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輝
《金縷曲》:穿越在空間、時間與創(chuàng)造之間
盧 輝
“歷史會不會說話?”這是我讀完段愛松《金縷曲》最想拋出的一句話!
這一問讓《金縷曲》變得生動起來。因為,歷史每說一句話,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常常需要歷經久遠的年代變遷與更嬗,且其所透射出話語常常是靜默而令人敬畏的,其話語又是一種歷時性的話語。那么,如何讓歷史能夠雄辯的“言說”著一切的古今之事,隨著《金縷曲》的出場,一切的疑團與謎底都將迎刃而解。
眾所周知,任何問題的思考一旦上升到空間或者與其相纏結的時間層面,率先顯露的往往是歷史,一個駕馭著時間行走的“歷史”。很顯然,行走的歷史要想走得暢、端得出,就必須“自說自話”,而“自說自話”的這一功能的實現(xiàn)靠的就是玄想,這個玄想就《金縷曲》而言,那就是對歷史的緊迫性與覺醒性的透視與雄辯,就是對流逝中的生命與空間予以時間上的覺悟,就是對褪色著的鮮亮世界的極力挽留。
《金縷曲》空間最大的特性在于它的歷史性,空間的深沉特性在于它的神話性,空間的最高特性在于它的寓意性,空間的首要特性在于它的現(xiàn)實性。《金縷曲》空間的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看似矛盾卻又相互滲透和相互感染,即《金縷曲》空間是歷史的現(xiàn)實,又是現(xiàn)實的歷史。作者為我們展開的正是這樣一個特定的空間:
我住在這個小鎮(zhèn),已記不清有多少年。在東南方,陽光穿過一片桉樹林,稀稀落落照見青色的瓦蓋,透過瓦蓋間的縫隙,有幾縷,時常落在老屋中央。
我看著這些鮮亮的輕飄飄的光線,隨著我的思緒,一點一點移動,像那個一直在尋找我的騎馬人,還有他的耕牛,他的豹子,他的金黃色。哦!就是這些一點一點移動的光亮,我知道其實是些腳印,發(fā)出從另一個世界抵達這個世間的聲音。我憑借耳朵是無法聽到的,只有我看著這些零碎肢解的光點,一步步逼近的時候,我才會不由自主地挪了挪位置。(第一部《駝鳥肉》)
的確,空間對《金縷曲》來說其重要性早已深深根植于作者的玄想之中。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qū)晉城鎮(zhèn),位于煙波浩渺的滇池南岸,是滇池流域歷史最悠久的城鎮(zhèn)之一,為云南省十大古鎮(zhèn)之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是古滇文化的發(fā)祥地,是古滇青銅文化的中心,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在史前時期就有過燦爛的青銅文明,曾為“古滇國”都邑。由于作者生長于這片土地,長期受當地文化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多年來,憑著內心對于這片土地的深沉熱愛,他查閱了眾多滇池沿岸、古滇國以及晉城相關的歷史資料、詭異傳說和現(xiàn)實事例,尋找熟悉古滇國、晉城民間故事和遠古傳說的老人進行記錄整理,深入走訪滇池沿岸古滇國遺址石寨山、晉城古鎮(zhèn)、晉城新城區(qū)、清真寺、盤龍寺、基督教堂等地,正是處在這形形色色的空間——不管是物理意義上的,還是人文意義上的粘連、互攝、摩擦、碰撞或決裂,作者仰仗玄想的穿越性、涵括性和滲透性,以“古滇國”都邑晉城鎮(zhèn)為創(chuàng)作大背景,以歷史為線索,現(xiàn)實為依托,以資料為輔助,采取必要的虛構方式,按照人物命運的自然方式發(fā)展,將歷史、地理、文化、傳說、宗教、民族、民俗等眾多地方元素整合為一體:
無數的交易穿梭其間;無數的商品飛流其間;無數的亡靈在混亂無章的意念下悄然退卻。肉身繼續(xù)在交易中被買或被賣。唯一有力量把這道門關上的,只有夜幕下,精致的咒語在特殊的紙張上,發(fā)出略帶倦意的啞笑,以及手指捻數發(fā)出的窸窣滿足聲。(第一部《駝鳥肉》)
應該說,這無數的“物件”一直在作者的“玄想”中交集、篩選、過濾和淬火??梢赃@樣說,《金縷曲》若離開了玄想,空間就會塌陷,而玄想越甚,空間也便越豐富越開闊。從這個意義上說,玄想,是《金縷曲》龐大空間賴以生成的始源,而空間反過來又為玄想提供更出人意料的超人遐思的可能性。而表現(xiàn)在敘述方面的玄想,作者則采用多角色多角度的表述方式,穿插真實的隨筆記錄和詩歌般的自由排列,并融合多種文體,探索出具有小說的緊密連貫、隨筆的自由漫妙、更有長詩節(jié)律韻感的獨創(chuàng)性長篇,從而讓歷史的“自說自話”顯露出從容不迫之勢。我以為,《金縷曲》空間與玄想相融滲的結果,就如陰陽相遇的結果一樣:既有歷史的現(xiàn)實,又有現(xiàn)實的歷史。可以說,段愛松打開了小說家們的視線,使他(她)們注意到玄想的深度,及其無所不在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類似于柏拉圖那種奔放的獨創(chuàng)精神、飄逸的想象以及云詭霧譎的幻想。
《金縷曲》向我們展示的時間,既是歷史遷演的產物,更是一種精神概念的產物。主人公的“我”既像是穿越空間、時間與創(chuàng)造之間的“超人”,更像是融通空間、時間與創(chuàng)造之間的“證人”。時間與玄想對《金縷曲》而言,更多的是來自于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內在的對生命的敬畏感以及對精神的困守。在我看來,只有那些敏于反思的作家,只有那些對生存現(xiàn)狀有深切領悟的作家,才會產生焦慮、困惑和迷茫,而內心的焦慮在文學創(chuàng)造中就不可避免地轉化為時間玄想、懷疑精神和悲憫意識。因此,焦慮決不是游戲人生的人所能獲得的精神體驗,而是一種悲劇性的精神,是一種智慧的痛苦。不錯,《金縷曲》讓讀者在時間玄想和歷史遷演中一直處在驚惶和激動之中:
我得重新找回自己,重新找回屬于我的王國。
我必須找到那把金色的鑰匙,打開貯貝器上,通往未知領域的那個秘密通道,以解救被捆縛在祭祀臺上,我被歪曲了的真身(那是對我的王國戰(zhàn)敗的無恥丑化)。我得按照頭腦中的暗室提示,重新回到過去,以扭轉現(xiàn)在不利的局面。(第一部《駝鳥肉》)
《金縷曲》正是以主人公“我”的心理變化為時間主線,以晉虛城現(xiàn)在、過去、以及石寨山發(fā)掘的古滇國遺跡為大背景,以古滇國貯貝器上金黃騎馬人追殺現(xiàn)實主人公為復線,摻雜與之相關的晉虛城的古老傳說,配以晉虛城十位性格鮮明、命運受控的少年遭遇,探究人物命運和人性脈沖,從中揭開古滇國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秘密消亡的謎底,拷問時代發(fā)展與社會良知的底線。小說結尾以世界上最偉大的五部交響曲作為伴奏基調,伴以詩歌推動和潤澤,從而拓展了小說的時間切度、寓意指向和空間跨度。
在《金縷曲》的第一部《鴕鳥肉》、第二部《小鎮(zhèn)》、第三部《活蹦亂跳》和第四部《葬歌》這四大篇章里:
其中,柔直系統(tǒng)的運行損耗可將系統(tǒng)各部分損耗求和。該損耗主要與柔直系統(tǒng)的有功、無功、換流變閥側電壓、換流變檔位等相關。為便于在優(yōu)化計算中應用,根據柔直工程實測損耗,可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將柔直運行損耗表達為上述變量的二次函數形式。
一切由時間而生。
講述主人公“我”生活古滇王國消亡后幾千年的現(xiàn)代城鎮(zhèn)晉虛城,被某些現(xiàn)代化變異發(fā)展籠罩下的現(xiàn)實所折磨,時常在夢幻中預感到有青銅貯貝器上的金黃騎士追殺,從而開始逃亡。一切為時間所容。
講述“我”和十少年回歸到古滇王國各自的身份與位置(王和將領),再現(xiàn)了古滇王國史前時期、戰(zhàn)爭時期、消亡時期的種種自然風貌、地域風俗、生產冶煉和巫術信仰。一切為時間所破。
講述“我”在逃亡過程中,不斷回顧和參與種種與晉虛城相關的人性抵抗、被巫術掌控的駭人場景,但始終掙脫不了金色騎馬人的步步緊逼,必須找到開啟青銅貯貝器上的金色鑰匙才能打通與古滇國的通道。一切為時間而歌。
則以世界上最偉大的五部交響曲,交匯成與巫魔打賭、與巫魔交換、與巫魔周璇、與巫魔盟誓、與巫魔曖昧、與巫魔敵視、與巫魔合作、與巫魔隔絕、與巫魔賽跑、與巫魔同體的“大合唱”一切為時間而語。
講述“我”回到晉虛城小鎮(zhèn)與十位少年離奇經歷,猛然發(fā)現(xiàn)十位少年和自己一樣,正經受著某種不可規(guī)避宿命的牽引,這種宿命同樣來自于古滇國隱秘的巫術之源的輪回之力。一切為時間而舞。
以《古蘭經》、《圣經》、《壇經》為引子,追問現(xiàn)代化發(fā)展晉虛城帶來的種種問題,蘊含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和諧發(fā)展之道。一切為時間而書。
分別以大腦的思考、眼睛的觀察、耳朵的諦聽、鼻口的嗅聞、雙手的把持、雙足的行走、血液的流動、經脈的穿插、骨頭的構架、影子的重疊分別敘述小說主人公在救贖道路上的迷茫與失落,并融入晉虛城若干民間傳說,深化人性救贖的主題。晉虛城在我即將被時間消耗完的記憶中,一直存在著兩個影子:一個是家族遷徙,攜帶貯貝器紋飾閃現(xiàn)的青幽旋律;另一個,則是我卸掉自身金色重量,脫離調性后,無以為繼的音符。(第四部《葬歌》)
《金縷曲》以玄想召回時間,以時間喚醒歷史。在推動歷史的遷演過程中,為何我們一直覺得《金縷曲》的歷史會有那么多“驚異”的產生,其“本在”的價值就在于歷史的“自說自話”,而這“自說自話”的“原聲”正是《金縷曲》的“我”的一種穿越式的“高峰體驗”和“情感泄露”。在段愛松看來,歷史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作為史實的歷史,二是作為對過去玄想和解釋的歷史,而作者看重的正是使之“復活”并對當下產生影響的后者。由此可見,相對于宏大敘事并趨向于全局視角的“歷史”而言,愛松偏向的是歷史的微觀呈現(xiàn)和宏觀視野的聯(lián)袂?!督鹂|曲》不追求歷史宏大的史實性,不求全面、完整的宏大敘述,而是從特定的視角出發(fā),來推動并透視一段歷史及其困惑,這種帶有“視覺主義”的特性,它強調的不是從一個視覺來把握歷史,而是關注從不同的視角對同一歷史景觀的多重審視和呈現(xiàn)。應該說,《金縷曲》的微觀呈現(xiàn)和宏觀視野的聯(lián)袂,不但有助于把握歷史的豐富性、復雜性和驚異性,而且為歷史敘述的多元化和差異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什么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即神圣的行動,創(chuàng)造即自由的呈現(xiàn),創(chuàng)造在自由而神圣的行動中可以使自我破土而出并茁壯成長。一般來說,創(chuàng)造源于先天的按捺不住的激情催動,它驅使你一直不斷地去嘗試未知,去發(fā)現(xiàn)和開掘埋藏于自我深處的潛能,就《金縷曲》而言,創(chuàng)造就像是一部極富意志對抗性與力量較勁性的交響詩,它的每一個音階都用心來拍打成鮮明的共振。
《金縷曲》的“我”,既是創(chuàng)造的“載體”,也是創(chuàng)造的“軌跡”:“我”沿著人性軌跡,先后回到變態(tài)殺人狂(第一部)、小鎮(zhèn)十少年(第二部)、亡靈回憶錄(第三部)、家族命運史(第四部)等各個時期的不同角色和場景,以期尋得金色鑰匙開啟謎團,找回自己真正的身份,從而得到救贖,卻不料整個追尋過程無非只是重重幻象的影子與碎片,一切的艱辛努力與精心準備,宛如古老輝煌的古滇冶煉術一般,在強大的歷史宿命與進展中,被不可知的那些隱秘力量漸漸埋葬和湮滅……
每一個被夕陽烙印下的腳步聲,燃燒著金色的火焰。這是冶煉術,留給晉虛城現(xiàn)代性的假意鍍刻,也是青銅被喚醒記憶之后,閃耀在身體內部的固體血液。它借助旋律流淌,在晉虛城開挖與填埋,破壞與建筑的現(xiàn)場,以準確的副旋律,一一封存。(第四部《葬歌》)
《金縷曲》的“創(chuàng)造”給我們帶來異樣酸甜感和跌宕起伏感,就此而論,創(chuàng)造才使時間成為真正的時間,創(chuàng)造賦予時間以生命和意義。反之,時間只有在創(chuàng)造的意義上才能涌現(xiàn),也只有在創(chuàng)造的意義上,時間才能被歷史言說。就《金縷曲》而言,只有推進到創(chuàng)造的意義上,在史前時期就有過燦爛的青銅文明的晉城鎮(zhèn)“古滇國”的存在概念與時間概念之謎,才能迎刃而解。
在時間世界永恒的流動下,一個家族的命運和一個國王的命運,幾乎是等同的。晉虛城,不過是兩者之間,被大樂隊演奏的一座墓碑之石。它久遠的消亡,并未超過它短暫的存在。(第四部《葬歌》)
當我們走近《金縷曲》的“我”,若作者沒有聚一切超常的心力肯定是無法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主人公,特別是作者以交響經文和激昂雄辯的方式讓“我”不時顯露出不一樣的“酒神式”的沉浮、迷醉與放曠,甚至于讓讀者也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是作者自身的酒神附體才使“我”的神韻如此逼真;另一方面,讀者還會強烈地感受到歷史的斷層與生命的延續(xù)是如何通過“我”的神經、本能、意志、思想在相互沖撞、相互彌合中來“自說自話”。所以,段愛松打開了人們的視線,使大家注意到空間的厚度、時間的寬度和創(chuàng)造的深度,注意到人之所以能“參天地、贊化育”,就是因為人本身就是“為天地立心”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更為重要的是:段愛松是基于現(xiàn)在來打通歷史的脈沖,在他的身上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敢于復活歷史的強大氣場,這股氣場實際上就是把歷史的意義“據為己有”的創(chuàng)生力。
面對著即將來到的真相與答案,我似乎有又轉回到了原點。在晉虛城南玄村復活的老屋里,亡靈之舞層層圍住的正中,響起了悲愴的種種音調。那是與老屋一脈相承對贖罪的死亡召喚。它們也跟著,復活過來了。
我對一個變異家族的破碎記憶,在毫無調性時光的伴奏下,正乘著這如水的月色,趕了過來......(第四部《葬歌》)
不錯,段愛松的《金縷曲》向我們展示的何嘗不是一部具備嚴謹的結構與經文的音律交織而成的盎然詩意與澎湃激情。這篇小說以音樂中的多聲部復調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采用現(xiàn)實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結合的方法進行描寫,并在小說現(xiàn)代性的心理刻畫、語言、結構、主題和風格上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嘗試與探索,創(chuàng)作出一部歷史地域風俗下剖析人性、梳理歷史與時代之變、具有云南地方濃郁色調的獨創(chuàng)性小說?!督鹂|曲》讓歷史“自說自話”源于作者的“高峰體驗”,這種體驗有著詩一般的、神秘的和狂喜的“歷史景觀”,并常常產生出驚愕的、出乎意料的、愜意的認知震顫。不可否認,段愛松《金縷曲》創(chuàng)生力,歸諸于神秘的外在力量,歸諸于精英人士的文化特權。然而,當混亂需要秩序,朦朧需要澄明,含混需要意義的時候,創(chuàng)造的過程總是充滿了玄機和偶然,一切都不是定數,基于這個層面的認知,就使《金縷曲》有了“歷史的交響”,有了一種“永恒的現(xiàn)在”,有了一個無限綿延的“開放過程”,有了一處神秘可指的“精神秩序”,這正是《金縷曲》這部長篇小說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高級編輯,福建三明學院兼職教授)
責任編輯: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