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悅
官員不準去古玩鋪,這是清朝對官員的硬性規(guī)定。原來,清朝官員的形形色色賄賂中,有一種賄賂叫“雅賄”,即給官員送字畫、古董等,既可達到行賄目的,又顯得“高雅”,便于官員接受,也不易被察覺、查處,官員借附庸風雅之名,存規(guī)避風險之心。
“雅賄”多借古董商之手進行,在晚清的琉璃廠,一些古董店的老板專門充當官員行賄、受賄的橋梁。
行賄者將一件古玩真品或一幅名人字畫真跡放在古玩店,古董商將這些字畫古董三文不值兩文地“賣給”官員,或者以贗品的價格低價賣出,然后再由行賄者跟古董商按實際價格結(jié)清貨款,官員再抽時機將真東西倒手賣出套現(xiàn),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還有的官員把假古董、假字畫放在古玩店代售,送禮者再以真品價格買下。其實送禮人和收禮人早就心知肚明,都知道是贗品,送禮人也會告訴收禮人,什么時候、到哪家店去把這個東西賣出去,價格大概多少。這個流程三方都清清楚楚,在這里,假古董、假字畫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道具,不過是古玩店多賺了幾次手續(xù)費而已。
除了直接從古玩店買進賣出的方式外,“雅賄”另一個更為光明的方式,就是通過拍賣行公開拍賣??雌饋砗苌衩氐呐馁u過程,其實流程并不復(fù)雜。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送禮人把一件文物,通常是不值錢的贗品,通過熟人獲得專家或鑒定機構(gòu)的鑒定書,再和拍賣行“合作”把它當作真品拿上拍賣會。關(guān)鍵的一個步驟是,送禮人會把這個贗品的產(chǎn)權(quán)確定為收禮人的,再找另外一個人把它以真品的價格拍下來,對拍賣行當然要給好處費,而收禮人就貌似合法地獲得了一大筆拍賣款。
光緒年間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曾巧用唐伯虎作品“雅賄”官員,搞定了向洋人借款融資之事。胡雪巖事先打聽到戶部尚書及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家的客廳里掛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看泉聽風圖》,他就到琉璃廠找到一個熟悉的人,讓他去聯(lián)絡(luò),告訴他有人喜歡他客廳里掛的那幅畫,愿意以三萬兩銀子購買。大家心照不宣,自然順利成交。隨后,胡雪巖又將重金買到的那幅畫送還大臣家里……結(jié)果,得了好處的大臣在朝廷上竭力為胡雪巖代言。
這種方式的行賄,非常詭秘。對古董店的貓膩,朝廷心知肚明,為防范和杜絕“雅賄”,清朝禁止官員出入古玩鋪。這項規(guī)定實施的初期,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清末學者劉聲木《萇楚齋五筆》一書記載:咸豐年間,有一個侍郎,偶爾至北京琉璃廠坐坐,即遭御史彈劾,丟了官職,賦閑在家,還被眾人唾棄。據(jù)此書說,光緒以后,情況大變。軍機處官員、尚書、侍郎等人,就不是逛古玩店這么簡單了,而是“自開古玩鋪、碑帖店,自題店招牌,公然出入其間,肆無忌憚”。向他們行賄的人,有的自稱“門生”,孝敬他們的銀子被稱“太平錢”,還有什么“點心錢”?!傲異u道喪,實始于此”,劉聲木說,清朝敗亡,未嘗不是由于官員腐敗喪失民心所致,并非由于一人憤而振臂高呼,而是由于“萬眾皆叛也”。