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萍
后現(xiàn)代語境下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敘事
侯金萍
20世紀50年代哥特小說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美國引發(fā)新的創(chuàng)作狂潮。哥特敘事以其特有的滲透力與張力,同樣滲透到60—70年代因民權和泛亞運動興起繁榮的華裔美國文學中去,使華裔美國文學在創(chuàng)作上充滿了后現(xiàn)代哥特色彩,也使華裔美國文學的哥特批評成為可能,其研究價值和研究理路值得進一步探討。
華裔美國文學 哥特敘事 后現(xiàn)代語境 意義
亞裔美國文學的發(fā)軔與發(fā)展,距今已有近160多年的歷史,作為亞美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之重要組 成部分的亞裔美國文學批評,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民權運動”精神引領下,與美國亞裔弘揚族裔聯(lián)盟的“泛亞運動(Pan-Asian Movement)”相伴而生。華裔美國文學,作為亞裔美國文學的重要一部分,與之發(fā)展共生共榮。雖然華裔美國文學是以邊緣學科的姿態(tài)發(fā)展,但其研究逐漸呈現(xiàn)顯學趨勢。在美國,華裔美國文學作為一門課程大多設在美國亞洲族裔研究學科的研究和教學范疇內。國內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專著與作品選編日漸增多,80年代開始華裔美國作家和作品就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文學課程,并從90年代開始開設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專業(yè)課程。諸多高校成為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基地與中心,如北京外國語大學最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華裔美國文學不僅成為碩士、博士階段的研究對象,現(xiàn)今已逐步進入高校外語專業(yè)的課堂中,公選課和專業(yè)選修課都有相關作品的討論與學習??v觀亞裔、華裔美國文學批評,這個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對華裔美國人的政治、歷史、社會等問題進行挖掘和剖析,成為了具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政治文本,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文學內部的美學與文學性研究的滯后,使華裔美國文學何以成為一種文學,其藝術特征與屬性是什么成為了懸置問題。而本課題所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的哥特敘事恰恰意在對其進行本體研究,從而試圖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與藝術價值提出獨特見解,促進華裔美國文學的文學性研究。
(一)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現(xiàn)狀
在華裔美國文學的批評語境中,一系列少數(shù)族裔背景的美國批評家支撐和建構起了華裔美國文學批評的基本框架,并未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發(fā)展與繁榮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如美國亞裔學者尹曉煌、張靜玨、林玉玲、黃秀玲、凌津奇、金惠經、洛里山等。
總體上概括來說,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成果:華裔美國文學定義,內涵及外延不斷被試圖厘清和學科性的規(guī)范化;華裔文學史的建構和追溯;確定了華裔文學作為一種文學現(xiàn)象所包含的社會意義;拓寬了對華裔文學作品的分析與理解。學者們從倫理學、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文化學與文學審美等不同的角度,亦有新的理論角度如人類學中閾界理論對華裔文學作品進行了詮釋,豐富了華裔文學的內涵;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已經不再局限為單純的文學研討,一些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已經利用華裔文學研究的成果來從事社會與歷史研究。就近年來相關博士論文來看,華裔美國文學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個案研究(如對譚恩美、湯亭亭的趙健秀的研究),母題研究,文化中國形象研究以及文化研究方面。
具體來講,學者們對華裔美國文學的批評與探討集中在文化身份(Identification and affiliation)、同化問題(Americanization and assimilation/ nationalization)、性別/性問題(Gender and sexuality)、歷史與記憶(History and memory)等四個理論焦點中。
首先,關于文化身份的書寫和討論在亞裔美國文學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認同視角,從強調“亞裔美國感性”的和諧有機的本土身份感,到“去國家化”趨勢下流動的離散身份觀,其中不乏利用酷兒理論,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理論的啟發(fā)性審視,同時學者們也不斷質疑和解構不同的身份立場。總之,離散視角下的本土關懷仍然是他們無法釋懷的焦慮,離散視角總是被納入對本土視角的批判與思考,關懷與體認。
其次,學者們就美國化/同化的可能性、美國化/同化的意義和代價以及不同性別主體的同化差異提出看法。對于同化現(xiàn)象經歷了批判與辯證的審視,也受到了反同化主義的鮮明批評,亦有從心理學、后殖民主義等角度深層剖析與消解,剖析同化敘事的自我再現(xiàn)功能及其同化的悖論。同化不再被認為是自我成長的標志,而成為一種生存的策略和主體在多重文化背景中生成的一種表達。
再次,性別/性,即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是自我的屬性問題的理論探討。在這個理論焦點的探討上逐漸呈現(xiàn)性別/性與族裔、階級和社會緊密聯(lián)系、文化民族主義下的張建秀、湯婷婷為代表的焦點論爭,隨機引發(fā)了學界圍繞女性主義和大沙文式的文化民族主義之間,包括性別和性、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男權與女權、歷史文化所呈現(xiàn)的真假等問題的多重討論。20世紀90年代初第三次女性主義浪潮的到來,亞裔美國文學中關于女性、性別和性的討論也日漸熱烈,形成了即焦點論戰(zhàn)之后的又一次女性主義浪潮式批評;以及九十年代以一種逾越姿態(tài)登場的酷兒理論與族裔、性別研究相結合則滋潤了亞/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這片沃土。
第四,在華裔美國文學中,無論是亞裔美國作家還是研究者,都對亞裔美國文學中歷史與記憶的呈現(xiàn)出深厚的興趣。對過去的審視,對自我和家族以及華裔移民歷史的文化記憶的追認也是批評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對于文學中歷史與記憶的建構與解讀,學者們形成了兩個理論視點:記憶的政治和對抗記憶。對抗記憶的特殊敘述策略是運用沉默(silence)和無(absence)的暗示和張力,用以再現(xiàn)個人家庭和族裔的歷史記憶伸張被主流消音的真實歷史。
以上學者的相關研究為華裔美國文學的持續(xù)研究成立做出了奠基性工作,他們的研究理路與結論為本命題帶來重要啟示。
(二)哥特批評與亞裔、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批評現(xiàn)狀
英美文學中對于哥特文學的闡釋與研究,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國內形成高潮,經過24余年的醞釀、發(fā)酵和膨脹,最終爆發(fā)成了一個批評話語的狂歡之場。在國內外的哥特研究中,大多英國哥特文學與美國哥特文學研究基本上是一種相互分離、并行、比較研究的狀態(tài)。英國哥特文學研究大致可以將這一過程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邊緣化階段(1864—1920)、合法化階段(1920—1970)和批評視角多元化階段(1970—至今)。邊緣化時期哥特文學經常被認為是僅供大眾娛樂,不具道德意義的文學,“成為資本主義消費文學最早的文學受益者”;合法化階段是英國哥特小說的鼎盛時期,也是美國哥特小說發(fā)軔期。諸多相關論著與評介將“哥特文學”從學理意義建構起來,為后期哥特批評的多元化繁榮作出鋪墊;多元化時期是哥特批評進入后現(xiàn)代時期,與當該文學理論、文化研究導向相互碰撞,在哥特文學批評中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的一個話語場。此時,美國哥特文學批評逐步進入高潮,于20世紀初成為哥特批評的研究焦點在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中,德里達的幽靈學、??频闹R考古、弗洛伊德的被壓抑著的回歸、雙重人格都與對哥特文學的體悟與探究不可分割的。學者們通過運用不同的理論視角和話語,如語言學、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解構主義、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等等,將意識形態(tài)、精神分析與對對于哥特小說史的重新梳理,將哥特小說的文本分析和美學闡釋結合起來,又與精神、社會、文化、性別、種族、歷史、階級、政治等等聯(lián)系起來,將曾備受冷落的哥特批評推上文學舞臺的中心。
在華裔美國文學的語境中,大量相關批評集中關注幽靈、鬼魅的意象,被壓抑的夢與記憶、人格分裂、沉默的,不可言說的,這些實際上都觸碰了華裔美國文學中的哥特元素,但是并未上升到美學、文學性的討論,將研究重點聚焦于對顛覆主流對華裔族群的身份與歷史的消聲,對華裔主體的壓迫,尋找族裔性、身份認同。在國內外以哥特批評為導向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在1995年就有學者研究出版了關于水仙花的女性哥特敘事研究了,如Kathy A.Fedorkod.Gender and the Gothic in the Fiction of Edith Wharton
(1995)。學者Andrew Hock-soon Ng和陸薇分別是這個迄今仍是少數(shù)人涉足的領域的主要代表。Andrew Hock-soon Ng的著作和文章,如Interrogating Interstices: Gothic Aesthetics in Postcolonial Asian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2007);Asian Gothic: Essays on Literature, Film and Anime
(2008),專注亞裔、亞裔美國文學、電影以及日本動漫中詭異(the uncanny)、雙重人(the double)、幽靈(spectres),壯美(the sublime)元素,從哥特批評中尋找后殖民話語,如主體、歸屬、雜糅和民族主義(subjectivity, belonging, hybridity and nationalism)等理論焦點的意義。他的文本涉及亞裔作家如Rushdie,Roy,Ondaatje and Mukherjee,Lan Samantha Chang,K.S, Maniam and Beth Yahp,Maxine Hong Kingston,Sky Lee,and David Henry Hwang等所著的作品,研究證明了在哥特批評的關懷下,對后殖民和流散語境中的創(chuàng)傷、喪失、僭越等經驗的批評獲得了更深刻的洞見, 從哥特敘事、批評的視角解讀亞裔、華裔美國文學,是非常有效的。Andrew Hock-soon Ng將哥特美學研究與文化、歷史與意識形態(tài)相結合,他的貢獻在于開啟了亞裔、亞裔美國文學哥特研究之窗,擴寬的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哥特文學樣式,為后續(xù)研究亞裔美國文學、哥特文學提供了一個新視野。2009年Linda Margarita Greenberg的一篇文學博士論文Acts of genre- Literary Form and Bodily Injury in Contemporary Chicana and Asia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
(UCLA,2009)落腳點在探討墨西哥裔和亞裔女性文學的女性哥特敘事。國內學者陸薇已發(fā)表若干相關亞裔、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批評范式與研究可行性的討論與個案分析,如《華裔美國文學的幽靈敘事—以伍慧明的小說〈向我來〉為例》,《以哥特敘事燭照華裔美國文學》、《寫在客觀真實與敘事真實之間——張嵐的中篇小說〈饑餓〉中的時空敘事與幽靈敘事》,《形式與內容的交叉與互涉:亞裔美國文學的哥特批評》等,探討華裔美國作家,尤其是女作家的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的特有的幽靈敘事又與西方的文學、藝術傳統(tǒng)交相輝映,兩者的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美學,彰顯了這個美國文學分支的獨特藝術魅力,其研究開啟了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批評的中國視野。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亞裔、華裔美國文學的哥特批評在后現(xiàn)代的文學與批評視野中的研究,仍是一個少人涉足、卻意義彌足豐富的領域。從亞裔、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與深化、哥特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哥特批評話語的建構,以及文學性的本源探討等方面來說, 本課題具有研究的理論點,研究的前期成果,以及研究的價值與創(chuàng)新意義。
近觀文學作品與文學現(xiàn)象,會發(fā)現(xiàn)哥特敘事充斥這個各種文學體式與體裁,并不斷創(chuàng)新變異。正如學者陸薇所說,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哥特敘事在歷史上每個時代都與當時的政治與想象產生對話。從早期對極端理性主義的批判、到后來對現(xiàn)代工業(yè)、清教徒的社會批判,到19世紀末對資本主義時代對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甚至對現(xiàn)代社會和人性、道德的墮落與科學技術的揭露與鞭撻。哥特敘事以其特有的滲透力與張力,同樣滲透到華裔美國文學中去。華裔美國文學中因其受美國主流社會與歷史的壓迫,造成了很多性格分裂的人、被壓抑的人、沉默的、瘋狂的、扭曲的“中國佬”,在擁擠的唐人街角、狹小的洗衣店中、骯臟的中國餐館廚房里、在炎熱的種植園里、四世同堂的家族會所中,在陰森的古董店里,抑或美國街區(qū)大廈的一間公寓這樣的哥特空間里生活著,而他們生活中潛藏著神秘的、不可言說人的、沉默的、瘋狂的、痛苦的、壓抑的禁忌、記憶與秘密,以幽靈、鬼魅、恐怖等意象游蕩在文本中,他們在種族、階級、性別、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歧視與壓迫下扭曲自我、失卻身份、淹沒主體。而這些敘事元素,正與哥特文學不謀而合,其氣質與哥特文學在現(xiàn)當代的姿態(tài)契合。華裔作家們可以說在有意無意中采取了哥特敘事,反抗壓迫,解構宏大敘事,批判不公,以逾越與顛覆之勢內部解構美國主流敘事,挖掘引而不發(fā)的秘密和被壓抑的歷史記憶,在多元美國中爭奪自己族裔的話語權與生存權,同時,在普遍人性的層面,科學知識與文化傳統(tǒng)提出質疑,對人的異化和變形進行控訴、對人性善惡進行辯證思考,對個體生命存在形式做出深刻反思。
以哥特敘事藝術角度理解與審視華裔美國文學,不難看出華裔美國文學本身所具有的顛覆性、反叛性與解構性,其藝術張力與敘事特點也成為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焦點,回歸到了華裔美國文學的美學、文學性批評。華裔美國文學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其政治性,更應有其自足的文學張力與震撼力、感染力。華裔美國文學的流散性、雜糅性、跨文化性,無疑是哥特氣質在后殖民、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集中體現(xiàn),使華裔美國文學的哥特批評成為可能。哥特敘事藝術角度切入華裔美國文學文本,將拓寬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視角,融合文學美學、形式與內容,外部與內部研究,激發(fā)其美學魅力與文學性的探索,也無疑將極大地促進對華裔美國文學的文學性研究、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與批評范式的建構。這正如陸薇所說,要想推動華裔美國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我們既要關注它的內容,也要關注它的形式;既要重視它不可脫離的社會、歷史、政治背景,又要考慮它在美學、形式上的日臻成熟;既要考慮它在創(chuàng)作和研究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又要思考它對古老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還要要考慮它的理論與批評模式的建構。這樣的理解無疑將有助于消除內容與形式的二元對立,有利于華裔美國文學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可持續(xù)地發(fā)展。
綜上所述,本研究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以哥特視角與批評理論分析華裔作品,為研究華裔文學提供了獨特的視野,填補了國內外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空缺,同時也拓展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術空間;對于美國文學來說,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敘事研究能夠更加深刻地顯現(xiàn)出美國文學中作為一種移民文學與少數(shù)族裔文學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復雜性和多義性。對此問題的研究必然會豐富美國成長小說/主題研究,為美國文學研究增輝添彩。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敘事研究能夠完善和豐富世界華人文學研究。華裔美國文學是一種世界性、流散性的文學現(xiàn)象, 具有跨國別、跨地區(qū)和跨文化的特點。鑒于對中美文化的親緣性和不可剝離性,華裔美國文學既隸屬于美國文學,又屬于世界華人文學的一支?!懊褡濉?、“歷史”、“文化”等互有聯(lián)系的成長記憶與命運的書寫,其多元文化雜糅下的哥特美學特征形成了與中國本土文學及其他地域的華人文學相異敘事空間與獨特的美學內涵。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研究者以跨界的心態(tài)和視角去關照這個中美相互交匯的復雜的文學、文化現(xiàn)象。
第二,哥特批評與華裔美國文學批評相互滲透,交相輝映,激發(fā)出哥特批評本身的學術潛力與文學批評價值,為哥特本身這個古老的文學類型注入新的活力。對于華裔美國文學中具有哥特美學意味的人物形象,敘事話語,敘述視角,敘事范式等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這類小說的美學特征,深入文學性的文學本源探討。
第三,后現(xiàn)代語境下華裔美國文學的哥特敘事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批評話語的建構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多元化時期是哥特批評進入后現(xiàn)代時期,與當該文學理論、文化研究導向相互碰撞,在哥特文學批評中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的一個話語場,建構哥特批評話語不僅僅需要主流文學的參與,更需要以多元化的文學種類的參與與共建,而本題目恰恰是在這個方向的一個嘗試。哥特文學在當今社會文化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文學、媒體,層出不窮的電影電視,近年來西方哥特體裁的電影如暮光之城、德拉庫拉,電視劇真愛如血、吸血鬼日記等,均源自暢銷通俗哥特小說。中國的盜墓筆記、鬼吹燈等作品,則成為這個時代青年們的娛樂與欣賞的一部分。在大眾文化、藝術大眾化的今天,剖析現(xiàn)當代作家與讀者的寫作、接受心理,哥特式寫作的價值,闡釋和研究這類文本的文學、文化內涵,無疑具有當下意義。
第四,華裔美國文學之所以形成,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全球化流散現(xiàn)象、華裔移民所產生的。廣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重點僑鄉(xiāng)。縱觀美國華裔作者與作品,相當多一部分的作者源自于廣東各個地區(qū)。華僑文化、僑鄉(xiāng)文化積淀深厚,華僑文化與僑鄉(xiāng)本土文化的結合,形成獨特的僑鄉(xiāng)文化。文學即人學,是心靈與生活的藝術表達,也是文化與觀念的傳承媒介。華裔美國文學的哥特敘事研究,對于深刻理解與探究廣東省、華裔移民及后裔的文化狀態(tài)、在多元美國與中國的語境下的生存困境、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局限等問題,以及人才外流與人才回流等問題,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
本項目將華裔美國文學置于20世紀和21世紀初后美國和中國,后現(xiàn)代宏大文化語境中, 以哥特敘事藝術角度理解與審視華裔美國文學,以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哥特敘事特征與美學塑造為基本理論出發(fā),采取比較的,跨文化的視野,綜合多種理論,以及心理藝術、美學情致以及觀念表達等方面分析文本,橫向比較,縱向梳理,文本細讀與理論關照相互結合,以期多角度,多方法探討美國華裔文學哥特敘事特征,深入探討其文學魅力與文化意義拓寬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視角,融合文學美學、形式與內容,外部與內部研究,激發(fā)其美學魅力與文學性的探索,也無疑將極大地促進對華裔美國文學的文學性研究、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與批評范式的建構,同時觀照哥特批評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對于少數(shù)族裔文學批評的適用性與研究效力,激發(fā)哥特批評本身的學術潛力與文學批評效力,為哥特本身這個古老的文學類型注入活力。
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敘事整體研究是哥特詩學與華裔美國文學批評交叉互照的嶄新嘗試,其尚待解決的問題關涉著哥特批評在進入后現(xiàn)代語境中能否建構出契合當下的批評范式,這種批評理論的適用范圍、效力與建構的可能,也關系著華裔美國文學縱深發(fā)展研究,所以,一些頗具研究價值的問題更有待挖掘的必要,如:如何挖掘華裔美國文學的哥特元素、意象,解剖這種美學建構的創(chuàng)作心理與接受心理;如何挖掘美國華裔小說哥特敘事背后的文化底蘊和多元文化的美國華裔族群的心理結構、社會、政治因素;如何從哥特敘事視角挖掘華裔美國文學本身所具有的文學張力與文化張力;如何辨認,檢驗這種范式能夠激活、促進對華裔美國文學批評的縱深發(fā)展,等等。這些問題,為探討哥特批評在后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范式的建構與批判實踐的效力,做出具有實質性的考察與分析,并且為華裔美國文學文本中的獨特元素與哥特文學這個古老文學體裁之契合與相互映照提供一個新穎、富有建設性意義的嘗試。
(一)多學科的結合
時至今日,文學研究領域中西方各類文學批評方法可謂云集薈萃,更相交替與互相影響、反駁、融合與顛覆共同存在,這給文學批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改善了傳統(tǒng)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的單一局面?;谌A裔美國文學的獨特生產語境,以及哥特批評在進入后現(xiàn)代語境中建構出批評的新范式,對于美國華裔文學的研究,自然會涉及到史學、哲學、美學等方面的內容,以及種族、階級性別問題等文化層面的討論。所以,其理論和方法必然是多學科的結合。
所以,應把文學美學分析與社會文化歷史的相關闡述相結合,理論詮釋與文本解讀相結合;同時,將美國華裔哥特敘事置于后現(xiàn)代整個社會歷史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解釋其生成和發(fā)展的原因,揭示其主題意義、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另外,還要重視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精神分析、讀者反應批評等現(xiàn)當代文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準確理解其要義精髓。注重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描述和評價的同時,應注意具體文本所展示出來的獨特性,重要的是最終的落腳點依然是文學文本本身。
(二)比較的視野與方法
華裔美國文學是一個跨文化、語言、族裔、國界的文學現(xiàn)象,所以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中具備了資歷和足夠的豐富性可供研究。比較,也是文學批評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對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來說,這種方法無疑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運用比較的方法考察華裔美國文學成長主題與美國文學中的成長之異與同、淵源、影響和差異,有參照和比較,方能見其異與美。同時,考察華裔美國女性哥特敘事與男性哥特敘事的異同及其因由;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敘事與美國主流文學哥特的異同與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各自哥特敘事的不同與相同,為考察華裔美國文學文學如何對哥特敘事繼承與發(fā)展找到一個一個適合的研究切入點。所以比較的方法和運用對于考察華裔美國文學哥特敘事,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研究方式。
注解【Notes】
①本文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研究科學基金項目“他者的面具政治——亞裔美國文學中的‘身份扮演’書寫研究”成果(批準號:14YJA752017),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中國高校歐美留學博士的歸國再適應問題研究”(16YJCH079)的階段成果。
②詳見蒲若茜:《族裔經驗與文化想象:華裔美國小說典型母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
③詳見侯金萍:《華裔美國文學成長小說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一章。
④陸薇:《寫在客觀真實與敘事真實之間——張嵐的中篇小說〈饑餓〉中的時空敘事與幽靈敘事》,載《外國文學》2011年第五期,第82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於鯨:論歐美英國哥特小說批評的轉向,載《北方論叢》2006年第五期,第35頁。
Title: On the Gothic Narrative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Author: Hou Jinping is from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1950s, Gothic Novels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of the United States triggered a new wave of creation. The Gothic narration with its unique penetration and tension, also penetrated into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which fl ourished from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Pan Asian Movement during 60-70's . Thu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s full of post modern Gothic color, and also make Gothic criticism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possible. the research valu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American Gothic literature a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Gothic Narrative postmodern context signi fi cance
侯金萍,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要從事美國文學、比較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