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薇
中古英語戲劇的基本文學體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神秘?。╩ystery play),又稱奇跡劇,一類是道德?。╩orality play)。兩者都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且都以道德勸誡為目的,但具體內容及表現手法有所不同。奇跡劇一般取自圣經故事,內容涵蓋上帝拯救人類的整個過程,可以從創(chuàng)世一直追溯到最終審判日。道德劇則聚焦于個人身世中的某個片段,如死亡來臨的時刻,將其靈魂掙扎的過程做擬人化處理,表現與生、死、良知與七宗罪等相關的基督教教義。其中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在于,神秘劇中的核心人物是上帝,而道德劇中占主導地位的角色是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劇比神秘劇向現代戲劇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為了達到說教目的,道德劇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具有代表意義的“普通人”(Everyman)或“人類”(Mankind),觀眾無法像觀看本·瓊森(Ben Johnson)的戲劇時那樣,在劇中發(fā)現獨特的人物性格和復雜的人物關系。所以,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道德劇雖然以人為主,卻并沒有體現個體意識。有學者甚至斷言“中世紀的人往往從集體角度思考問題,并且將個體行為置于道德維度而不是心理維度進行考量。因此,在中世紀藝術中尋求心理深度和現代意義上的個性無異于緣木求魚”。但是,個體意識并不一定表現為獨特的人物性格、復雜的人物關系或深入的心理描寫。歷史學家科林·莫里斯(Colin Morris)指出“個性的發(fā)現是1050—1200年間最重要的文化發(fā)展之一……它的主要特征可見于許多不同方面:對自我的關注;對人與人之間關系及個人在社會中作用的興趣;對人們按其內在興趣,而不是靠外部行為進行評價等”。由此可見,個體意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表征,判斷道德劇中的主人公是否具有個體意識必須考慮其歷史語境,而不能以現代戲劇中的個體意識為衡量標準。根據莫里斯的理論,下文將對道德劇《普通人》(Everyman
)中的個體意識展開分析,說明《普通人》在戲劇發(fā)展史上的獨特意義。中世紀道德劇的傳統(tǒng)表現手法是道德寓言(moral allegory),主導情節(jié)是善惡之爭,代表善的“真理”“希望”“博愛”等與代表惡的“貪婪”“嫉妒”“驕傲”等展開對人類靈魂的爭奪,最后以善戰(zhàn)勝惡而告終。就表現手法而言,《普通人》是一出典型的中世紀道德劇,但是從表現內容來看,它又是道德劇中的非典型,因為《普通人》將關注點放在了主人公走向死亡時所經歷的自我發(fā)現、自我救贖的過程,而不是善惡之爭。
《普通人》描寫的是主人公“普通人”渾渾噩噩度過一生之后,直到臨終前才幡然悔悟的經歷。故事一開始,上帝因為看到人類沉迷財富而拋棄了信仰,便派死神召喚“普通人”到他跟前做畢生經歷的清算?!捌胀ㄈ恕焙翢o準備,于是企圖賄賂死神放寬期限,但是遭到了嚴詞拒絕。不過,死神允許他找一個伙伴陪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捌胀ㄈ恕币来吻笾恕芭笥选保‵ellowship)、“親屬”(Kindred and Cousin)、“財產”(Goods)、“善行”(Good Deeds),但前三者一個接一個地拒絕了他,最后只有“善行”愿意幫助他。但是“善行”太虛弱了,無法陪“普通人”上路,于是由“善行”的姐妹“知識”(Knowledge)暫時擔任“普通人”的向導。因為“知識”的幫助,“善行”逐漸恢復,并且指引“普通人”召集了“五感”(Five Wits)“力量”(Strength)和“美貌”(Beauty),一同踏上了審判之路?!吧菩小薄芭笥选薄坝H屬”“財產”屬于外部關系,而“善行”“知識”“五感”“力量”“美貌”屬于內部品質,這種求助對象的轉變表明了“普通人”逐步從對外部關系的依賴,轉向了對自我的關注。針對這一點,學者菲比·S·斯平納德(Phebe S.Spinard)曾這樣評價:“我在‘普通人’身上看到了李爾王(King Lear)和哈姆雷特(Hamlet)身上所具備的個體意識的種子。”
The Castle of Perseverance
)中就不存在任何指代社會關系的角色。該劇中共有35個講話的人物,但都是善與惡的化身,如“天使”“魔鬼”“七宗罪”“上帝的六種恩典”等。相比之下,《普通人》中的社會關系雖然僅僅只是簡單抽象的寓意,卻為主人公的自我反思提供了可能。綜上所述,《普通人》雖然繼承了中世紀道德劇的寓言傳統(tǒng),以具有集體代性的“普通人”為主人公,但與其他道德劇相比,《普通人》中的主人公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類典型,而是具有一定個體意識的非典型。雖然這種個體意識在劇中并不十分明顯,但對現代戲劇的發(fā)展卻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注解【Notes】
① 本·瓊森:英國文藝復興劇作家、詩人和演員。
② A·C·考利:《普通人》,曼徹斯特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33頁。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頁碼,不再一一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