌精神在文藝作品中的意義與價值。
《詩經(jīng)·頌》; 《圣經(jīng)·詩篇》; 美頌; 文化精神; 文化差異
從滿足生存需要的功利性實踐活動,發(fā)展為理性的精神教育再到審美,“美頌”是一種超越時代和地域限定的人類共同的文化精神。早在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先民們以頌神的形式求助神靈、驅除內(nèi)心對大自然的恐懼,產(chǎn)生了基于原始宗教的美頌活動。然而作為一種以精神性為主體的理性行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頌》可算是我國 “美頌”文學的始祖;追溯西方文明之源,屬于“二希文明”(希臘—羅馬文明與希伯來—基督教文明)之一的《圣經(jīng)》中的《詩篇》,堪稱西方早期“美頌”文學的總集,據(jù)傳是耶和華真正敬拜者大衛(wèi)所記錄的一輯受感示的詩歌集,在希伯來文中,該書名即是“西佛·透希爾林(Se’pherTehil·lim’)”,意即“贊美之書”。
《頌》詩分《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共四十篇?!绊炚?,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據(jù)陸銀湘《“詩經(jīng)”頌詩的研究》分析,《頌》詩基本上是朝廷宗廟用來歌頌、祭祀祖先或神靈的歌舞曲,……具有莊嚴肅穆的宗教特色。作為一種祭祀先祖、歌頌英烈而得以流傳的體式,從形式上來看,它除了有歌辭的性質外,還具有音樂、舞蹈的功能?!对娖钒ピ姽?50首,表達了對耶和華的崇拜,一般用音樂伴唱,在圣殿禮拜時使用。英文卷名所用Psalmoi的單數(shù)形式,指用弦樂伴唱的歌,其詞根可單指“歌唱”或“贊美”。
《詩經(jīng)》在中國文化史上擁有崇高而獨特的歷史地位,深深影響著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發(fā)展?!妒ソ?jīng)》雖然由早期希伯來文明與希臘文明撞擊結合而成,但通過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對西方各國人民的思想心態(tài)和文化色彩產(chǎn)生出全方位的影響,成為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之一,是影響西方思維模式的經(jīng)典,也是西方思想、宗教和藝術的根。作為人類初期的主要藝術思維成果,兩部圣著是人類文明進入自覺的標志,其記錄的美頌行為雖然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實用性,但已具有比較成熟的精神性內(nèi)涵和審美特征。本文擬通過對《頌》和《詩篇》美頌內(nèi)容、美頌形式及美頌功能三個方面的比較,探尋兩種文化中美頌傳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
宗教的要素包括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與這種信仰和情感相適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以此來觀照《詩經(jīng)》中的頌詩,它具有非常明顯的宗教性特征。頌詩中頌贊的對象有上天、社稷、山河、祖先,當中尤以頌贊祖先為最多。先民們視祖先為神,基于對先祖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崇拜,祭祀并頌揚其功德,帶著一種宗族血脈的天然情感,這種虔誠和由衷的禮贊,上升到精神層面則是一種宗教的祟拜與信仰。詩中記錄的祭祀活動,有主祭、助祭者和執(zhí)事者,氣氛肅穆、場面莊重,有著嚴整的組織和儀式。例如, 《清廟》中有“于穆清廟, 肅雍顯相”、“濟濟多士, 秉文之德”,《雍》一章中有“相維辟公, 天子穆穆”等,文辭均呈現(xiàn)出莊重肅穆的宗教儀式感。
《詩篇》以豐富的內(nèi)容,繁復的題材,表達了對神的信仰、感恩和頌贊,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重要內(nèi)容,在以色列民被擄歸回重建圣殿之后,才被正式收集成書,供崇拜時使用。它是猶太人會堂中的頌詩集和祈禱書、希伯來人圣殿和會堂儀典上的宗教頌詩,后來被基督教直接繼承下來,成為基督教會的贊美詩。《詩篇》在基督教中的傳播也是通過禮拜誦讀來實現(xiàn)的,在圣典崇拜中,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誦唱《詩篇》由專門的圣詩班輪唱,或由唱詩班和會眾以應啟形式吟唱。宗教性是《詩篇》的本質和固有特征。
然而,《詩經(jīng)》為儒教的圣典、《圣經(jīng)》為基督教的神典,《頌》詩和《詩篇》的宗教基本內(nèi)涵和性質是不一樣的。
《詩經(jīng)》的宗教觀指向“多神”,其美頌行為主要為“尊天”和“敬祖”?!俄灐分卸嗵幈憩F(xiàn)出對“天”的信仰,如“秉文之德,對越在天”,“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不顯成康,上帝是皇”等。周人通過對茫茫蒼天的冥思、玄想,將其神化,認為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含,掌控著世間一切事物,自然、社會一切事物的運動由它指揮操控,賦予“天”以神性。在先民看來,“天”是與人世間相通的,是具有意志的格神。這里的“天”作為至上神具有質的規(guī)定性,為信仰之天,可感、可視、可聽,可以賜福,也可以降禍,具有超自然的巨大神力,掌控自然與社會的一切事物,唯有對它頂禮膜拜才能獲得它的眷顧與保佑。隨著等級社會的出現(xiàn),人世間的統(tǒng)治者借天的威力來鞏固王權,認為自己“君權神授”, 自稱為“天之子”?!吨茼灐r邁》篇“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中的“天子”即指周代最高統(tǒng)治者。另外,由于整個社會建立在以親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族集群和宗法制度上,“祖先崇拜”也是周人的重要宗教觀念?!皬淖诮痰囊饬x來看,祖先崇拜以祖先的靈魂作為崇拜對象,相信自己血緣祖先的靈魂永遠存在,他們的靈魂對自己的血裔后代的生產(chǎn)、生活活動具有相當大的作用,……為了報答祖先的造福與賜與,祈求祖先不要降禍作祟,從而虔誠地祭祀?!薄吨茼灐分杏写罅考漓胛耐?、武王、成王、康王的廟堂樂歌,如《維天之命》、《載見》、《執(zhí)競》等。作為宗族的代表,祖先是整個宗族的精神核心和象征,在這種祭祖儀式中,人們得到了一種血統(tǒng)認證與歸屬感的滿足?!熬龣嗌袷凇焙鸵浴白嫦瘸绨荨睘楹诵?,維護了血緣宗法組織和家族、國家的統(tǒng)治秩序。
“尊天”和“敬祖”的宗教觀念又延伸出 “明德”和“重孝”的倫理觀念,對“德”“孝”的頌揚是《頌》詩美頌精神的重要特征?!暗隆笔菧贤ā白鹛臁焙汀熬醋妗钡臉蛄海对娊?jīng)》中的“天”有著明顯的道德內(nèi)涵,它愛憎分明、善惡明辨,而上天選擇“天子”的依據(jù)是道德,輔助的是有德之君,“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以德配天”、厚德善政是對統(tǒng)治者品行的一種內(nèi)在規(guī)定?!俄灐吩娭械闹饕漓雽ο蟛⒎侵苋藲v代祖先,而是那些盛德茂行、愛惜人民,為周部族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而作為“王”的祖先?!八嘉暮箴ⅲ伺浔颂?。立我丞民,莫匪爾機。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是《周頌》中頌揚周人始祖后稷功德的詩句;“于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頌揚了周文王的高潔德行。“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王國維認為西周“文化上的巨大變革,即在于將‘德’的范疇融入‘天’的觀念中……殷周之興滅,乃有德與無德之興亡,故克殷之后,尤以德治為務”。和“德”一樣,“孝”也成為《詩經(jīng)》中反復強調(diào)、使用的概念,“孝”在道德上是和祭祖敬宗的觀念密切相關的,周人祭祀祖先既是為了獲得祖先神的保佑和賜福,同時也表達了對祖先的孝敬, “以祖為宗,以孝為本”。如《周頌·載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故此,在“明德”與“重孝”中,“尊天”和“敬祖”的宗教目的已經(jīng)被增殖進道德意義。從宗教到倫理的延伸,《詩經(jīng)》頌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政治功能。
通過作詩來表達對賢明君主的贊美與企盼是《詩經(jīng)》中許多作品的主旨,《頌》詩中的“神”其實是具有“神格的人”,宗教外衣下所關注的仍然是充滿人情的現(xiàn)實世界。與《詩經(jīng)·頌》在內(nèi)容方面相比較,《圣經(jīng)·詩篇》歌頌對象是神,是對神崇拜敬畏情感的抒發(fā):贊美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上帝,贊美圣父創(chuàng)造天地、宇宙、萬物的奇妙大能,和對圣子舍身流血施行救贖的宏恩,上帝是《圣經(jīng)》中描述的唯一的神。從以色列人的上帝到全人類的上帝,這個耶和華,是一個具有“人格的神”,而不是部落首領、國王或其他。一方面《詩篇》是神的話,它描繪神對詩人的看顧、施恩,以不變的愛和無條件的恩典側耳聽人的禱告;另一方面,《詩篇》也是人的話語,它記載了詩人向神的傾述,及對神的信靠和祈求。在對上帝神恩和救贖的頌贊中,獲得的啟示是愛天下所有的人,行神人約法之義,即神的道德要求是“愛”和“義”,通過“愛”和“義”見證神的榮耀,激發(fā)人努力向上,這是《詩篇》的最高價值。它不僅是見證人心渴念神的過程,也是見證那些找到神的心靈獲得的安息和滿足。因此《詩篇》不是說教的典籍,它是表達人類心靈深處宗教的渴望?!妒ソ?jīng)》的宗教性是純粹的,它將自然和人類產(chǎn)生、變化和發(fā)展均納入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體系,神的屬性、權能和地位是啟示的主體和信仰的根基?,F(xiàn)實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逐漸從人生存的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向精神空間轉移?!对娖泛苌偕婕艾F(xiàn)實政治,偶有涉及的篇目,也多是向神認罪,其所關注的人,不是非現(xiàn)實中的、哲學意義上的“人”。
如果說《詩經(jīng)》以現(xiàn)實社會、政治禮教為主旨,《詩篇》則強調(diào)耶穌基督信仰的救贖觀和公義的倫理觀,以宗教神諭為根本,以希伯來人的內(nèi)心宗教經(jīng)歷為中心,尋求人類與神的溝通,表現(xiàn)出一種追尋超自然、超世俗的精神奧秘的傾向。
無論中西方,早期的美頌都表現(xiàn)為詩樂舞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文明未開化的遠古時代,人類的文化即在宗教,人類的一切活動皆與宗教有關?!泵理灪妥诮掏瑯用懿豢煞郑忌鐣跗诘淖诮坍a(chǎn)生了以侍奉、獻媚和祈求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神靈面前的另一種巫術——頌神,而“禮樂就是祭神的儀式與音樂歌舞,是原始宗教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用樂歌、樂舞、美言祀秦神,以求得到賜福和庇佑。例如《葛天氏之樂》“昔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中,先民們歲末祭祀,歌詠祖先的由來、歌詠草木、五谷的生長,企盼豐收。當然,“他們歌頌神靈時候的原始樂舞還只是一種非理性的巫術形式,更多表現(xiàn)出了迷狂的色彩”,但他們論述和記錄的是詩樂舞最初的本于一體?!抖Y記·樂記》有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睖飞凇墩撛姼柙戳鳌分幸舱f:“舞蹈、音樂、詩歌三種藝術開頭是合一的?!?/p>
然而,從發(fā)展結果來看,中西方卻選擇了不同的藝術呈現(xiàn)傾向:中國的美頌青睞文學形式,縱觀我國歷史上的作品,多數(shù)以吟誦的形式活躍在中國文壇;西方的美頌主要與音樂結合,體現(xiàn)為“宗教頌歌”,這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藝術思維。事實上,這種思維差異的原生性基因,早在《詩經(jīng)》的“頌”篇和《圣經(jīng)》的“詩篇”中已經(jīng)存在。
首先,美頌對象決定著溝通的方式。西方頌贊的是神,人與神之間的關系本身微妙、神秘和復雜。作為一個非實體性的精神存在,神與人之間的情感屬于靈的交融,為了達到精神的彼岸,人需要用心靈來與神溝通。黑格爾認為:“通過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內(nèi)心生活,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音樂的抽象性特征及無限、超越的本質,決定了唯有音樂能最好地引領人與神靈進行精神對接。著名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有言:“歌曲能夠激勵一種虔敬的感情,音樂與我們精神情感之間驚人的相似激發(fā)人們對上帝的渴求?!边@源于對音樂和諧性和有序性的認識。確實,音樂是一門適合表達情感的藝術,它所表達的情感幾乎涵蓋了人類的全部精神,內(nèi)容豐富,包括人的思想、情感、靈魂、意志、甚至潛意識,事實上,《圣經(jīng)》從一開始就選用了音樂作為它首要的傳播途徑?!对娖?50 篇第3節(jié)到第5 節(jié)中說道:“要用角聲贊美他(耶和華),鼓瑟、彈琴贊美他;擊鼓、跳舞贊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簫的聲音贊美他;用大響的鈸贊美他,用高聲的鈸贊美他。”人們演唱頌贊歌就是在與上帝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表達對造物者最真切的崇拜和渴求。
而在“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語境中,美頌從詩經(jīng)時代,已經(jīng)開始與政治結合,“天”與“祖”的宗教外衣下頌贊的其實是“人”。從表達和接受兩方面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思想、情感具象清晰,中國的文學以漢字為符號,對于實際存在的具象內(nèi)涵具有強大的表現(xiàn)功能,因此文學最終成了主要的美頌形式?!吨芏Y·太師》鄭玄注: “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笨芍俄灐芬栽姙檩d體,具備“誦”的音樂節(jié)奏,是在宗教禮儀場合中出現(xiàn),作為祭祀用的歌舞曲。頌詩尚聲,具備宗廟祭祀的特點,在祭祖的同時,證明現(xiàn)實政治的合理性,因此,中國雅頌自產(chǎn)生始,就重在“美盛德之形容”的情感內(nèi)容和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蘊。春秋時期的賦詩言志,雖然會通過樂官演奏或演唱《詩經(jīng)》的某些篇章,但對其樂調(diào)的欣賞為次,看重的是歌詞內(nèi)容的展示。對情感內(nèi)容而言不僅僅是情感本身的追求,最終影響了后世美頌朝著文學形式的發(fā)展趨向。漢朝文學就直接繼承了雅頌的美頌傳統(tǒng),如楊雄的《趙充國頌》、傅毅的《顯宗頌》、劉充的《高祖頌》等,在語言形式上以整齊的四言句式居多,成為漢代文學的主旋律。
其次,詩的文意及表現(xiàn)手法影響了其音樂的表現(xiàn)空間?!对娖?50篇是對世界創(chuàng)造者——神的稱頌和贊美,是心靈之呼喊,詩人充分利用生活中熟悉的具體事物來表達神的屬性,文意曲折而深邃,修辭手法多隱喻,“王”和“牧者”這兩個隱喻頻繁甚至交替出現(xiàn),用來贊美神性的王權和人性的慈愛。正是因著形象的隱喻,《詩篇》語言凝練、意象豐富、抒情且富有生命力,也正是因為抒情的需要,音樂成了其表達的主要手段,因為抒情就是音樂的本質特征。早期基督教音樂主要以人聲頌歌直接向神表達崇拜、感激和贊美,用音樂情緒來烘托出神圣、莊嚴、肅穆的氣氛?!俄灐贰白鳛樽趶R祭祀之樂章演出,當是采用載歌載舞,有聲有色,美先人之盛德而形容之形式”。然而,由于雅頌是朝廷之歌,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反映的是社會現(xiàn)實,美頌的對象是人,《頌》偏向于采用“賦”的表現(xiàn)手法。所謂“賦”就是以敘述為主,記言敘事、長于鋪陳、繁于文彩,對表達先人功德和社會人際的內(nèi)容很有優(yōu)勢。但“賦”說史味濃,句子散文化而缺乏形象性,適宜于誦而不宜歌,因此中國的美頌雖然也未曾離開音樂,但與文學更親密。
再次,詩與樂的依存和制約關系決定了美頌傳統(tǒng)在藝術載體上的發(fā)展方向。遠古詩與樂的產(chǎn)生孰先孰后,或同時存在已很難考證,但《詩經(jīng)》風雅頌是依據(jù)音樂形式的不同而區(qū)分的,這為目前學界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后來“頌”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曲調(diào),以辭配樂、依曲填文,“樂”部分日趨僵化,“頌”呈程式化的趨勢;且西周禮崩樂壞,詩擺脫樂的束縛,從音樂領域拓展到文學語言領域,以至于最后雅樂消亡,“頌”只存留在文學領域。直到十九世紀末,隨著近代中國合唱藝術的興起和發(fā)展,美頌再一次在特殊歷史時期選擇以音樂作為主要載體,在西方音樂技法和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合下重現(xiàn)生機。
《詩篇》始終是以文為本體,依文而成曲。隨著時代的演進,或者是以《詩篇》整篇詩歌為歌詞、或者以其中的詩句為主題,詩篇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永遠的源泉,從巴赫、亨德爾到20世紀的許多作曲家,包括門德爾松、李斯特、德沃夏克等都有過與《詩篇》相關的創(chuàng)作??梢哉f《詩篇》及頌贊歌的演唱成就了格里高利圣詠,成為西方音樂的奠基石,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起著恒久的影響。雖然西方的美頌后來也走向世俗,但音樂永遠是美頌最主要的載體,而且在世俗的美頌中仍含有一種宗教的精神。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來語言文字一脈相承,美頌傳統(tǒng)一經(jīng)形成,就在文學形式的表達中得以傳承;基督教在西亞至整個歐洲的傳播中,語言文字有其局限性,更具共通性的音樂語言成了承載美頌精神的首要媒介。當然,自詩樂舞原生綜合的《詩經(jīng)》和《圣經(jīng)》始,文學和音樂分中有合,離而不散,承載著人類共同的美頌精神走向審美和理性。
如果說歷史流變下,中西方在美頌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更多地表現(xiàn)于不同發(fā)展方向,關于美頌功能,兩者卻始終體現(xiàn)出一致的“和合”教化思想。先民時期的這種教化思想尤為突出,是一種伴隨宗教意味的道德教化?!墩f文解字》解釋“宗,尊祖廟也”,中國“宗教”的含義即為“祖先崇拜”,這“祖”的概念除了世俗的政治指向,同樣具有宗教的神學意義?!对娊?jīng)·頌》主要是祭祀祖先時候的祭文,洋溢著無數(shù)對先祖創(chuàng)業(yè)功績的頌揚,《禮記·祭統(tǒng)》:“祭者,教之本也已?!蓖瑯樱妒ソ?jīng)·詩篇》展現(xiàn)的是對上帝施恩和救贖的贊美,其內(nèi)容是以虔誠的宗教情感和信仰為基礎,對“德”的肯定和宣揚?!对娊?jīng)》頌篇和《圣經(jīng)》詩篇在道德教化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首先,二者頌贊的前提都是德和愛,頌贊的旨歸都意在對自身行為的規(guī)范。頌篇中敬的是祖,重在贊頌先祖仁愛之德,希望這種仁德能在宗族血脈的方式中得到延續(xù)。 “修德配天”、“敬德保民”,是頌贊對象具備的重要品質。例如《周頌》崇拜贊美了從周始祖后稷到文王、武王的德業(yè)勛烈,體現(xiàn)了周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精神追求;《魯頌·宮》更是把“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并舉,表明了周人重視德行修持的王政理想?!对娖讽炠澋囊彩巧系鄣牡拢酵绞挚粗厣系鄣钠犯?,在他們心目中,上帝是全能而至善至美的?;浇桃陨系鄣钠犯褡鳛槠鋫惱淼赖碌幕A,愛人人是上帝的準則,人互愛是上帝的要求,這種追求平等的愛,與中國的仁愛有內(nèi)在相通性?!对娖分羞€多次體現(xiàn)祈求和平安寧的教化思想,例如第122篇中有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祈禱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第128篇中 “看啊,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薄T谶@些對祖和上帝的稱頌中,不僅有對被頌贊者的敬畏,還有對自身行為的規(guī)范。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早期宗教祭祀活動客觀上實現(xiàn)著對祭祀?yún)⑴c者、后人、信眾的教化。祭祖儀式中強調(diào)先祖功業(yè)的繼承和發(fā)揚,尊祖,在倫理觀念上延伸為重孝,此血統(tǒng)認證的表象下是歸屬感的滿足,有著極大的內(nèi)聚張力。后世毛傳以及朱熹對詩經(jīng)“頌”的篇章的評價均有論及由這種血緣認同性而形成的對祖“德”的延續(xù)力。基督教亦追求善德,他們專注于救贖,認為只有按照上帝的指引行善事,才能洗清自己的罪責以求來世通向天堂?;浇陶J為應該愛人如己,愛是其精髓,正是這種愛的教義使基督教成為人們心中的信仰,從而把神和道德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產(chǎn)生一種上帝能夠監(jiān)管其行為的內(nèi)在約束力,構筑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城墻,去維護他們所認知的善。
其次,二者皆通過儀式在詩樂舞的審美體驗中實現(xiàn)。在“明堂”“郊廟”或是“教堂”,《詩經(jīng)》的“頌”和《圣經(jīng)》的“詩篇”,分別為商周祭祀、禮樂儀式和基督教禮拜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前文所言早期的宗教祭祀儀式是以詩樂舞的綜合形式呈現(xiàn)的,因此頌贊時無論文辭還是音樂皆宏大渾厚,旨在符合當時莊嚴肅穆的儀式氛圍,最大限度上體現(xiàn)祭祀者的虔誠和崇拜??v看頌篇,多次使用賦的手法歌頌先祖功德,文辭拖宕鋪陳,樂則以洪亮而穩(wěn)重的濁音為主,詩樂中蘊含著先祖之“德”的浩然之氣,以及渾厚質樸、雄健渾融的精神品格。如《思文》一詩,文辭不厭其煩詳述后稷功德,在盛大莊嚴的禮樂中,對頌贊者的崇拜情感逐漸內(nèi)化為對自身品德的要求。西方的頌贊由于頌贊對象為共同的神——上帝,而“上帝”對于人來說,是一種絕對的精神實體,是人所難以把握和不可企及的,因此言辭注重使用隱喻手法,音樂平直、柔和、理性,表現(xiàn)出對“有限性”的超越,對上帝 “無限性”的追求,讓人感受到的是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震撼。在集體禮拜的虔誠中,唱詩的過程營造出強大的宗教氛圍,對上帝的情感和歸屬意識被升華,于莊嚴和神圣中走向崇高?!奥牭竭@些神圣的歌詞通過樂曲唱出,比了不用歌曲更能在我心里燃起虔誠的火焰,我們內(nèi)心的各式情感,在抑揚起伏的歌聲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音調(diào),似被一種難以形容的和諧而蕩漾……”
教化總是與倫理相結合,所謂倫理,即人們處理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行為準則也,此“理”規(guī)范的是“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系)?!俄灐泛汀对娖肪浴昂秃稀睘樽罱K目標,在頌贊中進行道德倫理的教化,但是兩者也有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倫理的實踐路徑。漢字“教”字,結構上是“孝”與“攴”的組合,“教化”,便是以“孝”之文化去“化倒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推到本質便是“孝”。在講求宗族血脈的漢文化中,家為父子、國為君臣,“孝”是維護穩(wěn)定的關鍵因素,也是社會得以延續(xù)的重要保障,通過宗法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理”,族群和社會的團結得以實現(xiàn)。由此看來,中國的教化重在外向的修行,在群體制約中實現(xiàn)社會的中和。
與中國漢文化不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和合”倫理教化思想,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人與上帝關系的基礎上。上帝是倫理道德的典范——慈愛、圣潔、善良、憐憫、公義、信實,上帝與人簽訂契約,要求并監(jiān)督跟隨他的人,效法其美德完成對善的追求。因此,西方的教化重在個體自身的修煉,個人通過自我約束實現(xiàn)道德的崇高感,最終達到社會的和諧。中國的“孝”對應西方的是“契約”,“孝”傾向于情感,“契約”卻更偏理性;“孝”是對外的,“契約”是向內(nèi)的;也就是《頌》所追求的“德”通過與他者互動而得以實現(xiàn),而《詩篇》頌揚的“德”,通過個人理性約束自己符合上帝的立法而達到。
本文對標志人類文明進入自覺的兩部巨著《詩經(jīng)》和《圣經(jīng)》中美頌行為的比較,意在梳理中西美頌傳統(tǒng)形成初期的特征,分析其對后世文化傳統(tǒng)及文學藝術的影響。綜上:無論是保持著對神的超世俗性頌贊,還是將美頌對象拉回到現(xiàn)實中的“人”,無論是以詩樂相伴的形式,還是更多地通過詩文來頌贊,美頌在中西方歷史上都曾發(fā)揮著“和合”人心,從而整合社會力量、凝聚思想、鞏固社會制度的重要作用。美頌傳統(tǒng)既不是某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思想,也不是某個人的情感流露,而是整個民族的性格、心理、意識的反映,甚至已成為一種極其穩(wěn)固的文化結構和心理力量,跨越時空存在于整個中西文化史。作為一種亙古的文化精神,基于“德”和“愛”的美頌,在中國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昂揚奮發(fā)的精神力量,以及愛民族、愛祖國、愛生活、愛生命的人文情懷,在西方,同樣是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得以形成的基礎。
伴隨著宗教的頌贊,西方的文學、音樂、繪畫,甚至建筑藝術曾達到藝術的頂峰;美頌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至近代,更是在合唱、繪畫、戲劇等領域,擴展到對祖國、民族、自然、英雄等的深情謳歌。事實上,藝術無論使用何種語言,音響、色彩和文字都是一種藝術符號,記錄的是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的是真實思想和情感。藝術符號有技術和審美的高低,但藝術不能停留于對符號本身的把玩。薩特的介入理論就充分肯定了文學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主張文學要介入生活,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文學創(chuàng)作要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重大問題。
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必須是價值取向與藝術追求的統(tǒng)一。比較中西美頌傳統(tǒng)的異同及成因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肯定大雅正聲的歷史感與傳統(tǒng)美頌精神中“德”的社會價值,關懷文學藝術的思想性和精神力量,以切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2017-01-17
匡迎輝
(1972—),女,江西九江人,文學博士,暨南大學廣東省高校女性發(fā)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I206.2
A
1000-5072(2017)09-0086-07
[責任編輯
池雷嗚
責任校對
閆月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